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納
蘭納王國 | |||||||||||||||
---|---|---|---|---|---|---|---|---|---|---|---|---|---|---|---|
1292-1775年1月15日 | |||||||||||||||
![]() Extent of Lan Na's zone of influence (mid-blue), c. 1540. | |||||||||||||||
首都 |
| ||||||||||||||
常用語言 | 蘭納語(北部泰語) | ||||||||||||||
宗教 | 泛靈論、佛教 | ||||||||||||||
政府 | 君主制 | ||||||||||||||
Template:Tsl | |||||||||||||||
• 1292年–1311年 | 孟萊王 | ||||||||||||||
• 1441年–1487年 | Template:Tsl | ||||||||||||||
• 1579年–1607年 | Template:Tsl | ||||||||||||||
歷史 | |||||||||||||||
• 攻佔駭黎朋猜 | 1292 | ||||||||||||||
• 建立清邁城 | 1296 | ||||||||||||||
1456–1474 | |||||||||||||||
• 緬甸統治 | 1558年4月2日[1] | ||||||||||||||
• 清邁城陷落 | 1775年1月15日 | ||||||||||||||
| |||||||||||||||
今屬於 |
蘭那(蘭那語: Template:IPA-nod;Template:Thai Template:IPA-th),是泰國歷史上的一個曾經控制泰北地區的王國。其國名在蘭納語中意思是「百萬(畝)稻地」。中國元代稱之為八百媳婦國,明代稱為八百,又有八百大甸、小甸之區別,清代常稱之為景邁、整邁、整賣。
1292年,傣傭族人庸那伽國王孟萊王(พญาเม็งราย,Phaya Mengrai)於清邁城建立。1558年,為緬甸東吁王朝所征服。此後,蘭納成為緬甸與暹羅軍隊爭奪的國家。1774年,暹羅又從緬甸手中奪取清邁,由南邦王子Kawila管理其地。之後緬甸曾三度入侵清邁,但都失敗。1802年,Kawila被冊封為清邁國王,蘭納成為暹羅的附庸國Template:Link-en。1892年,暹羅正式將清邁併入版圖。
歷史
孟萊王朝
孟萊王的母親是西雙版納勐泐統治者的女兒,父親是清盛一帶的統治者。孟萊建立了清萊和清邁兩座城市,領導蘭納和西雙版納傣族人民抗擊蒙古侵略者,使蘭納歷史上出現了第一次高峰。傣族後人爲了紀念他,把一部法典命名為《孟萊法典》,流傳於泰國北部和西雙版納。
緬屬時期(1558-1800)
征服清邁(1558)
1557年11月,緬甸國王勃印曩率領四十七萬軍隊進攻未降服的南撣。次年1月,孟乃土司投降,勃印曩聽取大臣的建議後決定向清邁進軍。3月,緬軍兵臨清邁城下,3日便攻克了清邁,清邁王比亞丹投降。5天後,勃印曩又立比亞丹為清邁王,正式成為緬甸的屬邦。此時孟乃土司又叛,勃印曩遂於4月中,取道清盛、芳縣回國鎮壓孟乃。10月,瀾滄國王比亞塞錫率軍進攻蘭納,東部的帕城、難城、清盛、清萊、清康紛紛起兵響應。勃印曩派遣大軍協助清邁擊退了瀾滄人。
附庸王國(1558-1579)
1563年,緬甸準備大舉伐暹羅。這年10月,清邁與暹國結盟起兵反緬。1564年3月,暹國投降,緬軍於10月伐清邁。11月中,清邁的重臣逃往瀾滄,清邁王投降。勃印曩將比亞丹扣留,其後出兵瀾滄,一度攻陷瀾滄的首都囊漢城(琅勃拉邦)。由於國內俘虜叛亂,勃印曩不得不回國鎮壓起義。1565年5月,勃印曩令清邁群臣宣誓效忠後,立清邁維蘇提黛維(Wisutthithewi)為女王統治清邁。
