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山戰役

出自云南百科

Template:Campaignbox 印度支那戰爭

兩山戰役
中越戰爭的一部分
Location of Wenshan Prefecture within Yunnan (China).png
老山所在的中國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日期1984年 - 1993年
地點
中越雲南段邊境羅家坪大山、扣林山、老山者陰山、法卡山、八里河東山地區
結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決定性勝利,越南被迫向中國妥協。中越關係實現正常化
領土變更
  • 中華人民共和國控制老山者陰山地區,兩國陸地邊界最終劃定
  • 中華人民共和國通過赤瓜礁海戰收復了6個南沙群島島嶼
參戰方
Template:CHN Template:VNM
指揮官與領導者

Template:Flagicon 張銍秀


Template:Flagicon 鄧小平
Template:Flagicon 楊尚昆
Template:Flagicon 趙紫陽
Template:Flagicon 李鵬
Template:Flagicon 文進勇
兵力
昆明軍區輪戰時期:27,229人
南京軍區輪戰時期:26,624人
濟南軍區輪戰時期:31,146人
蘭州軍區輪戰時期:不詳
北京軍區輪戰時期:33,700人
成都軍區輪戰時期:不詳
老山戰役初期約18,000餘人
傷亡與損失
2,000餘人陣亡
2,100餘人負傷
總計4,100餘人傷亡[1]
4,000餘人陣亡
9,000餘人負傷
總計13,000餘人傷亡[2]

兩山戰役,又稱兩山輪戰老山邊界戰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為爭奪老山者陰山地區的一場戰役。該戰役集中爆發於1984年4月,雙方激烈相持了將近三年。中國方面經過準備,採取各大軍區輪流作戰的方式與越軍長期交戰,最終獲得戰爭勝利,並最終佔領兩地區。

戰前形勢

1979年中越戰爭後,越南軍隊再次挑起爭端,驅逐當地中國民眾,陸續控制了老山、者陰山等陣地。並在老山建立了四個軍事據點區,在者陰山修建1250高地和1052.4高地防禦工事。並以此為基地,於1979年3月至1984年3月,向中國麻栗坡縣內發射炮彈兩萬餘發,打死打傷中國平民300多人,威脅中國境內安全[3]

1979年中越戰爭結束後,越南又對中越邊境進行了數千次襲擾,均被解放軍擊退,解放軍殲滅越軍1800餘人。1980年10月至1981年5月,昆明軍區司令員張銍秀奉命率領昆明軍區解放軍對入侵雲南省羅家坪大山和扣林山的越軍進行還擊,解放軍收復羅家坪大山和扣林山,殲滅越軍200餘名。[4]

昆明軍區發起兩山戰役:1984年2月 - 12月9日

解放軍序列

  • 昆明軍區,司令員張銍秀少將、政委謝振華少將
    • 第十一軍,軍長馬秉臣、政委曲明耀、副軍長何其宗、副參謀長蒙進喜
      • 第十一軍第三十一步兵師,師長廖錫龍
      • 第十一軍第三十二步兵師,師長劉玉尊、參謀長楊子謙、後勤部長蹇廣臻、副師長黎德富、政治部主任田興明
        • 第九十四團
        • 第九十五團
        • 第九十六團
    • 第十四軍,軍長劉子波、政委荀友明、副軍長王祖訓
      • 第十四軍第四十步兵師,師長劉昌友、副師長朱啟、政委陳培忠
        • 第一一八團,團長劉永新
        • 第一一九團,團長張又俠
      • 第十四軍第四十一步兵師
        • 第一二二團
        • 第一二三團
    • 昆明軍區炮兵第四師
    • 邊防十五團(守備二團)

越南人民軍序列

  • 第313步兵師
  • 第316步兵師
  • 第356步兵師

過程

1984年2月昆明軍區宣布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四軍第四十師向戰區開進,在文山州麻栗坡縣進行臨戰訓練。4月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四軍第四十師開始對老山地區進行長達26天的炮火攻擊。4月28日5時56分,第四十師一一八團3個營從3個方向老山發起攻擊,5小時20分攻上老山主峰,119團7分鐘占領662.6高地。第四十一師一二二團協同作戰,下午,兩個主力營向船頭,八里河東山方向推進,占領越軍控制的10餘個高地。4月30日凌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一軍第三十一師向占據者陰山的越軍發起進攻,經5個小時的激戰,占領者陰山。5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八里河東山。6月12日,越南陸軍反撲,偷襲老山側面那拉方向的陣地,守衛該陣地的二連幾乎全部陣亡。中方再次將陣地奪回。1984年7月12日凌晨,越軍大舉進攻松毛嶺,但中方炮火準備充分,在猛烈的炮火封鎖下,越方陣亡約達三千人。葉劍英元帥在看完錄像後感嘆:「自淮海戰役以來還沒有見過這麼多敵人屍體。」[5]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一軍接防。同年12月9日,中國中央軍委命令南京軍區、福州軍區部隊接防。

