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龍江
獨龍江(獨龍語:Tvrung rvmei,寬式IPA:/tə³¹ruŋ⁵³ rə³¹məi⁵³/)古稱俅江,別稱獨龍河,是雲南六大水系之一,伊洛瓦底江上游之主幹河道、伊洛瓦底江之源(見《雲南省志-地理志》、《雲南省志-水利志》)。是雲南西北部橫斷山脈「四江併流」的重要組成部分。[1]
源頭
上源為克勞洛(或「克勞龍」,獨龍語),在西藏察隅縣境內藏語名稱是吉太曲(或「吉台曲」,藏文:སྐྱིད་མཐའ་ཆུ་,藏語拼音:Gyita Qu)。傳統意義上,嘎達曲(藏文:གད་སྟག་或ཀ་རྟགས་,藏語拼音:Kaidag或Gadag)被視為克勞洛(吉太曲)的正源,自郭哈林曲匯入嘎達曲(藏文:གད་སྟག་或ཀ་རྟགས་,藏語拼音:Kaidag或Gadag)至日東爾美匯入之間的河段均被稱作克勞洛。然而,由於日東爾美河道小型曲折極多,其長度略長,故2011年中科院遙感所將日東爾美(又稱日東河,藏文:རི་གདོང་ཆུ་,藏語拼音:Ridong Qu,為區分同屬察隅縣的另一條日東曲而消歧義作日東爾美)確定為獨龍江正源並為國際社會所接受,而原被標作克勞洛上游的河段被重定作嘎達曲下游。日東爾美上游名稱頗多,有「力身曲」、「桑久曲」、「曲阿曲」(藏文:ཆུ་བ་ཆུ་,藏語拼音:Quwa Qu)、「木錄曲」(藏文:མུ་རུབ་ཆུ་,藏語拼音:Murub Qu)等,它發源於伯舒拉嶺南部金拉山口的拉卡錯,源頭溪流名為金通[1](金通隆巴)。
走向
由克勞洛(獨龍語:Kvloq rvmei,寬式IPA:/kə³¹lɔʔ⁵⁵ rə³¹məi⁵³/)和麻必洛(獨龍語:Mvngbli rvmei,寬式IPA:/məŋ³¹bli⁵³ rə³¹məi⁵³/)匯合起始稱「獨龍江」,向南流經擔當力卡山和高黎貢山之間的峽谷,即雲南省怒江州貢山縣獨龍江鄉,之後轉而向西進入緬甸克欽邦,在緬甸克欽邦境內Salaunga附近與駝洛江(也稱脫落江;緬甸稱之為南塔曼河,英文為 Nam Tamai River)匯合,改稱為恩梅開江或恩梅河(儂日旺語:Rvmetì 「江水」;景頗語:Nmai hka 「尾巴河」)。國內全長250公里,流域面積1947平方公里。緬甸境內段長約30餘公里。該江因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之一的獨龍族世居於此而得名。獨龍江流域降水豐富,沿岸地勢高低落差極大,水流湍急。
交通
- 進藏交通
沿麻必洛及沿日東爾美各有一些古道,均穿越大段無人區,有一定危險性,常為驢友穿越所用(如翻越滴舍爾山口或莫攏臘卡)。
沿克勞洛-吉太曲-木錄曲正在修建一條27.54公里長的時速20公里級的四級公路——獨龍江通藏公路(熊當-迪布里-日東村公路),建成後將成為繼瀾滄江通道、怒江通道之後的第三條滇藏公路,計為怒江通道的支線。[2]
另外,沿克勞洛-吉太曲(嘎達曲)被提議修建一條55公里的雄當-迪布里-吉太村公路,銜接自吉太村翻閱益秀拉山口通往察隅縣城(竹瓦根鎮中心)的簡易公路。[3]
由於自日東爾美(木錄曲)已有翻越昌拉埡口(昌拉隆巴谷地)去往嘎達曲流域(乃至吉太村)的簡易公路,而且還可翻越牙那曲/日巴曲山口通往怒江流域的察瓦隆,吉太村提案唯一的亮點是「不用翻越雪山就可以到達吉太村」,[4]另外吉太曲(嘎達曲)谷地普遍比日東爾美(木錄曲)海拔低;而日東爾美(木錄曲)則村落較多,既有簡易公路較多,所需新修路段較短。以上兩種方案共有的雄當-迪布里段10公里已修成毛路[3],目前遇到「重大項目支撐力度弱」問題。[5][6]
- 進怒交通
怒江-獨龍江公路過去條件很差,原需翻越黑普破洛山口,無法全年通車。穿越擋哈山的隧道打通後,獨龍江流域經濟飛速發展,最終促成了獨龍族整體脫貧。
參考文獻
- ^ 移至: 1.0 1.1 喻菲. 中国科学家确定雅鲁藏布江等四条国际河流源头. 科學網. 2011-08-22 [2011-08-23].
- ^ 獨龍江通西藏公路開建 全長27.54公里
- ^ 移至: 3.0 3.1 雲南、西藏委員聯名進藏公路提案
- ^ 但去往任何城鎮中心均需翻閱雪山,與日東村方案相比,去竹瓦根鎮(察隅縣城)可少翻越一到兩個埡口,去察瓦隆則需多翻越零到一個埡口。
- ^ 關於涉及2020年第一批財政涉農資金的通知
- ^ 貢山縣2020年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運行情況分析
|
本條目的最初版本來自中文維基百科(連結),主編是金翅大鵬鳥、173.68.165.114,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協議(CC BY-SA 3.0)發布,現版本可能與維基百科條目有一些差異。如果您重寫或大幅修訂這篇條目,請將這個模板移除,換上{{原創條目}}模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