緬族王朝(1579-1614)
1578年,維蘇提黛維去世,清邁大臣彬尼亞丁隆(Binnya Thane Lon)、彬尼亞丹蘭(Binnya Than Lan)將王室儀仗、騎象獻給緬王勃印曩。1579年1月,勃印曩冊封其子達耶瓦底侯瑙亞塔明紹(Nawrata Minsaw)為清邁王。4月,瑙亞塔明紹啟程前往清邁,大臣彬尼亞勃仰、耶丁仰扈從。7月,瑙亞塔明紹抵達清邁,登基為王。[3] 10月,老撾發生叛亂,蘭滄王烏巴律(Ubarit)出逃。緬王勃印曩派遣王太子南達亞扎遠征老撾。清邁王派遣彬尼亞丁隆、彬尼亞丹蘭、彬尼亞南、彬尼亞卑、彬尼亞杜岩、彬尼亞勒宮、彬尼亞昆等人率兵從征。1580年初,緬軍平定老撾,重新扶植烏巴律為王。[4]
1581年11月,勃印曩去世,南達勃因成為緬王,瑙亞塔明紹前往漢達瓦底朝賀。7月,欽敦江上游地區的山達、當督發生叛亂。南達勃因任命卑謬王德多達馬亞扎、清邁王瑙亞塔明紹率兵遠征。戰爭持續了5個月之久,最終在12月緬軍平定當督。1582年初,卑謬王、清邁王回到漢達瓦底,獻上俘虜。[5] 戰爭結束後,瑙亞塔明紹返回清邁。
同年4月,阿瓦王德多明紹密謀叛亂,派遣當德曼侯遊說瑙亞塔明紹。瑙亞塔明紹將當德曼侯送往漢達瓦底。南達勃因徵召全國諸侯征討阿瓦,瑙亞塔明紹與蘭滄王烏巴律率軍從征,取道孟乃,進軍阿瓦。[6] 在緬王舉國遠征阿瓦期間,暹羅王子納黎萱趁機發動起義,使阿瑜陀耶擺脫緬甸的統治。1585年3月,緬王平定阿瓦後,立即派遣王太子摩訶烏巴亞扎率軍遠征暹羅。清邁諸臣彬尼亞丁隆,彬尼亞丹蘭,彬尼亞南,彬尼亞卑,德門耶丁延,德門勒宮恩,彬尼亞杜岩等人亦奉命自北方夾擊暹羅,但是被暹軍擊退。[7] 1586年10月,緬王再次下令征討暹羅,清邁王派遣彬尼亞丁隆,彬尼亞南,彬尼亞別,彬尼亞杜岩各率一軍從征。由於緬軍久攻不下,只能於1587年4月退兵。[8]在南達勃印遠征暹羅期間,曾命王太子摩訶烏巴亞扎留守漢達瓦底。摩訶烏巴亞扎迎娶了瑙亞塔明紹之妹亞扎達杜格勒亞為妻,立為王妃。[9]
1590年10月,南達勃印派遣王太子摩訶烏巴亞扎征討暹羅。清邁王派遣彬尼亞丁隆,彬尼亞南,彬尼亞卑率軍從征。緬軍在素攀與暹軍遭遇,中了暹軍誘敵深入之計,蒲甘王、勃生王戰死,緬軍失利撤回漢達瓦底。[10]
1592年10月,南達勃印調集各地諸侯遠征暹羅,以王太子摩訶烏巴亞扎為統帥。清邁王瑙亞塔明紹親自統兵,與彬尼亞丁隆、彬尼亞南、彬尼亞別、彬尼亞杜岩從北部襲擊阿瑜陀耶。12月,摩訶烏巴亞扎與暹王納黎萱、厄迦陀沙律兄弟的決戰中,被暹人斬殺。摩訶烏巴亞扎戰死後,緬軍悉數退兵。[11]自此,緬暹雙方攻守異勢,暹羅方面屢屢攻入至緬地,土瓦、德林達依等地悉數歸附暹羅。1594年12月,暹軍控制莫塔馬諸城後,進而圍攻漢達瓦底。卑謬、東吁、蘭滄、清邁諸王得知緬都被困,紛紛起兵勤王。1595年3月潑水節之際,暹軍久攻漢達瓦底不克,只得撤離。隨後卑謬王趁着東吁王救漢達瓦底,東吁空虛,襲擊東吁,緬甸內亂。[12]
1595年11月,蘭滄王披諾孟(Phra Noh Mueang)反叛緬甸,入侵蘭那,支持阿南侯昭澤塔布(Chao Cetabut)反叛瑙亞塔明紹。瑙亞塔明紹率軍在敖河口擊敗昭澤塔布,占領難城,任命披耶結(Pana Khaek)為難城守。昭澤塔布率殘部逃往老撾,披諾孟也率老撾軍撤回蘭滄。[13]
1596年4月,漢達瓦底發生嚴重的饑荒,在緬甸服役的一千餘名老撾人逃回老撾。南達勃印得知後,派軍追捕,並將捉獲的老撾人全部處死。[14]老撾人逃入清邁境內,瑙亞塔明紹派兵阻截,並捕獲的老撾人押送回漢達瓦底。由於當時緬甸內亂愈演愈烈,瑙亞塔明紹趁機向南達勃印索要扣押在漢達瓦底的人質王子固朗與贊布界德耶大象。南達勃印歸還固朗王子與大象之後,瑙亞塔明紹不再聽命於緬王。[15] 當時,倖存的老撾人向蘭滄國王披翁薩(Phra Vongsa)求援,老撾與蘭那處於戰爭狀態。為了避免兩面受敵,瑙亞塔明紹與群臣商議說:
