拼音白文

出自云南百科

拼音白文,又稱新白文[1],是一套使用拉丁字母記錄白語的文字。創製於1958年,1982年、1993年兩次修訂。是雲南省規範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之一[2]

歷史

1958年,徐琳趙衍蓀設計出《白族文字方案(草案)》,同年在第二次全國少數民族語文科學討論會上審定通過[3][4],該方案以南部方言(大理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大理州下關市白語為標準音[5],這套方案並沒有得到試驗和推行[6]。1982年,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文研究組對《白族文字方案(草案)》進行修訂[7][5],以中部方言(劍川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劍川縣金華鎮白語為標準音[5],此後經雲南省人民政府及雲南省民語委批准,在劍川縣進行教學實驗[3]。該版方案在劍川縣受到歡迎,但因未充分考慮其他方言的特點,在其他白族地區未能推廣開來[6]。在1991年10月7日下發的《雲南省人民政府轉發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做好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文件的通知》中,首次明確了拼音白文的地位[7]。1993年6月,雲南省民語委召開「白族語言文字問題科學討論會」,對《白族文字方案》再次補充修訂,修訂後的方案可拼寫大理、劍川兩大方言,並在大理、劍川進行了試驗和推廣[7][3]

音韻

聲母

1982及1993版方案中,白文聲母共有23個[8]:146, 272

唇音 齒齦音 捲舌音 齦齶音 軟齶音
塞音 不送氣 b [p] d [t] g [k]
送氣 p [pʰ] t [tʰ] k [kʰ]
鼻音 m [m] n [n] ni [ɲ] ng [ŋ]
塞擦音 不送氣 z [ts] zh [ʈʂ] j [tɕ]
送氣 c [tsʰ] ch [ʈʂʰ] q [tɕʰ]
擦音 清濁音 f [f] s [s] sh [ʂ] x [ɕ] h [x]
清濁音 v [v] ss [z] r [ʐ] hh [ɣ]
邊音、半元音 l [l] y [j]

另設有zh [tʂ]、ch [tʂʰ]、sh [ʂ]、r [ʐ]4個捲舌音聲母,僅用於拼寫其他方言土語及漢語普通話借詞[8]:272[9]

韻母

1993版方案中,白文韻母共有37個[8]:272

i [i] ei [e] ai/er [ɛ]/[əɹ] a [ɑ] ao [ɔ] o [o] ou [ou] u [u] e [ɯ] v [v̩]
iai/ier [iɛ]/[iəɹ] ia [iɑ] iao [iao] io [io] iou [iou] ie [iɯ]
u [ui] uai/uer [uɛ]/[uəɹ] ua [uɑ] uo [uo]

1993版方案引入了ai/er等變體,前者用於劍川方言,後者用於大理方言[8]:272–273。劍川方言中,除ao、iao、uo、ou、iou外的韻母有對應的鼻化韻母,以加後綴n表示[8]:272。大理方言無鼻化韻母[10]:655

聲調

白語劍川、大理方言各有8個聲調。1993版方案中表示如下[9]

調名 調號 調值 鬆緊情況
大理 劍川 大理 劍川 大理 劍川
l調 l 55
b調 b 55
f調 f 35
x調 x 33
省標調 44
z調 z 32
t調 t 31
p調 p 42
d調 d 21

參考資料

  1. ^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 大理白族自治州志·卷七. 昆明: 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0: 397. ISBN 7-222-02571-5. 
  2. ^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释义. 雲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 2018-03-02 [2023-01-13]. 
  3. ^ 3.0 3.1 3.2 李德洙,楊聰主編. 中国民族百科全书·13. 西安: 世界圖書出版西安有限公司. 2015: 135. ISBN 978-7-5100-3217-2. 
  4. ^ 鐵木爾·達瓦買提主編.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北京: 民族出版社. 1998: 480. ISBN 7-105-03121-2. 
  5. ^ 5.0 5.1 5.2 張霞. 白语文工作大事记. 大理丛书·白语篇·卷一. 昆明: 雲南民族出版社. 2008: 12–17. ISBN 978-7-5367-3879-9. 
  6. ^ 6.0 6.1 趙寅松; 王鋒. 前言. 大理丛书·白语篇·卷一. 昆明: 雲南民族出版社. 2008: 6. ISBN 978-7-5367-3879-9. 
  7. ^ 7.0 7.1 7.2 拼音白文的使用、发展及其地位. 大理日報. 2017-08-02 [2023-01-13]. 
  8. ^ 8.0 8.1 8.2 8.3 8.4 Zhou, Minglang. Multilingualism in China: The Politics of Writing Reforms for Minority Languages 1949–2002. de Gruyter. 2012. ISBN 978-3-11-092459-6. 
  9. ^ 9.0 9.1 白族文字方案(草案). 大理丛书·白语篇·卷二. 昆明: 雲南民族出版社. 2008: 1155–1159. ISBN 978-7-5367-3879-9. 
  10. ^ Wiersma, Grace. Thurgood, Graham; LaPolla, Randy J. , 編. The Sino-Tibetan Languages. Routledge. 2003. ISBN 978-0-7007-1129-1. 

外部鏈接

Wikipedia-logo-v2-zh-hans.svg
本條目的最初版本來自中文維基百科(鏈接),主編是Kcx36,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協議(CC BY-SA 3.0)發布,現版本可能與維基百科條目有一些差異。如果您重寫或大幅修訂這篇條目,請將這個模板移除,換上{{原創條目}}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