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夷

出自云南百科

百夷,是元明清時期歷史文獻中常見的名稱,現代大多將之視為對傣族先民的專稱。但在不同時期,「百夷」一名也有不同的含義。在元朝時期,「百夷」用作地名以及今雲南省西南部各少數民族的總稱;明清兩代,「百夷」多為滇西南各民族總稱、地區名稱,或專指傣族先民[1]

演變

指代地名、國名和滇西南所有民族

「百夷」一名,最早見於元朝王惲《秋澗先生大全文集》八十一卷,此處的「百夷」是指代滇西南大片地區的地名:[2]

元朝時期,「百夷」常與「金齒」連用,稱「金齒百夷」,有時指地名建制,有時為當地人總稱[3]。明朝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遣錢古訓李思聰出使麓川,作有《百夷傳》,此處的「百夷」用作國名:[1]

在《百夷傳》中,「百夷」一名同時又指代麓川地區的所有民族[1],而「大百夷」和「小百夷」,分別指德宏傣族西雙版納傣族[4]:114

後來的典籍,在《四夷館考》、《蠻司合志》等書中,「百夷」一詞被擴大到指代滇西、甚至雲南所有的少數民族[1]

指代傣族

唐朝《新唐書》中記載有「白衣」,是對傣族先民的稱呼,元朝李京《雲南志略》改作「白夷」,《元史》也大多以「白夷」作為今傣族的名稱。明朝中葉之後,受《百夷傳》的影響,「白夷」逐漸與「百夷」混為一詞,《景泰雲南圖經志書》以「百夷」指代傣族,《明史》、《正德雲南志》等文獻則混用「百夷」和「白夷」指代傣族[1]。明朝李元陽認為傣族「所居多在卑濕生棘之地」,於是「造字從棘從人」,認為「僰夷」才是正字,在《萬曆雲南通志》中將「百夷」改為「僰夷」[3]。到清代和民國時期,又改稱「擺夷」[5]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1.4 胡紹華. 试述“百夷”含义的历史演变. 中央民族學院學報. 1984, (3): 85-89. doi:10.15970/j.cnki.1005-8575.1984.03.022. 
  2. ^ 杜杉. 傣族史称“百夷”始于何时. 中國民族. 1962, (10): 33. 
  3. ^ 3.0 3.1 賈益. 元明清云南方志中“百夷”等称谓的流变.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17, 39 (9): 43-50. doi:10.3969/j.issn.1004-3926.2017.09.007. 
  4. ^ 江應樑. 傣族史. 成都: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83. CSBN 11140·24. 
  5. ^ 李偉良. 论唐代以后傣族“白衣”“百夷”“摆夷”等族称的由来. 紅河學院學報. 2016, 14 (5): 40-43. doi:10.13963/j.cnki.hhuxb.2016.05.011. 
 
本條目的最初版本來自中文維基百科(連結),主編是瑞麗江的河水,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協議(CC BY-SA 3.0)發布,現版本可能與維基百科條目有一些差異。如果您重寫或大幅修訂這篇條目,請將這個模板移除,換上{{原創條目}}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