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艮府
孟艮府 ᥛᥫᥒᥰ ᥐᥫᥒᥴ | |
---|---|
土司 | |
![]() 孟艮府即今天緬甸景棟地區 | |
創立 | 1263年 |
滅亡 | 1959年 |
統治中心 | 歹指城(今緬甸撣邦景棟) |
政府 | |
• 土司姓氏 | 刀姓 |
• 土司民族 | 傣族 |
• 始祖 | 孟昆(Mang Kun)[1] |
孟艮府(傣那語:ᥛᥫᥒᥰ ᥐᥫᥒᥴ),中國與緬甸邊境的傣族土司,刁姓。明初內附,置孟艮府,後附於緬甸。清朝時為羈縻地,1895年,成為臣服於英國的土邦。1959年結束世襲統治。
歷史
1263年,景線庸那伽國孟萊王(Mang Lai)派遣孫兒孟昆(Mang Kun)率軍占領佤族統治的景棟地區,建立了景棟國,附庸於庸那伽。1267年,孟昆去世,孟萊王派了另一個族人孟欽(Mang Kyin)取代孟昆,鎮守景棟城。1273年,孟欽去世,孟萊王分封自己的兒子為景棟土司,委派僧侶協助年幼的兒子統治景棟,這便是景棟王室的始祖。1284年,景棟侯去世,兒子紹南南襲位,紹南南修築了景棟城作為都城。1317年,紹南南去世,紹山木維即位。
良淵末期,召散毗(Chao Sam Hpi)成為景棟王。1708年[2]緬歷八月,緬王色內(Sanay Min)意圖迎娶景棟公主,特地派遣巴亞達亞、賴亞固那率軍五百人前往景棟迎親,但是遭到了召散毗的拒絕。緬歷十月,色內王得知景棟反叛,任命王子勃特那果侯為都元帥,亞扎底里為監軍,率領七隊馬步軍征討景棟。勃特那果侯率軍進抵清盛,準備圍攻景棟。緬歷十一月,色內王又調遣底寶、孟養、漢達瓦底、東吁、清邁、清盛、清孔各地軍隊,前往清盛,聽候勃特那果侯節制。緬歷一月,各路軍隊齊聚清盛,勃特那果侯分兵三路進取景棟。景棟王召散毗逃往車裡。緬歷二月,緬軍占領景棟十二版納之地,繼續進軍至中國邊地。中國方面將召散毗交出,緬人以酷刑誅殺召散毗及其家眷,倖存者被帶回了阿瓦羈押。緬軍征服景棟後,色內王任命征景棟軍的元帥亞扎登卡,監軍格扎底里駐守景棟,長達三年之久。[3]
孟必王朝(1711?—1959)
王室紛爭
大約在1711年[4],緬人結束了對景棟的統治後,任命孟必侯召猛永(Chao Mong Jun)為景棟王。約在1730年[5],召猛永去世,異母弟貌紐(Maung Nyo)被緬廷任命為景棟王。貌紐在阿瓦出生,幼年跟隨父親來到景棟,繼位時僅有15歲。由於貌紐不遵守君王十德,不聽從大臣勸諫,所以不受國人喜愛。由於擔心被謀害,貌紐以狩獵的名義,遷居到孟堅(Mong Kyem)和孟捧(Mong Pong)。
約在1742年[6],國中不服貌紐的貴族聯絡孟必侯的叔祖父召盛猛(Chao Saen Mong),意圖驅逐貌紐。貌紐當時23歲,逃往畔岱(Ban Day),依附於土官帕雅滿(Bhaya Maen)。隨後,孟必侯底達南達拉扎(Titthanandaraja)自立為景棟王,並且派兵攻打貌紐,殺死了帕雅盛(Bhaya Saen)。緬王得知了景棟的騷亂後,派遣官員前來處置貌紐事務,但是沒有結果。清孔侯帕雅散猛(Bhaya Sammong) 再次派遣使團前往阿瓦,請求處置景棟之事。緬廷遂任命孟必侯底達南達拉扎為正式的景棟王。
1752年[7],緬王阿郎帕耶(Alaungpaya)繼位,派遣使者前往景棟,要求底達南達拉扎前往緬京朝覲。貌紐逃往了清邁,依附清邁王翁堪(Ong Kham)。在貌紐的請求下,清邁派遣三百人夜襲景棟。由於景棟人的頑強抵抗,貌紐最終失敗,只得流亡車裡。清孔侯帕雅散猛、清盛侯帕雅清盛派人前往緬京,將底達南達拉扎迎回孟艮,駐於孟卡,又派遣底達南達拉扎之子召孟散(Chao Mongsam)[8]前往阿瓦為人質。當時,召孟散只有12歲。