昔年,阿瑜陀耶王物故,王子納黎萱嗣位。烏巴臘統兵來討,被斬於象背之上。阿瑜陀耶之兵進取麻離、土瓦、丹那沙林諸城。今若率眾拒戰阿瑜陀耶之兵,猶如鹿群挑釁獅王之威力,又如羽鳥捐身於烈火,皆是自取敗亡也。洪沙瓦底王之失烏巴律,如失右臂。納黎萱及其王弟權勢日盛,如正午之灼日懸於當空,不見片雲之蹤跡,耀光普照。洪沙瓦底能避其王爪呼?故當遣使修貢稱臣,乞王力之庇佑,以免災厄。
於是,瑙亞塔明紹派遣使者攜帶國書與貢品,前往達城進貢。甘烹碧鎮守將此事轉達於阿瑜陀耶。暹王納黎萱接受而清邁的歸降。[16]瑙亞塔明紹將其長子杜朗送往阿瑜陀耶為質,杜朗娶了暹羅公主為妻。
1598年11月,蘭滄王派遣披耶盛鑾率兵攻打清邁。在昭澤塔布的引導下,老撾軍隊攻陷拍、難、那空、拍耀、生、洛諸城,包圍清邁。老撾軍隊久攻清邁城不下,難城鎮守披耶結率兵馳援,暹王納黎萱也命令彭世洛侯率兵救援。由於老撾軍隊始終無法奪取清邁城,於是只能暫時罷兵,昭澤塔布趁機奪取難城,自立為城主。直到1599年7月,老撾軍隊才從蘭那境內撤回蘭滄。
1600年,清萊城守反叛緬人,瑙亞塔明紹派兵征討清萊。1601年,瑙亞塔明紹又出兵攻打難城的昭澤塔布,但是沒有成功。老撾出兵攻打清盛,瑙亞塔明紹向暹羅求援。納黎萱王派遣兵支援清邁,蘭滄退兵,暹人奧亞蘭德綽(Okya Ram Decho)被任命為清盛鎮守。不久之後,老撾發兵攻打蘭那,占領了除拍耀、孟范、清邁以外諸城,奧亞蘭德綽棄城而逃。1602年,昭澤塔布率兵攻打清邁,但是鎩羽而歸。1603年,孟塞城(Meuang Sat)反抗緬人,旋即為緬人所鎮壓。[17]當年雨季,瑙亞塔明紹親自率兵攻打難城,負責鎮守興內門的昭室雙孟(Chao Si Song Muang)開城投降,緬人攻入城中,生擒了昭澤塔布等人。6月,瑙亞塔明紹班師回到清邁,昭澤塔布被處死,昭西宋孟被任命為難城侯,封號為昭披耶帕拉蘇塞猜頌堪(Chao Pana Palasuk Sai Cai Songkham)。[18]
1608年,瑙亞塔明紹在位28年,去世。清邁丞相彬尼亞丁隆、彬尼亞丹蘭派人前往阿瑜陀耶,邀請長子杜朗(Tulaung)嗣位。杜朗率部眾返回清邁,尚未到達,彬尼亞丁隆、彬尼亞丹蘭已經改變心意,擁立瑙亞塔明紹次子明耶岱巴(Minye Deikba)為王。杜朗得知後,率軍駐紮於清邁城外。不久後杜朗暴卒,護送他的暹羅軍隊也撤回了阿瑜陀耶。[19]
1613年,明耶岱巴在位5年,被大臣廢黜,出家為僧。瑙亞塔明紹第三子德多覺(Thado Kyaw)即位為王。[20][21][22]
1614年4月,緬王阿瑙白龍(Anaukhpetlun)得知了清邁政變之後,決定率軍征討蘭那。德多覺派人在要道設置路障,以延緩了緬軍的行軍速度。又派人前往老撾,乞求援兵。蘭滄國王出兵援救,駐守清邁城中。直到7月,緬軍才抵達清邁城下,德多覺堅守城池,不願投降,阿瑙白龍又率軍圍攻南奔[23]。11月,廢王明耶岱巴、國王德多覺相繼去世。清邁貴族派人出城投降,獻上了王室儀仗與贊布傑耶象。12月,南奔人得知清邁投降後,也向緬王投誠。至此,蘭那的緬族王朝滅亡。[24]
孟難王朝(1615-1632)
1615年1月,阿瑙白龍征服清邁後,以難侯昭室雙孟轉運糧草有功,冊封昭室雙孟為清邁王。昭室雙孟任命其弟昭溫孟(Chao Un Muang)代管難城。阿瑙白龍又任命勃東侯明耶底哈都(Minye Thihathu)為難侯。5月,阿瑙白龍帶着清邁宗室、眷屬、百官、象馬等,返回漢達瓦底。同年6月,昭溫孟帶着大量的難城人前往清邁。[25][26][27]
