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門口遺址
劍川海門口遺址,位於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為白族地區古遺址[1]。2013年3月5日,被認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劍川海門口遺址 | |
---|---|
![]() 海門口遺址代表性的干欄式建築模型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所在 |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 |
分類 | 古遺址 |
時代 | 新石器時代至夏、商、周 |
編號 | 7-0418 |
登錄 | 2013年3月5日 |
發現
1957年3月,挖掘雲南省劍川縣海門口河道工程時發現。遺址系湖濱村落,為一處石器和銅器共存的遺址。一共出土陶器475件、石器169件、銅器14件、其它骨角器六七十件。陶器中尤以網墜為多,還有銅釣鈎,體現當時此地居民從事捕魚業。同時出土有麻石製作的銅花,其形狀、紋飾與銅器完全相同[2]。此外出土干欄式建築的成排木樁,總數224根,由雲南省博物館收藏[3]。
挖掘
1978年4月,雲南省博物館再次對劍川海門口遺址進行發掘(第二次挖掘),在此基礎上發表了《雲南劍川海門口青銅時代早期遺址》的文章。鑑定其出土的動物遺骸有梅花鹿、水牛、狗、家豬、野豬等。同時,對出土的農作物遺存也進行鑑定,認為海門口的農作物主要是稻穀(為秈稻和粳稻兩大類),從而表明劍川海門口遺址已有家畜、家禽的飼養和水稻作物的種植[4]。2008年初,由雲南省考古研究所主持,並聯合大理州文物管理所、劍川縣文物管理所對海門口遺址進行了第三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這次考古發掘面積共1395平方米,將航圖、浮選、水洗、數據庫管理等各種先進技術全方位運用於發掘和記錄,共出土3000多件文物,包括有陶器、石器、骨器、牙器、木器、銅器、鐵器、動物骨骼和農作物遺存八大類[5]。
據考證該遺址距今約3200年,相當於商朝後期,是研究滇西洱海周圍古代社會文化面貌和雲南民族史分期的主要史料,它也標誌着雲南原始社會解體[6]。
參考
- ^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 大理白族自治州志 卷1. 昆明: 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8: 298. ISBN 7-222-02255-4.
- ^ 郭思九等主編; 雲南國際華人總會,雲南省民族藝術研究所編. 云南文化艺术词典. 昆明: 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7: 41. ISBN 7-222-02152-3.
- ^ 薛琳 主編publisher=雲南人民出版社. 新编大理风物志. 昆明. 1999: 128. ISBN 7-222-02726-2.
- ^ 楊帆; 萬揚; 胡長城. 云南考古 1979-2009. 昆明: 雲南人民出版社. 2010: 36–41. ISBN 978-7-222-06273-3.
- ^ 趙啟燕. 白族研究一百年. 昆明: 雲南大學出版社. 2011: 10–11. ISBN 978-7-5482-0175-5.
- ^ 鐵木爾·達瓦買提.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 西南地区卷. 北京: 民族出版社. 1998: 294. ISBN 7-105-03121-2.
本條目的最初版本來自中文維基百科(鏈接),主編是Walter Grassroot、瑞麗江的河水,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協議(CC BY-SA 3.0)發布,現版本可能與維基百科條目有一些差異。如果您重寫或大幅修訂這篇條目,請將這個模板移除,換上{{原創條目}}模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