四年後[9],貌紐被傳召至阿瓦,與召孟散一派當庭辯論孟艮內亂之事。由於貌紐之子召丙(Chao Bin)、召康(Chao Kang)已經落草為寇,所以在兩次當庭對質中,貌紐不僅被判敗訴,還受到牽連,囚禁於阿瓦。緬人要求貌紐親自逮捕召丙、召康,方能贖罪。於是貌紐與召孟散一同回到景棟,追捕召丙、召康,但是以失敗告終。緬人又派遣貌紐前往清邁服役,貌紐最終死在了清邁。召孟散則帶著家眷前往阿瓦,底達南達拉扎死在了牟曹波。後來召孟散又被派往景棟,招回逃往車裡的百姓。
1760年[10],22歲的召孟散被緬王任命為景棟王。貌紐之子召丙、召康等人先是逃往南掌,隨後又逃往了車裡的猛遮藏匿。
清緬戰爭
1763年[11],緬王囊陀基(Naungdawgyi)派遣廷沙勃(Htinshabo)[12]、妙明木(Myaukminkmu)率兵前往車裡,索取貢物。廷沙勃等人抵達景棟後,要求召孟散率兵跟隨。農曆十一月,廷沙勃、妙明木、召孟散分兵二路襲擊車裡,劫掠地方。次年春,緬軍才撤離車裡。
1764年[13],緬王囊陀基暴死,王弟辛標信(Hsinbyushin)。3月,因清邁反叛緬甸,辛標信以內謬底哈勃德(Nemyo Thihapate)[14]為都元帥,覺廷底哈都(Kyawdin Thihathu)、都因亞馬覺(Tuyin Yamagyaw)為左右監軍,率18隊,計有戰象100頭、戰馬1000匹、士兵20000人,取道孟乃,前往清邁。沿途孟乃、良瑞諸王、耀紹、孟康、萊雅、孟色、孟班諸侯各率土練從征,共7隊3000人。緬軍抵達景堂(Kyaing Taung),清邁鎮守明耶底里(Minye Thiri)率兵前來匯合。大約在5月,緬軍進入清邁境內後,兵分二路,圍剿起義者。由鄂都底(Nga Thudit)、鄂山孔(Nga San Kon)領導的義軍有3000人,正在圍攻帕耀(Payaung)。內謬底哈勃德得知後,移軍於帕耀。鄂都底、鄂山孔率軍撤回南奔(Labon),試圖與瑞馬努(Nwe Mano)[15]匯合。明耶底里得以重新控制清邁。同年11月,緬軍遠征南掌,並於次年初,攻陷琅勃拉邦。
1765年[16],緬軍基本控制了清邁、清盛、南掌等地之後,廷沙勃再次率軍於四五月間襲擊了車裡,六月又撤回孟艮。七月,廷沙勃再次率軍襲擊車裡,因得知清軍前來救援,隨即撤離。隨著清緬戰爭的升級,緬王辛標信於12月下令,以壘維溫都木(Letwe Weng Du Mhu)、內謬西都(Nemyo Tsithu)為統帥,率軍11隊,共有戰象200頭、戰馬2000匹、士卒20000人,入侵車裡。4月,緬軍被清軍擊潰,自車裡撤回孟艮,清軍尾隨而至。流亡車裡的召丙加入清軍的反擊行動。4月13日,普洱鎮總兵劉德成攻擊清盛(整欠),清盛頭目召教(吶賽)歸降清軍。4月18日,楚姚鎮總兵華封在召丙的協助下,一舉攻陷景棟,召孟散出逃。南奔(六本)頭目召齋約提、清萊(景海)召罕彪也向清軍投誠。清朝遂設孟艮土指揮使司,以召丙為宣撫使,繼續追捕召孟散。
1767年[17]2月,摩訶底哈都拉(Maha Thihathura)、內謬底哈勃德奉命率軍自暹羅撤回清邁,召孟散協助緬軍奪回清邁。3月,召孟散在緬軍的協助下,奪回了景棟,召丙逃往雲南。
土司列表
君主 | 英文名 | 即位 | 去位 | 中國史籍譯名 |
---|---|---|---|---|
