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𬘩:修订间差异
小 (移除多余内链 via AWB) |
|||
第1行: | 第1行: | ||
'''劉綖'''({{bd|1558年||1619年|4月18日|CatIdx=劉}}), | '''劉綖'''({{bd|1558年||1619年|4月18日|CatIdx=劉}}),字'''省吾''',江西南昌人。明朝后期大將,遼陽總兵。軍紀嚴明,據說其使用重達120斤的鑌鐵大刀,且舞動如風,故綽號“'''劉大刀'''”。 | ||
==生平== | ==生平== | ||
第6行: | 第6行: | ||
万历十一年(1583年),劉綎因征讨缅甸王南达勃因(莽应里)而成名,与[[邓子龙]]大破缅军于姚关以南,并招抚[[孟养]]、[[木邦]]、孟密、[[陇川]]各[[土司]]。曾參與播州之役、[[壬辰衛國戰爭|萬曆援朝戰爭]],打敗小西行长等率领的日本軍隊,屡立战功。他给加藤清正写过劝降书。 | 万历十一年(1583年),劉綎因征讨缅甸王南达勃因(莽应里)而成名,与[[邓子龙]]大破缅军于姚关以南,并招抚[[孟养]]、[[木邦]]、孟密、[[陇川]]各[[土司]]。曾參與播州之役、[[壬辰衛國戰爭|萬曆援朝戰爭]],打敗小西行长等率领的日本軍隊,屡立战功。他给加藤清正写过劝降书。 | ||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明与后金萨尔浒之战,楊鎬分兵四路進兵,由四個總兵官率領,進攻赫圖阿拉。四路軍為山海關總兵杜松、遼東總兵李如柏、開原總兵[[馬林 (明朝)|馬林]]和遼陽總兵劉綎,以杜松部為主力。劉綎驍勇善戰,但與楊鎬素不和,被派往東路,孤軍深入。 | |||
西路主力山海關總兵杜松遇伏慘敗,全軍覆沒,繼而北路馬林敗逃開原。楊鎬得知兩路敗報,急檄收回李如柏、劉綎兩軍。此時劉綎已進軍深入三百里至深河,連下三寨,直入棟鄂路。努爾哈赤更派人假扮杜松軍使者,說杜松已到赫圖阿拉城,催促劉綎前進,劉綎不知是計,輕兵冒進至[[阿布達里岡]],改為單列進軍。代善指揮八旗鐵騎勁旅,與東路軍一戰,劉綎雙臂受傷,被削去半個面頰,猶手刃數十人,最後戰死,東路明軍幾乎全軍覆沒。 | 西路主力山海關總兵杜松遇伏慘敗,全軍覆沒,繼而北路馬林敗逃開原。楊鎬得知兩路敗報,急檄收回李如柏、劉綎兩軍。此時劉綎已進軍深入三百里至深河,連下三寨,直入棟鄂路。努爾哈赤更派人假扮杜松軍使者,說杜松已到赫圖阿拉城,催促劉綎前進,劉綎不知是計,輕兵冒進至[[阿布達里岡]],改為單列進軍。代善指揮八旗鐵騎勁旅,與東路軍一戰,劉綎雙臂受傷,被削去半個面頰,猶手刃數十人,最後戰死,東路明軍幾乎全軍覆沒。 |
2023年3月11日 (六) 23:35的最新版本
刘𫄧(1558年-1619年4月18日),字省吾,江西南昌人。明朝后期大将,辽阳总兵。军纪严明,据说其使用重达120斤的镔铁大刀,且舞动如风,故绰号“刘大刀”。
生平
都督刘显之子,因父荫任指挥使。万历初年,随父讨伐九丝蛮(今四川省叙永境),冲锋在前,率先登城抓获蛮人首领阿大。被提升为云南以东守备,改任南京小教场坐营。刘𫄧所用刀一百二十斤,军中号为“刘大刀”。有姬妾二十余人,都是燕、赵一时之选,皆善走马弹械。𬘩每出巡,诸姬戎装穿小皮靴,跨善马,为前导。四力士共举刀架继之,𫄧在其后[1]。
万历十一年(1583年),刘𬘩因征讨缅甸王南达勃因(莽应里)而成名,与邓子龙大破缅军于姚关以南,并招抚孟养、木邦、孟密、陇川各土司。曾参与播州之役、万历援朝战争,打败小西行长等率领的日本军队,屡立战功。他给加藤清正写过劝降书。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与后金萨尔浒之战,杨镐分兵四路进兵,由四个总兵官率领,进攻赫图阿拉。四路军为山海关总兵杜松、辽东总兵李如柏、开原总兵马林和辽阳总兵刘𬘩,以杜松部为主力。刘𬘩骁勇善战,但与杨镐素不和,被派往东路,孤军深入。
西路主力山海关总兵杜松遇伏惨败,全军覆没,继而北路马林败逃开原。杨镐得知两路败报,急檄收回李如柏、刘𬘩两军。此时刘𬘩已进军深入三百里至深河,连下三寨,直入栋鄂路。努尔哈赤更派人假扮杜松军使者,说杜松已到赫图阿拉城,催促刘𬘩前进,刘𬘩不知是计,轻兵冒进至阿布达里冈,改为单列进军。代善指挥八旗铁骑劲旅,与东路军一战,刘𬘩双臂受伤,被削去半个面颊,犹手刃数十人,最后战死,东路明军几乎全军覆没。
清朝追谥忠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