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倘長官司

出自云南百科

東倘長官司,明代初期於緬甸境內設置的土官,位於今天緬甸馬圭省馬圭縣的東敦枝(Taungdwingyi)。宣德八年(1433),明朝於東敦枝(當盪)設置東倘長官司,隸屬於緬甸宣慰司,土官底哈勃德(新把的)為東倘長官。正統五年(1440),緬甸阿瓦王朝攻克東敦枝,俘虜底哈勃德,東倘長官司覆滅。

建置沿革

東倘(Dong-tang),原名「當盪」[1],即緬甸中部平原的主要緬族農業城邦之一的東敦枝(Taungdwingyi)。蒲甘王朝末期,始稱之為「東敦」(Ton Twan)。到了阿瓦王朝初期,東敦枝(Ton Twan Kri)是阿瓦王國中最有實力的附庸城邦之一。

東敦自立(1426)

建文四年(1402),緬王明康(Minkhaung I)分封大臣,將東敦城賜予登博德為食邑,號稱「底哈勃德」(Thihapate)。[2]明代文獻中稱之「新把的」。在此後二十十年中,底哈勃德跟隨緬王東征西討,是緬廷之中的元勛人物。洪熙元年(1425),格禮傑當紐(Kale Kyetaungnyo)篡奪王位。底哈勃德與東吁侯丁克亞(Thinkhaya)、布坎侯德勒帕耶(Tarabya)等人率軍前往阿瓦朝覲,並且參與了後來抵抗孟養侯德多(Mohnyin Thado)的戰爭。[3]阿瓦城受到孟養侯德多圍攻,傑當紐大勢已去。於是底哈勃德率部眾返回東敦城。[4]宣德元年(1426),孟養侯德多攻克阿瓦,自立為緬王。底哈勃德丁克亞最初不承認孟養王德多的合法性,孟養王德多發兵攻克布坎城,俘虜了德勒帕耶,並且要求東敦、東吁二城歸順。畏懼德多實力的丁克亞只得前往阿瓦朝覲,底哈勃德得知後,率軍三千前往阿瓦歸降。[5]同年,原緬王太子明耶覺蘇瓦之子明艾覺廷(Minye Kyawhtin)、東吁侯蘇盧丁克亞先後反叛,底哈勃德也據守東敦城自立。底哈勃德與東吁侯蘇盧丁克亞聯姻,依仗撣族亞紹囊蒙土官的支持,襲擊了阿瓦東南部的分水五縣,擄掠人口。[6]

設置東倘長官司(1433)

宣德五年(1430),緬孟兩國議和,阿瓦得以專注於征討叛亂的賓壘、東吁、東敦諸城。[7]大約在宣德七年(1432)末,底哈勃德(新巴的)派遣其子莽只前往明朝,進獻象馬、方物,並且宣稱緬甸宣慰昔得(孟養德多)試圖謀殺自己,奪取土地人口,希望明朝能授予其官職,避免為緬甸所殺。宣德八年(1433)秋季,底哈勃德使者抵達北京,明朝遂於當年九月設置東倘長官司,隸屬緬甸宣慰司底哈勃德為東倘長官。[8]

東敦敗亡(1440)

儘管底哈勃德獲得了明朝的支持,使得東敦並未深陷阿瓦王朝與東吁的戰爭之中。但是隨着明朝在中南半島勢力的收縮,對於緬甸南部局勢鞭長莫及,阿瓦王朝與東敦的矛盾再度爆發。正統五年(1440),緬王明耶覺蘇瓦(Minye Kyawswa I)派遣王叔瑙亞塔率兵攻打賓壘、央米丁。緬軍攻擊賓壘、央米丁諸城不克,轉而攻擊東敦枝。底哈勃德率軍與緬軍交戰,但是最終戰敗。底哈勃德本人被緬軍俘虜,東敦枝城遂為阿瓦兼併。至此,明朝所承認的東倘長官司遂告覆滅。[9]

參考文獻

  1. ^ 《明宣宗實錄》,宣德八年九月戊申,「時緬甸宣慰昔得謀欲殺當盪頭目新把的,而奪其地……東倘者,其地之名也。」
  2. ^ 《琉璃宮史》,商務印書館,2007年,第371頁。
  3. ^ 《琉璃宮史》,第459頁。
  4. ^ 《琉璃宮史》,第460頁。
  5. ^ 《琉璃宮史》,第463頁。
  6. ^ 《琉璃宮史》,第465-466頁。
  7. ^ 《琉璃宮史》,第472頁。
  8. ^ 《明宣宗實錄》,宣德八年九月戊申,「戊申,置雲南東倘長官司,仍隸緬甸宣慰司。時緬甸宣慰昔得謀欲殺當盪頭目新把的,而奪其地。新把的遣子莽只來朝,貢象馬、方物,奏乞置司授官,庶免侵殺之患。從之,遂置東倘長官司,就命新把的為長官,東倘者,其地之名也。」
  9. ^ 《琉璃宮史》,第4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