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是雲南省麗江市下屬的一個納西族自治縣,也是全國唯一的納西族自治縣。該縣位於雲南省西北,面積6392.6平方公里,下轄7鎮9鄉。平均海拔2392米。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人口的85.9%,納西族占55.8%。距麗江市區7千米,距省會昆明502千米。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於2002年12月由原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析置。2020年末,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全縣總人口22.67萬人[1]。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 |
---|---|
自治縣 | |
![]() 玉龍雪山 | |
![]()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在雲南省的位置 | |
坐標: 26°49′12″N 100°14′12″E | |
隸屬行政區 | 雲南省麗江市 |
區劃代碼 | 53 07 21 |
建置時間 | 2002年12月26日 |
政府駐地 | 黃山鎮 |
鄉級行政區數 | 16 |
• 街道數 | 1 |
• 鎮數 | 6 |
• 鄉數 | 6 |
• 民族鄉數 | 3 |
總面積 | 6,200平方千米 |
氣候類型 | 亞熱帶季風氣候 |
年平均氣溫 | 13.5 ℃ |
年降水量 | 1108.6毫米 |
年日照時數 | 2410.9小時 |
人口(2020) | |
• 總人口 | 224,039 |
• 人口密度 | 36.1人/平方公里 |
GDP(2021) | 100.28億元人民幣 |
• 人均 | 44,800元人民幣 |
郵政編碼 | 674100 |
電話區號 | +86 (0)888 |
車牌首號 | 雲P |
網站 |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人民政府 |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以其境內的長江第一灣、玉龍雪山及山麓風景、文海、虎跳峽和東巴文化等聞名。其中,玉龍雪山是現今中國乃至歐亞大陸]度最低終年積雪雪山[2][3]。
歷史沿革
-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此地區劃歸越嶲郡,屬遂久縣。
- 唐代調露二年(680年),吐蕃勢力在今塔城鄉設「神川都督府」及「鐵橋節度」。興元元年(784年),南詔異牟尋建北嶽廟,將玉龍雪山封作「北嶽」。貞元十年(794年),南詔王異牟尋派兵攻打吐蕃,成功占領吐蕃的「神川都督府」所屬鐵橋城等16城,也設立「鐵橋節度」,開始對今麗江、迪慶及西南等地區進行管理。
- 大理國時期屬劍川節度,後劃為成紀鎮(今永勝縣)善巨郡,涵蓋了麗江、石鼓、巨甸。1254年,在忽必烈遠征大理國時,在石鼓設「茶罕章管民官」[4]。
- 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後改作「茶罕章宣慰司」[5]。1276年,又該稱「麗江路軍民總管府」(後又改作「麗江路宣慰司」),自此,「麗江」一詞開始使用。元代後期,木氏先祖將大研鎮(今麗江古城)選為他們的政治中心[4]。
- 明洪武15年(1382年),這個區域納入明朝版圖,設「麗江府」.也是在明朝統治時期,麗江古城不斷發展[4]。
- 清朝沿襲了明代的「麗江府」。雍正元年(1723年)在改土歸流下,廢除了木氏土司的統治權[4][6]:7。
- 1936年4月24日至26日,賀龍、任弼時等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第六軍團在今石鼓鎮搶渡金沙江北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修建了通高8.1米高的「紅軍長征渡口紀念碑」以示紀念[7]。
行政區劃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下轄1個街道、6個鎮、6個鄉、3個民族鄉[8]:
黃山街道、石鼓鎮、巨甸鎮、鳴音鎮、奉科鎮、白沙鎮、拉市鎮、太安鄉、龍蟠鄉、黎明傈僳族鄉、魯甸鄉、塔城鄉、大具鄉、寶山鄉、石頭白族鄉和九河白族鄉。
地理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西北部,東經99°23′—101°31′,北緯25°59′—27°56′處,南北長150.7公里,東西寬112公里[9],全縣面積6392.6平方公里。縣位於橫斷山脈南麓[10],總體以山區地形為主[11],地勢西北高、東南低[12],兼有盆地、河谷兩種地貌類型[10]。納西自治縣東接麗江古城區、寧蒗彝族自治縣,南與劍川縣、鶴慶縣相接,西鄰維西縣、蘭坪縣,北隔金沙江與香格里拉縣及四川省木里縣相望。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最高點為玉龍雪山主峰扇子陡,為5596m[1];最低海拔處在鳴音鄉洪門挖金坪村江面,為1370m[10]。全縣森林覆蓋面積達4123.2Km²,森林覆蓋率72.3%左右[13]。
金沙江流經境內364千米,其由西北塔城鄉入境,在石鼓鎮轉北流,形成了著名的長江第一灣。並在流向玉龍雪山和哈巴雪山之間形成世界上最深峽谷之一的虎跳峽[12]。
參考文獻
- ^ 1.0 1.1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概况 - 玉龙县 - 丽江市人民政府. www.lijiang.gov.cn. [2021-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5).
- ^ Data resource - National Cryosphere Desert Data Center. www.crensed.ac.cn. [2021-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31).
- ^ 强烈安利!有个景区叫:“云南的路”-云南省交通运输厅. jtyst.yn.gov.cn. [2021-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31) (English).
- ^ 4.0 4.1 4.2 4.3 李風. 新闻助读:木府的前世今生. 雲南日報. 2012-09-03 [2015-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6).
- ^ 走进玉龙>历史大事>详细内容>宋、元时期. 麗江市玉龍政府網. [2015-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4).
- ^ [J]《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研究》、木金瑛、2013-06-04
- ^ 林綠、陳偉. 特稿:踏寻红军旧渡,感悟长征精神——石鼓镇之寻访红军长征渡江遗址. 中紅網. [2015-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5).
- ^ 2022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2.
- ^ 七彩云南 > 新闻 > 地州新闻 > 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概况. 新浪. [2015-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6月30日).
- ^ 10.0 10.1 10.2 首页>走进玉龙>玉龙概况.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網. [2015-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1).
- ^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網. [2015-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4).
- ^ 12.0 12.1 山脉水系.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網. [2015-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4).
- ^ 自然环境及气候特点.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網. [2015-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4).
外部連結
本條目的最初版本來自中文維基百科(連結),主編是Tsiaojian lee、高晶、尋森、列寧格勒郊外的護林員,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協議(CC BY-SA 3.0)發布,現版本可能與維基百科條目有一些差異。如果您重寫或大幅修訂這篇條目,請將這個模板移除,換上{{原創條目}}模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