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元宣慰副使止庵王公墓志銘
先生諱昇,字彥高。先君令尹平日德政,源道李學士撰其碣銘,集賢大學士榮祿大夫郭貫篆額而樹乎墓道[1],積有年矣。
先生資稟溫純聰明,寡言慎行[2],思如湧泉。初學於楊賢先生,受經於張子元大尹,學詩於仲禮憲副,學文於李源道學士。始由大理中慶學正遇源道廉訪,來南滇舉調時選官翰林修撰文子方一見器之[3],遂銓仁德府儒學教授。既上,新廟學,記文立石。至於宅父憂,一則古之喪禮,南人化之。服闋,源道參滇省大政,舉為曲靖宣慰司教授,庠序大振,追復學田,生徒百數人,成才者夥。秩滿,調知臨安路事,未幾,升威楚路軍民總管府經歷,擢臨安宣慰司都事,授承事郎。會瀛山范公僉新南憲,調儒學提舉[4],朝廷准授文林郎,葺舊廟,新廢學,第見功效。改大理宣慰司經歷,赴京奏邊事,上嘉之,賞賚尤厚。調曲靖宣慰司經歷,散官如故。
佐新庶務。旹南徵車里,西討木邦,而能善化各郡酋長,備軍需,輸戰馬,飛芻輓粟。奉檄征本道錢穀,俾供蜀、陝驍騎五萬糗糧二萬八千石,馬三千二百八十匹,功實居多。
上命中書遣內御史鄭憲夫、吏部員外郎曾希顏調官雲南,省憲眾調提舉員闕乏人,非老於文學者不能當其任,選充雲南諸路儒學提舉,充秋闈彌封官,董治大理、永昌、麗江、鶴慶、姚安、威楚諸路學庠,所至廟宇聖像一新,復學田一千四百九十雙,皆磨崖紀之。調鎮南州知州,在任立圮廟,築廢堰,得戶二百八十,征大理積年逋欠𧵅六十二萬,糧一萬九千餘石。麗江、北勝邊酋乞免徵,賂以沙金,楮幣千緡,卻之,俾准編戶賦金。
朝命贈其父中慶路總管府同知、奉議大夫、驍騎尉,母張氏贈平晉縣君,妻楊氏贈清源縣君,董氏封清源縣君。
至正壬辰,改升曲靖宣慰使司宣慰副使、朝列大夫,德望尤盛,教化愈新。因疾,越明年六月望日,作詩別親友而終,享年六十有九。先生由文學升幕賓於此地,復又遷任本司,前後屢經歲時。至是,如喪考妣,哀以送之,浮殯於觀音寺側。先生先娶清源縣君楊氏,蚤世,遺一子曰廕,雲南行省寸白譯史,女長適憲司譯史江彥清,次適滇省宣使楊松。後娶清源縣君董氏,乃董壯愍長女[5],識釋儒書,婦儀母則,閭里為法焉,生四子,曰庭,曰庸,習舉業,能紹父風;曰膺,日廉,尚幼。
至正十四年十月十五日,清源縣君董氏暨廕等遠奉先生之喪,葬於滇城之北石岩山,袝先塋。募工斫玉,具行狀求予銘以表其慕。予忝友末義,不容辭,喟然嘆曰:先生以文章政事名於南詔。進則以德潤名,儒化未成,我將振之;彝倫攸斁,我將敘之;野有遺賢,我將貢之;方伯連帥,我贊襄之。退則以道自樂,是以中州文章巨公仕於滇之省憲者,如伯高右相、山堂右丞、雪山憲副、鶴野大參、著庭僉憲、秋江郎中,無不與之交遊,有文藁若干冊,貽厥子孫錄行於世。嗚呼!窮髮之地,首倡吾道似先生者不數人,天其或者將興斯文於絕域,間生明哲有以啟迪後生歟?抑金馬碧雞鍾其清秀,誕降英靈,俾以儒化,輔相太平之治歟?不然何其拔萃特立如此哉!猶鳳麟之瑞,盛世千百年間一見耳。今雖沒,使人景慕,想見其風采愈久而不能忘也。是宜銘焉。銘曰:
粵自開闢,天生烝民。不有師表,孰明彝倫?矧惟六詔,最處荒服。今尹王君,累世樹德。
挺秀止庵,學孔希顏。春陽秋月,智水仁山。文沿韓、柳,詩追李、杜。丕變南風,齊至於魯。
授職為政,克己慎法。治教休明,惠澤浹洽。官高祖禰,褒封存亡。光賁幽壤,遺愛甘棠。
經書滿屋,忠孝萃門。神之聽之,福其子孫。滇海浩瀚,金碧巍峨。先生之名,萬古不磨。
點校
本元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遠遠超過10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