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帥鎮

出自云南百科

岩帥鎮佤語:Yaong Soi[3]:936),是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下轄的一個鎮。「岩帥」一詞由佤語音譯,是岩帥寨建寨者的人名。鎮政府駐岩帥村,陸距滄源縣城95.5千米。岩帥是滄源縣政府成立時的所在地,也是佤語語音標準採集地。[4]

岩帥鎮
漢語拼音Yánshuài Zhèn
佤語Yaong Soi
舊稱岩帥區、岩帥公社、紅岩公社、紅九公社
地名出處因政府駐岩帥寨而得名
Map of Yanshuai Town.jpg
岩帥鎮(紅)在滄源縣的位置
坐標: 23°13′44″N 99°35′34″E
上級行政區滄源佤族自治縣
行政區劃代碼53 09 27 102
建置時間1936年
政府駐地岩帥村
村級區劃單位數22
 • 社區數0
 • 行政村數22
毗鄰北:耿馬縣四排山鄉沙河鄉
東:雙江縣邦丙鄉瀾滄縣安康鄉
南:瀾滄縣雪林鄉
西:單甲鄉勐省鎮
總面積434.995[1]平方千米
總人口(2010年)32,486[2]
人口密度74.68人/平方千米
郵政編碼677411
電話區號+86 (0)883

歷史沿革

岩帥是佤族歷史上的一個部落,1890年清兵進駐岩帥,以岩帥為中心徵收糧稅,從而形成了滄源早期歷史以岩帥為中心的局面。1936年,滄源設治局成立之初即在岩帥設立第二區(即岩帥區),1941年與國民政府雲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區發生武裝衝突戰敗。1945年撤區設鎮成立岩帥鎮。1949年,部落頭人田興武田興文接受中國共產黨「和平解放」滄源的協議後,於岩帥成立滄源縣臨時人民政府。1951年召開第二屆滄源縣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會後,在岩帥成立滄源縣人民政府。同年6月15日退至緬甸的國民黨軍隊殘部攻入岩帥,田興武率部800餘人投向國民黨,隔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四軍反攻收復岩帥,田興武隨國民黨軍撤入緬甸。1952年12月,滄源縣政府遷往位於壩區的勐董。1953年改置岩帥區,1968年在人民公社化運動中成立紅岩公社,次年更名紅九公社,1971年更名岩帥公社,1973年團結公社從岩帥公社中分出。1984年改為岩帥區,1988年撤區建鎮成立岩帥鎮。2005年8月,團結鄉撤銷併入岩帥鎮。[1][5][6]

地理

岩帥鎮位於滄源縣東部,北與耿馬縣四排山鄉沙河鄉接壤,東與雙江縣邦丙鄉瀾滄縣安康鄉為鄰,南接瀾滄縣雪林鄉,西靠滄源縣內的勐省鎮單甲鄉。岩帥鎮總面積434.995平方千米,是滄源縣內面積最大的鄉鎮,2010年普查總人口32,486人,居民以佤族為主,其次是拉祜族,分別占總人口的92.5%、6.94%。鎮內主要山脈有公刀格龍牙山、東米山、公給山等,地勢中高四周低,以構造抬升侵蝕的岩溶山地地貌為主,最高點為公給山(2,236米),最低點為黃國村小黑江邊(800米)。主要河流有拉勐河賀勐河小黑江等,屬瀾滄江水系,小黑江是滄源縣和耿馬縣、雙江縣的縣界。氣候上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年均氣溫17.3℃,年均降水1276.9毫米。岩帥鎮2011年的森林覆蓋率為60.88%。[4][7]

行政區劃

岩帥鎮下轄以下地區:

岩帥村、​東勐村、​黃果村、​聯合村、​岩丙村、​新華村、​建設村、​賀勐村、​中賀勐村、​賀南村、​新寨村、​團結村、​東米村、​班馱村、​班奈村、​公曼村、​賀科村、​賽弄村、​安海村、​安拐村、​昔勒村和壩嶺村。[8]

經濟

岩帥鎮經濟以農業為主,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276元。2011年,岩帥鎮糧食種植面積7.95萬畝,年產1.65萬噸;茶葉面積4.26萬畝,擁有6個鎮辦茶場,年產毛茶1,786噸;甘蔗5.3萬畝,其他作物還有烤煙[9]、核桃、澳洲堅果、咖啡等。畜牧業方面,2011年末生豬和其他大牲畜共存欄4.47萬頭。2011年政府財政收入60萬元。[4][10]

基礎設施

岩帥鎮內有小學20所,初中2所,在校學生共3,265人。岩帥中學曾於1975年8月開辦高中部成為滄源縣內繼滄源民中後第二所完全中學,1980年停辦高中班。醫療方面有衛生院2所、村衛生室22個、茶場醫務室3個,共有病床114張,專業衛生人員70人。交通方面G214國道經過岩帥鎮東部邊界的小黑江西岸,不過沿途並無重要城鎮,其他有鄉村公路53條共369.71千米,其中瀝青路面3條共107千米,彈石路面1條共20千米,擁有一個客運站。供電設施建有2座35千伏度電站,主變壓器2台,總容量3,500萬千伏安。[4]

參考資料

  1. ^ 1.0 1.1 李明富主編; 滄源佤族自治縣地方志編撰委員會. 沧源佤族自治县志. 昆明: 雲南民族出版社. 1998: 42. ISBN 7-5367-1498-X. 
  2. ^ 馮乃林主編; 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 國家統計局人口與就業統計司. 2010中国人口普查分乡、镇、街道资料.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2: 785-815. ISBN 978-7-5037-6660-2. 
  3. ^ 王敬騮主編. 佤汉大词典. 昆明: 雲南民族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367-6031-8. 
  4. ^ 4.0 4.1 4.2 4.3 段麗元主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 云南卷. 北京: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16: 1498-1499. ISBN 978-7-5087-5306-5. 
  5. ^ 覃怡輝. 金三角國軍血淚史:1950-1981. 聯經出版. 2009-08-28: 85–87. ISBN 978-986-01-9491-3. 
  6. ^ 岩帅镇. www.xzqh.org. 行政區劃網. 2010-06-03 [2018-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0). 
  7. ^ 滄源佤族自治縣概況編寫組; 滄源佤族自治縣修訂委員會. 沧源佤族自治县概况.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7: 37. ISBN 978-7-105-08553-8. 
  8. ^ 2022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2. 
  9. ^ 李桂圓. 佤山群众的致富梦——岩帅镇烤烟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www.cangyuan.gov.cn. 滄源縣人民政府. 2016-08-23 [2018-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0). 
  10. ^ 羅新祥. 沧源县岩帅镇实现经济社会快速稳步健康发展. www.kaixian.tv. 雲南經濟日報. 2018-01-09 [2018-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0). 
 
本條目的最初版本來自中文維基百科(鏈接),主編是瑞麗江的河水,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協議(CC BY-SA 3.0)發布,現版本可能與維基百科條目有一些差異。如果您重寫或大幅修訂這篇條目,請將這個模板移除,換上{{原創條目}}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