雙方傷亡

  • 中方數據:中方參戰27,229人,766人死亡。
  • 越方數據:越方死傷6,633人。

南京軍區輪戰:1984年12月9日 - 1985年5月30日

解放軍序列

  • 南京軍區
    • 第一軍,政委史玉孝、軍長傅全有、參謀長吳銓敘、副軍長李乾元
      • 第一軍第一步兵師
        • 第一團,團長陳傳發
      • 第十二軍第三十六步兵師
      • 南京軍區炮兵第九師
  • 福州軍區
    • 第十三炮兵團
    • 第一工兵團
  • 北京軍區第十五工兵團
  • 南京軍區第二工兵團
  • 瀋陽軍區高炮第十八團
  • 武漢軍區第八、十二汽車團
  • 昆明軍區第七工兵團
  • 總參謀部直屬第一一五工程團
  • 第一偵察大隊(第二十軍)
  • 第二偵察大隊(第五十四軍)
  • 第三偵察大隊(第十三軍)
  • 第四偵察大隊(第五十軍)
  • 第五偵察大隊(第四十三軍)
  • 成都軍區汽車第十七團

過程

1984年7月13日,中央軍委命令南京軍區陸軍第一軍軍部率第一師、第三十六師,炮兵第九師師部率第三團、十四團;福州軍區炮兵第三師第十三團赴雲南中越邊境輪戰,集結於文山、硯山兩縣駐訓,並於1984年12月9日接替陸軍第十一軍、第十四軍和炮兵第四師在老山、八里東山方向的防禦任務。其餘部隊駐紮文山州,參加防禦作戰。中方總參謀部調令武漢軍區第二十、五十四軍、成都軍區第十三、五十軍、廣州軍區第43軍調遣部隊組成五個偵察大隊,駐訓參戰。成都軍區汽車第17團接替武漢軍區汽車第八、十二團。1985年5月25日,第一軍和第一、二、三、四、五偵察大隊,武漢軍區汽車第十二團全部撤離出戰區。

雙方傷亡

  • 中方數據:中方參戰26,624人,第1軍63人死亡,負傷123人。
  • 越方數據:越方死亡5,527人、傷150人、被俘17人。

濟南軍區輪戰:1985年5月30日 - 1986年4月30日

解放軍序列

  • 濟南軍區
    • 第六十七軍,軍長張志堅,政委姜福堂,參謀長粟戎生
      • 第一九九步兵師,師長鄭廣臣、政委杜鐵環、副師長張鳳龍、副政委張紀根、政治部主任王洪堯
      • 第二〇〇步兵師,師長粟戎生
    • 第四十六軍
      • 第一三八步兵師,師長金仁燮
      • 濟南軍區炮兵第十二師
  • 第六偵察大隊(第二十六軍、第四十六軍)
  • 第七偵察大隊(空降兵第十五軍)
  • 第八偵察大隊(新疆軍區部隊)
  • 第九偵察大隊(第十九軍)
  • 第十偵察大隊(第二十一軍)
  • 成都軍區第十七汽車團
  • 北京軍區第十六工兵團

過程

1985年3月,濟南軍區陸軍第六十七軍一九九師、第四十六軍一三八師、濟南軍區炮兵第十二師共計31146人進入文山、硯山兩縣集結駐訓,並於5月30日進入戰區接替陸軍第一軍所屬部隊防務。此外第二十六、四十六軍組建第六偵察大隊、空降兵第十五軍組成第七偵察大隊,進入老山戰區。同年9月,新疆軍區、第十九軍、第二十一軍分別組成第八、第九、第十偵察大隊相繼進入戰區,至1986年六七月間,先後撤離戰區歸建。1986年6月,第六十七軍、第六偵察大隊、第七偵察大隊、成都軍區汽車第十七團撤出輪防。

雙方傷亡

  • 中方數據:中方參戰31,146人,中方第67軍413人死亡,負傷1,721人。
  • 越方數據:死亡4,000餘人、傷4,390人、被俘10人。

蘭州軍區輪戰:1986年4月30日 - 1987年4月30日

解放軍序列

  • 蘭州軍區
    • 陸軍第四十七集團軍,軍長錢樹根、政委宮永豐
      • 陸軍第四十七集團軍第一三九步兵師,師長黃俊傑、政委劉冬冬、副師長常萬全
      • 陸軍第四十七集團軍第一四一步兵師
      • 陸軍第二十一集團軍第六十一步兵師,師長劉登雲、政委張海陽
      • 蘭州軍區炮兵第一旅
      • 直屬汽車團
      • 蘭州軍區電子對抗營
  • 第十一偵察大隊(陸軍第二十七集團軍、北京衛戍區、天津警備區)
  • 第十二偵察大隊(陸軍第三十八集團軍)

過程

1986年4月30日,陸軍第四十七集團軍所屬部隊進入老山戰區接替陸軍第六十七集團軍防務。1987年5、6月間,陸軍第四十七集團軍所屬部隊先後撤離戰區。中央軍委於1986年9月1日命令,北京軍區陸軍第二十七集團軍接替陸軍第四十七集團軍在老山戰區的防務。北京軍區陸軍第二十七集團軍、北京衛戍區、天津警備區組成的第十一偵察大隊進入戰區;陸軍第三十八集團軍組成第十二偵察大隊進入戰區。1987年2月,先後撤離戰區。1986年12月,北京軍區部隊集結完成。1987年4月30日,陸軍第二十七集團軍接替陸軍第四十七集團軍的防務。

