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鄉 (滄源縣)
團結鄉 | |
---|---|
漢語拼音 | Tuánjié Xiāng |
舊稱 | 團結公社、團結區 |
地名出處 | 因駐地在團結大寨而得名 |
![]() 團結鄉(紅)在滄源縣的位置 | |
坐標: 23°17′28″N 99°34′12″E | |
建置時間 | 1973年 |
撤銷時間 | 2005年 |
政府駐地 | 團結大寨 |
村級區劃單位數 | 11 |
• 行政村數 | 11 |
總面積 | 234.127平方千米 |
總人口(2005年) | 15,327人 |
郵政編碼 | |
電話區號 | +86 (0)883 |
團結鄉是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已撤銷的一個鄉,鄉政府駐團結大寨。2005年撤銷,行政區域併入岩帥鎮。
建制沿革
1973年,團結公社從岩帥公社劃出,因駐岩帥大寨而得名。1984年改為團結區,1988年改置為鄉。2005年被撤銷,行政區域併入岩帥鎮。[1]
地理
團結鄉位於滄源佤族自治縣東部,北面和東面被小黑江所隔與耿馬、雙江相望,南接岩帥鎮,西鄰勐省鎮。總面積234.127平方公里,鄉人民政府駐地團結大寨距離滄源縣城96千米。公刀格龍牙山脈、東米山的主峰位於團結鄉境內。南部建有團結水庫,屬小(一)型蓄水工程,壩高27米,庫容128萬立方米,於1972年5月建成。214國道經過鄉境東部的小黑江西岸,不過沿途並無重要聚落。[1]
行政區劃
2005年,團結鄉轄有11個村委會,101個村民小組,73個自然村。11個村委會是:團結村、班馱村、昔勒村、東米村、安拐村、安海村、賀科村、賽弄村、公曼村、班奈村、壩嶺村。[2]
人口與經濟
2005年團結鄉共有3,833戶、15,327人,其中佤族有13,508人,占總人口的88.13%,拉祜族1,807人,占11.79%,其他民族12人,占0.08%。[3]
團結鄉的經濟以農業為主,優勢產業主要有茶葉和甘蔗。2005年共有茶廠8公頃,年產113.8噸;甘蔗田面積814.6公頃,年產量29,233噸;油料作物面積108.33公頃,年產73.7噸。[3]
資料來源
- ^ 移至: 1.0 1.1 滄源佤族自治縣地方志編撰委員會. 沧源佤族自治县志. 昆明: 雲南民族出版社. 1998: 41. ISBN 7-5367-1498-X.
- ^ 岩帅镇. www.xzqh.org. 行政區劃網. 2010-06-03 [2017-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0).
- ^ 移至: 3.0 3.1 滄源佤族自治縣概況編寫組、修訂委員會. 沧源佤族自治县概况.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7: 38. ISBN 978-7-105-08553-8.
|
本條目的最初版本來自中文維基百科(連結),主編是瑞麗江的河水,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協議(CC BY-SA 3.0)發布,現版本可能與維基百科條目有一些差異。如果您重寫或大幅修訂這篇條目,請將這個模板移除,換上{{原創條目}}模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