1621年初,為了追捕孟乃王,阿瑙白龍命令底寶王、蒲甘侯、東敦基侯、阿瓦王明耶覺蘇瓦前往景棟。難侯明耶底哈都率軍前往景棟,協助捕務。其後,阿瓦王明耶覺蘇瓦、難侯明耶底哈都駐兵於景棟,襲擊西雙版納。阿瑙白龍又派遣卑謬王德多達馬亞扎率軍援助,與阿瓦王、難侯會師,不久後難侯明耶底哈都病死。[28]1624年,清孔(Chiang Khong)[29]叛緬,昭室雙孟之弟昭溫孟也占據難城反叛。卑謬王、阿瓦王自西雙版納回軍,攻打難城與清孔。8月,緬軍攻陷難城,昭溫孟逃往別城,旋即逃往老撾,清孔城歸降。1625年,西雙版納再度反叛。1626年11月,卑謬王、阿瓦王率軍自清孔出征景洪,旋即將其平定,返回清盛[30]。[31][32]1628年5月,阿瑙白龍被王子明耶岱巴所害。1628年6月,卑謬王、阿瓦王正準備征討老撾時,得知緬王駕崩消息,遂決定率全軍返回緬甸,討伐明耶岱巴。清邁王昭室雙孟為先鋒,率軍先行,占據孟芳[33]反叛。為了儘快歸國,卑謬王、阿瓦王放棄攻擊清邁,取道孟乃、阿瓦而還。[34]緬軍班師後,昭室雙孟出兵襲取了清盛,任命盛阿提雅(Saen Atya)為清盛鎮守,率兵3000駐守。[35]
1629年,卑謬王德多達馬亞扎奪得王位,自立為緬王,是為達龍王(Thalun)。為了報昭室雙孟背叛之仇,緬王達龍決定親征清邁。1630年11月,緬軍自漢達瓦底出發,進軍清邁。1631年初,緬軍包圍清邁城。但是直到1632年4月,緬軍才攻陷清邁城,俘虜昭室雙孟眷屬。蘭那、景棟、西雙版納諸城紛紛歸降,只孟芳不降,達龍派遣王弟明耶覺蘇瓦率軍圍攻孟芳。12月,緬軍圍攻孟芳長達八個月,城中斷糧、瘟疫四起,孟芳被攻陷。緬王平定清邁之後,廢除清邁王統,任命清盛鎮守披耶底巴內(Phraya Thipphanet)為清邁鎮守。1633年1月,緬王率軍返回漢達瓦底。[36][37][38]
良淵時代(1633-1727)
1650年,清邁鎮守披耶底巴內去世,其子披盛勐(Phra Saeng Muang)被任命為清邁鎮守。未及三年,披盛勐便被押回阿瓦。[39]1659年,別侯(Phra)成為清邁鎮守。次年,清邁遭到了暹羅的襲擊。1672年,別侯去世,阿瓦的應賽王(Min Ing Sae)前來成為清邁鎮守。1675年,應賽王去世,其子蒲苔王(Phutrai)繼位。1707年,孟冷侯明里那羅(Min Rae Nara)統治清邁。
清邁王國時期
1892年蘭納被暹羅國泰王歸併後,成為西北省(มณฑล พายัพ,Monthon Phayap)。
蘭納的文字老傣文一直沿用到近代。
蘭納與西雙版納關係密切,至今,蘭納主要人口傣族(傣族支系傣阮),在現在的泰國北部傣族人口中,至少有一半多的具有西雙版納傣泐族的血統。
貢榜王朝時期
小歷1133年(1771年),鄭信率軍北征清邁。泰歷四月,泰軍自吞武里出發,至披猜駐營,帕烈城主來降。鄭信封其為披耶蘇里亞翁,命其隨軍北征。雲歷七月上弦初三日(3月8日),泰軍主力抵達南奔城。披耶歌薩率領的先鋒泰軍七千人掃蕩了清邁城外圍緬軍營壘,緬軍退入城中。泰軍奪取上城,圍攻內城多日不克。鄭信大軍繼之,趁夜攻城,至次日清晨仍不能奪取清邁。當時諺傳:「國王初征清邁不克,再征必舉」,鄭信下令撤兵,泰軍乃於雲歷七月上弦十一日(3月26日)南撤。緬軍出城追擊,於帕拉巴之原(Phra Bat)擊潰各地僕從軍,但是被泰軍擊退,監軍塞(Sike Sai)為火銃所殺。[40] 小歷1134年(1772年)涼季,萬象國王向緬王報告稱鄭信在吞武里自立為王,並且試圖征服萬象。緬王立即派遣內謬底哈博德親率由卡隋人、緬人組成7000人前往清邁。又任命蒲甘侯明基加馬尼山達率莫塔馬、墨吉、土瓦諸城軍攻擊暹路,與內謬底哈博德遙相呼應。清邁鎮守德多明丁與披耶乍榜不和,當他跟隨內謬底哈勃德大軍前往
世系
孟萊王朝
