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藩
趙藩(1851年-1927年),字樾村,一字介庵,別號蝯仙,晚號石磾老人。白族,雲南省劍川縣向湖村北寨人,中國近代著名學者、詩人和書法家。1875年(清朝光緒元年)中舉人,曾任四川臬台,官至川南道按察使。1927年9月26日病故於昆明寓所,終年76歲。[1][2]
生平
趙藩自幼在其父趙聯元開辦的私塾念書。1875年(清朝光緒元年),趙藩中舉人。後來歷任四川酉陽直隸州知州、四川鹽茶道、永寧道道員、四川按察使等職務。任四川按察使期間,曾營救參加敘府起義的四川中國同盟會會員謝奉琦,但未果。[1][2]
辛亥革命前,趙藩棄官回到家鄉。1911年10月,趙藩配合宣布雲南獨立的蔡鍔、李根源和中國同盟會會員張文光強力壓制了總兵張嘉玉等清朝官吏,成立「滇西軍都督府」。趙藩被滇西軍都督府任命為迤西巡按使兼攝騰越關道。[1][2]
1913年,趙藩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眾議員,到北京負責掌握臨時議席。後來,他回到雲南,力贊並參加其門生蔡鍔等發動的反袁護國戰爭的籌劃。1918年7月,任廣州護法軍政府的交通部長,1920年辭職回滇,任雲南省圖書館館長,此後未再出任公職。晚年致力於文化事業,編纂《雲南叢書》等書籍。[1][2]
著作
趙藩一生著述頗多,尤以詩詞為最,詩文有《向湖村舍詩初集》、《向湖村舍詩二集》、《向湖村舍雜著》等,楹聯著述有《介庵楹句集鈔》、《介庵楹句續編》、《介庵楹句正續合鈔》等,成都武侯祠著名的對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就是出自時任四川鹽茶使的趙藩之手,意在對總督岑春煊忌刻嚴厲的治蜀態度作規諫。趙藩在書法上也造詣頗深,宗顏真卿、錢南園,深得南園剛勁靈動之氣,結體用筆又有自己的風格,為清代滇中四書家之一,如今懸掛在昆明大觀樓由孫髯翁所撰的「古今第一長聯」,就是趙藩38歲時應雲貴總督岑毓英之請所書的。
現劍川縣「趙藩小學」(以前稱為「向前小學」)就是趙藩家的祠堂,水寨人稱為「家祠gang」。
參考文獻
本條目的最初版本來自中文維基百科(連結),主編是Dukeduan、Sgsg,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協議(CC BY-SA 3.0)發布,現版本可能與維基百科條目有一些差異。如果您重寫或大幅修訂這篇條目,請將這個模板移除,換上{{原創條目}}模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