孟昆 | Mang Kun | 1263年 | 1267年 | |
孟欽 | Mang Kyin | 1267年 | 1273年 | |
景棟侯 | -- | 1273年 | 1284年 | |
紹南南 | 1284年 | 1317年 | ||
紹山木維 | 1317年 | 1324年 | ||
紹賴 | 1324年 | 1342年 | ||
紹賽南 | 1342年 | 1360年 | ||
紹育 | 1360年 | 1370年 | ||
紹西潘圖 | 1379年 | 1387年 | ||
紹艾奧 | 1387年 | 1390年 | ||
艾烏薩 | 1390年 | 1403年 | ||
伊康伽 | 1403年 | 1416年 | 刀哀[18] | |
紹山 | 1416年 | 1441年 | 刀交[19];
刀光[20] | |
紹山斯里 | 1441年 | 1456年 | 慶馬辣[21] | |
艾勞康 | 1456年 | 1474年 | ||
艾勞 | 1474年 | 1501年 | 招祿[22] | |
紹瑙江 | 1501年 | 1503年 | 招帕雅?[23] | |
賽考 | 1503年 | ? | ||
賽蓬 | ? | ? | ||
紹山 | ? | ? | ||
紹康木 | ? | 1523年 | ||
比亞江 | 1523年 | 1560年 | ||
紹蒙卡 | 1560年 | 1598年 | ||
紹康陶 | 1598年 | 1600年 | ||
紹蒙伽 | 1620年 | 1637年 | ||
紹溫 | 1637年 | 1650年 | ||
紹因康 | 1650年 | 1659年 | ||
紹奧 | 1659年 | ? | ||
紹蒙賽 | ? | 1682年 | ||
召散毗 | Chao Sampli | 1682年 | 1721年 |
孟必王朝
君主 | 英文名 | 即位 | 去位 | 中國史籍譯名 |
---|---|---|---|---|
召孟永 | Chao Mong Jun | 1711年 | 1730年 | |
召貌紐 | Maung Nyo | 1730年 | 1742年 | 召賀罕[24]、猛孟容[25]、召孟容[26] |
底達南達拉扎 | Titthanandaraja | 1742年 | 1760年 | 召孟必[27] |
召孟散 | Chao Mong Sam | 1760年 | 1787年 | 召散[28] |
紹考泰 | 1787年 | 1813年 | ||
紹摩訶加那 | 1813年 | 1857年 | ||
紹摩訶蓬 | 1857年 | 1876年 | ||
紹康勝 | 1876年 | 1881年 | ||
紹考泰 | 1881年 | 1886年 | ||
紹考康 | 1886年 | 1897年 | ||
紹考江因塔楞 | 1895年 | 1935年 | ||
紹考泰 | 1935年 | 1937年 | ||
紹賽隆 | 1937年 | 1959年 |
參考文獻
引用
- ^ 孟昆是孟艮城的創建者,也是第一代孟艮酋長,但非此後孟艮土酋的直系血緣祖先。
- ^ 緬歷1070年。
- ^ 李謀等譯:《琉璃宮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第1066-1069頁。
- ^ 緬歷1073年。
- ^ 《景棟紀年》記載,貌紐即位於小歷1092年(1730)。