國王 | 即位 | 去位 | 英文名 | 備註 |
---|---|---|---|---|
孟萊 | 1261-1311 | Mangrai | ||
柴頌堪 | 1311-1325 | Chaiyasongkhram | ||
盛普 | 1325-1334 | Saenphu | ||
坎福 | 1334-1336 | Khamfu | ||
帕育 | 1336-1355 | Phayu | ||
格那 | 1355-1385 | Kue Na | ||
盛孟瑪 | 1385-1401 | Saenmueangma | ||
三防根 | 1402-1441 | Samfangkaen | ||
滴洛拉 | 1441-1487 | Tilokkarat | ||
約清萊 | 1487-1495 | Yotchiangrai | ||
孟繳 | 1495-1525 | Mueangkaeo | ||
孟格告 | 1525-1538 (第一次統治) | Muangketklao | ||
賽坎 | 1538-1543 | Saikham | ||
孟格告 | 1543-1545 (第二次統治) | Mueangketklao | ||
1545-1546 (女王) | Chiraprabha | |||
柴齊他 | 1546-1547, | Chaiyachettha | 即瀾滄國王塞塔提臘 | |
梅古滴 | 1551 | 1558 | Mekuti |
緬族王朝(1579--1614)
君主 | 即位 | 去位 | 英文名 | 備註 |
---|---|---|---|---|
瑙亞塔明紹 | 1579 | 1608 | Nawrata Minsaw | 勃印囊之子 |
德多明紹杜朗 | 1608 | 1609 | Thado Minsaw Tulaung | 瑙亞塔明紹長子 |
明耶岱巴 | 1609 | 1614 | Minye Deikba | 瑙亞塔明紹次子 |
德多覺 | 1613 | 1614 | Thado Kyaw | 瑙亞塔明紹三子 |
孟難王朝(1615—1631)
國王 | 即位 | 去位 | 英文名 | 備註 |
---|---|---|---|---|
昭室雙孟 | 1614 | 1632 | Chao Si Song Mueang | 難侯 |
良淵時期(1631—1727)
國王 | 即位 | 去位 | 英文名 | 備註 |
---|---|---|---|---|
南達巴尼 | 1631 | 1655 | ||
比亞盛孟 | 1655 | 1659 | ||
別王 | 1659 | 1664 | ||
明耶明拉覺 | 1664 | 1667 | ||
孟養土司 | 1667 | 1672 | ||
明耶仰達都 | 1672 | 1675 | ||
明耶瑙亞塔 | 1675 | 1707 | ||
曼臘那拉 | 1707 | 1727 |
清邁王朝(1727—1760)
國王 | 即位 | 去位 | 英文名 | 備註 |
---|---|---|---|---|
克南岱巴 | 1727 | 1727 | ||
溫坎 | 1727 | 1759 | ||
溫贊 | 1759 | 1761 |
貢榜時期(1760—1775)
國王 | 即位 | 去位 | 英文名 | 備註 |
---|---|---|---|---|
召基胡 | 1761 | 1763 | ||
1763 | 1768 | |||
1768 | 1775 |
參考文獻
- ^ Wyatt, p. 80
- ^ The Lanna font project. [2021-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8).