雙方傷亡

  • 中方數據:149人死亡,受傷892人;
  • 越方數據:越方死亡2,440人、受傷4,151人、被俘6人。

北京軍區輪戰:1987年4月30日 - 1988年4月30日

解放軍序列

  • 北京軍區
    • 陸軍第二十七集團軍,政委徐永清、軍長錢國梁、政治部主任朱增泉、副軍長黃信生
      • 第七十九步兵師,副參謀長王小京
      • 第八十步兵師
      • 第八十一步兵師
      • 北京軍區炮兵第十四師
  • 第十三偵察大隊(陸軍第十六集團軍)
  • 第十四偵察大隊(陸軍第四十集團軍)
  • 第十五偵察大隊(陸軍第六十四集團軍)
  • 成都軍區
  • 汽車第十三團

過程

1987年12月,瀋陽軍區陸軍第十六集團軍組成第十三偵察大隊;陸軍第四十集團軍組成第十四偵察大隊;陸軍第六十四集團軍組成第十五偵察大隊,進入戰區。1988年1月,成都軍區陸軍第十三集團軍三十七師、三十八師一、二團,炮兵旅、工兵團、電子對抗營進入文山、硯山兩縣集結。1988年3月27日至6月3日,陸軍第二十七集團軍所屬部隊撤離戰區。1989年1月,第十三、十四、十五偵察大隊先後撤離戰區。

雙方傷亡

  • 中方數據:中方參戰33,700人。中方:172人死亡,受傷63人。
  • 越方數據:越方死亡1,580人、受傷1,800人、被俘1人;

成都軍區輪戰:1988年4月30日 - 1990年2月13日

解放軍序列

  • 成都軍區
    • 陸軍第十三集團軍,軍長陳世俊、政委艾維仁、副軍長朱成友、副政委陳培忠
      • 陸軍第十三集團軍第三十七步兵師,師長陳知建
      • 陸軍第十三集團軍第三十八步兵師
      • 陸軍第十三集團軍炮兵旅、工兵團、電子對抗營
      • 陸軍第十四集團軍第四十步兵師

過程

1988年4月30日,成都軍區陸軍第十三集團軍進入戰區,接替陸軍第二十七集團軍所屬部隊防務。1989年5月和10月分兩批撤離。1989年10月31日,成都軍區守備第一師部分部隊配屬第四十師部分兵力,接替陸軍第十三集團軍所屬部隊老山戰區對越防禦作戰任務。1990年2月13日凌晨,越軍以一個排的兵力對中方B64,66號陣地實施偷襲。結果又被中方擊退。中方傷一人,越軍兩死一重傷。這是中越十年輪戰的最後一戰。

雙方傷亡

  • 中方數據:中方26人死亡、受傷215人。
  • 越方數據:越方死亡725人、受傷1,062人。

輪戰結束

中央軍事委員會於1993年2月10日批覆:解除老山地區防禦作戰任務,撤銷雲南前指,邊防部隊轉入正常守衛,停止空軍航空兵和地空飛彈部隊在中越邊境輪戰。

戰爭結果

中國奪取老山地區,並在5年時間內輪換駐防各大軍區所屬部隊,提高戰鬥力。而負責主攻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一軍第三十一師師長廖錫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四軍副軍長王祖訓、第四十師副師長朱啟;以及輪換部隊將領第一軍政委史玉孝、軍長傅全有、參謀長吳銓敘,第四十七集團軍軍長錢樹根,第六十七集團軍軍長張志堅,第二十七集團軍政委徐永清、軍長錢國梁等將領都陸續晉升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銜。

同時,以下單位被授予英雄稱號:

  • 老山英雄連:第四十師第一一八團第八連
  • 老山穿插英雄連:第四十師第一一九團第四連
  • 老山防禦英雄連:第四十師第一一九團第七連
  • 者陰山英雄連:第三十一師第九十三團第九連
  • 英雄四連: 第一三九師第四一七團第四連

參考文獻

引用

  1. ^ Zhang, p. 161.
  2. ^ Template:In lang "Hơn 4.000 chiến sĩ hy sinh bảo vệ biên giới Vị Xuyê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VnExpress, 14 July 2016.
  3. ^ 沙力; 閩力. 中国9次大发兵. 四川文藝出版社. 1992: 43 (中文(簡體)). 
  4. ^ 張銍秀,《軍旅生涯》(張銍秀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98年,ISBN 7-5065-3589-0 第438-439頁
  5. ^ 馬敏; 嚴昌洪. 当代中国: 东方巨人的崛起. 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 2001: 540 (中文(中國大陸)). 

來源

書籍
  • 倪創輝:《十年中越戰爭》,2009年9月,天行健出版社,ISBN 978-988-17515-5-3
  • 張銍秀:《軍旅生涯》(張銍秀回憶錄),1998年12月,解放軍出版社,ISBN 7-5065-3589-0

參見

Template:PRC confli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