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泰明

出自云南百科

高泰明(?-1116年),宋代雲南大理國權臣。上治二年(1096),受父親大中國主高昇泰遺命,還國於段氏,擁立段正明之弟段正淳為大理國皇帝,而高泰明仍居相國高位,實際掌控著大理國政。文治七年(1116),高泰明去世,其弟高泰運繼承大理相國之位。

生平

高泰明,一名高太明[1],為大理國清平官高昇泰的次子。高昇泰建立大中國後,以高泰明為繼承人。上治二年(1096),高昇泰病重,在去世前要求高泰明還國於段氏,高氏一族時代為段氏良臣。高泰明遵循遺命,擁立中宗段正淳為皇帝,建立後理國。段正淳分封高泰明為相國公,以威楚五百里之地為封邑。[2]又以高昇泰三子高泰運為柵主。[3]儘管段氏復國,但大理國政實際上一直掌控在高氏的手中。

執政

明開元年(1097),高泰明為相國,[4]政令皆出自於相府,國人仍稱之為「國主」。[5]崑崙、波斯諸國入貢,皆先拜謁相府。[6]為了鞏固統治,高泰明在封地威楚修築外城,號稱「德江」,任命次子高明量鎮守其地。[7]

文安二年(1105)冬,彗星見於西方。文安三年(1106)春,彗星長六丈,掠奪東南。三月,流星如雨。永昌府發生瘟疫,蔓延至鄯闡府。初冬,死亡了三成人口。夏季,大洪水,糧食歉收。文安五年(1108),高泰明、高詳明兄弟與妙澄大師共勸段正淳禪位於其子段正嚴段正嚴又名段和譽,即大理國憲宗。[8][9]

文治二年(1111)夏季,地震,月余乃止,損壞房屋萬間。海東三十六座寺廟損毀,死亡三千餘人。[10][11]由於長年的洪澇災害,導致大理國出現了嚴重的財政危機,高泰明加重稅收。三十七部為了抗拒重稅,紛紛起兵反叛。高泰明出兵平定叛亂,命四子高明清為演習,鎮守鄯闡府,扼守各處關隘,國家逐漸恢復安定。[12][13]

去世

文治七年(1116),憲宗段和譽命儒官鍾震黃漸齎勅褒獎高泰明忠貞,加封為平國公。[14]同年,高泰明去世,追贈為國師。[15]高泰明死後,其弟高泰運為相國。

親屬

父母

兄弟

  • 高泰惠[16],高昇泰長子,高泰明之兄,食邑於鄯巨府。
  • 高泰運,高昇泰三子,高泰明之弟,食邑於騰衝府。
  • 高泰賢,高昇泰四子,高泰明之弟,食邑於永昌府。

子女

高泰明生八子[17]可考者四人:

  • 高明順,高泰明長子,封興國公。
  • 高明量,高泰明次子,封政國公,食邑於威楚。
  • 高明清,高泰明三子,定遠將軍,食邑小姚堡。
  • 高明性,高泰明四子。

參考文獻

  1. ^ 《大理國淵公塔之碑銘並序》,「故相國高太明之曾孫。」
  2. ^ 李浩:《三迤隨筆》,雲南人民出版社,第109頁。
  3. ^ 楊升庵:《南詔野史》,「以高泰明為相國,執政柄,高泰運為柵主。」
  4. ^ 《大理叢書》卷5《姚郡世守高氏宗譜》,第2566頁,「於哲宗元符相焉」。
  5. ^ 楊升庵:《南詔野史》,「高氏相之,政令皆出其門,國人稱為高國主,段氏擁虛位而已。」
  6. ^ 《大理叢書》卷5《姚郡世守高氏宗譜》,第2566頁。
  7. ^ 《元史》:「及高升泰執大理國柄,封其侄子明量於威楚,築外城,號德江城。」
  8. ^ 楊升庵:《南詔野史》,「十月,彗星見西方,大疫。徽宗戊子大觀二年,正湻禪位為僧,在位十二年,子和譽立。」
  9. ^ 李浩:《三迤隨筆》,第110頁。
  10. ^ 楊升庵:《南詔野史》,「徽宗辛卯政和元年,地大震,損十六寺。」
  11. ^ 李浩:《三迤隨筆》,第111頁。
  12. ^ 楊升庵:《南詔野史》,「三十七部叛,高相國泰明討平之。使四子高明清居鄯闡鎮守。」
  13. ^ 李浩:《三迤隨筆》,第112頁。
  14. ^ 楊升庵:《南詔野史》,「政和六年。遣儒官鍾震、黃漸齎勅褒高泰朋相國忠貞,封平國公。」
  15. ^ 楊升庵:《南詔野史》,「是年,遣使入貢於宋。高泰明卒,封國師。」
  16. ^ 一名「高大惠」,《元史》,「蒙氏終,段氏時,高智升使其孫高大惠鎮此(善巨)郡。」
  17. ^ 楊升庵:《南詔野史》,「泰明生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