- ^ 李謀等譯:《琉璃宮史》,第807-810頁。
- ^ 李謀等譯:《琉璃宮史》,第811-812頁。
- ^ 李謀等譯:《琉璃宮史》,第829頁。
- ^ 李謀等譯:《琉璃宮史》,第830-831頁。
- ^ 李謀等譯:《琉璃宮史》,第835-837頁。
- ^ 李謀等譯:《琉璃宮史》,第838-840頁。
- ^ 李謀等譯:《琉璃宮史》,第841頁。
- ^ 李謀等譯:《琉璃宮史》,第844-845頁。
- ^ 李謀等譯:《琉璃宮史》,第846-848頁。
- ^ 李謀等譯:《琉璃宮史》,第850-851頁。
- ^ David K.Wyatt & Arunrat Wichiankhieo(tr.), The Chiang Mai Chronicle, p.129.
- ^ 李謀等譯:《琉璃宮史》,第851頁。
- ^ 李謀等譯:《琉璃宮史》,第852頁。
- ^ Richard D. Cushman(tr.), The Royal Chronicles of Ayutthaya, pp.134-135.
- ^ David K.Wyatt & Arunrat Wichiankhieo(tr.), The Chiang Mai Chronicle, p.130.
- ^ The Nan Chronicle, pp.68-69.
- ^ 李謀等譯:《琉璃宮史》,第920頁。
- ^ 李謀等譯:《琉璃宮史》,第920頁。
- ^ David K.Wyatt & Arunrat Wichiankhieo(tr.), The Chiang Mai Chronicle, p.130.
- ^ 《清邁紀年》作Thado Khoi。
- ^ 《清邁紀年》作nakhon,《琉璃宮史》作勒溫(Lawin),即泰國南奔府(Lamphun)。
- ^ 李謀等譯:《琉璃宮史》,第921-923頁。
- ^ 李謀等譯:《琉璃宮史》,第923頁。
- ^ David K.Wyatt & Arunrat Wichiankhieo(tr.), The Chiang Mai Chronicle, p.130.
- ^ The Nan Chronicle, p.70.
- ^ 李謀等譯:《琉璃宮史》,第925-927頁。
- ^ 《琉璃宮史》作景康(Kyaing Kaung)。
- ^ 《琉璃宮史》作景丁(Kyaing Thin)。
- ^ 李謀等譯:《琉璃宮史》,第927頁。
- ^ David K.Wyatt & Arunrat Wichiankhieo(tr.), The Chiang Mai Chronicle, p.130.
- ^ 《琉璃宮史》作孟昆(Maing Kwin)。
- ^ 李謀等譯:《琉璃宮史》,第931頁。
- ^ David K.Wyatt & Arunrat Wichiankhieo(tr.), The Chiang Mai Chronicle, p.131.
- ^ 李謀等譯:《琉璃宮史》,第942頁。
- ^ David K.Wyatt & Arunrat Wichiankhieo(tr.), The Chiang Mai Chronicle, p.131.
- ^ The Nan Chronicle, p.70.
- ^ David K.Wyatt & Arunrat Wichiankhieo(tr.), The Chiang Mai Chronicle, pp.131-132.
- ^ 《清邁紀年》,第140—141頁;《庸那迦紀年》,第251頁。
- 《琉璃宮史》
- 《庸那伽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