- ^ 《景棟紀年》記載,貌紐在位8年,則去位之年為1738年。又據《清高宗實錄》卷167,乾隆七年五月,「又奏:普洱所屬猛遮界外之孟艮酋長召賀罕,橫行殘虐,經掌管地方之叭三猛等逐之,逃入緬境,現飭土千總防範各隘。得旨:惟在清理我疆,嚴謹關隘也。」孟艮酋長「召賀罕」應即貌紐,「叭三猛」或即召盛猛(Chao Saen Mong)。則貌紐去位之時間為1742年春季。
- ^ 緬歷1113年。
- ^ 清代文獻稱之為「召散」。
- ^ 西曆1756年,緬歷1117年。
- ^ 緬歷1122年。
- ^ 乾隆二十八年,緬歷1125年。
- ^ 清代文獻稱之為播鮓定,《琉璃宮史》作巴拉敏丁(Balamindin)。
- ^ 乾隆二十九年,緬歷1126年。
- ^ 《清邁紀年》稱之為阿薩溫(Asae Wun)。
- ^ 《清邁紀年》稱之為披孟猜(Phra Muang Chai)、清代文獻稱之為召齋約提
- ^ 乾隆三十年,緬歷1127年。
- ^ 乾隆三十二年,緬歷1129年。
- ^ 《明實錄·大明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四十四載:(永樂三年秋七月)癸丑,設孟艮府,隸雲南都司,以歹掯土官刀哀為知府,給印誥及賜冠帶。時刀哀遣人來朝,請設治所,故有是命。
- ^ 《明實錄·大明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一百八十二載:(永樂十四年十一月)丙辰,雲南寮國宣慰使司宣慰使刀線歹、孟艮府土官知府刀交各遣頭目貢馬及方物,賜賚有差。
- ^ 《明實錄·大明宣宗章皇帝實錄》卷七十七載:(宣德六年三月)壬辰,雲南孟艮府土官知府刀光遣頭目招板陸等貢馬及金銀器皿方物。
- ^ 《明實錄·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廢帝郕戾王附錄》卷一百八十四載:(正統十四年冬十月辛未)雲南孟艮府故土官知府舍人慶馬辣遣頭目孟賽等來朝貢馬及銀器方物,賜宴並彩幣表里等物有差。
- ^ 《明實錄·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九十五載:(成化七年九月壬申)雲南孟艮府土官舍人招祿遣頭目板新等來朝貢馬及方物,賜衣服彩叚等物有差。
- ^ 《明實錄·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八十三載:(弘治六年十二月辛未)雲南孟艮府署府事舍人招帕雅......遣頭目猛籠等來朝貢方物,賜彩叚衣服等物有差。
- ^ 《清高宗實錄》卷167,乾隆七年五月,「又奏:普洱所屬猛遮界外之孟艮酋長召賀罕,橫行殘虐,經掌管地方之叭三猛等逐之,逃入緬境,現飭土千總防範各隘。得旨:惟在清理我疆,嚴謹關隘也。」
- ^ 《清高宗實錄》卷755,乾隆三十一年二月壬戌,「至孟艮土司猛孟容之堂姪召散,與猛孟容父子不協,召散遂勾引莽子,將猛孟容拏去,並欲追殺召丙,是莽匪滋釁之由。」
- ^ 《征緬紀略》卷2:「土司召孟容與弟召孟必不相能,召孟必之子召散譖召孟容於緬,緬人執之,其子召丙走南掌。」
- ^ 《征緬紀略》卷2:「土司召孟容與弟召孟必不相能,召孟必之子召散譖召孟容於緬,緬人執之,其子召丙走南掌。」
- ^ 《清高宗實錄》卷755,乾隆三十一年二月壬戌,「至孟艮土司猛孟容之堂姪召散,與猛孟容父子不協,召散遂勾引莽子,將猛孟容拏去,並欲追殺召丙,是莽匪滋釁之由。」
書籍
- 《中國古代地名大詞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