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南诏德化碑

来自云南百科
南诏德化碑
郑回 唐
本文来自《云南史料丛刊》,由方国瑜木芹徐文德等点校,底本为《全唐文·卷九九九》版本,与万历《云南通志·卷十五》、《滇志·卷二十四》、道光《云南通志稿·卷一九五》、《新纂云南通志·卷八十六》及实物拓片版本对校。章节划分方式来自古永继《滇志》点校本。

恭闻清浊初分,运阴阳而生万物;川岳既列,树元首而定八方[1],道治则中外宁,政乖必风雅变[2]。我赞普钟蒙国大诏,性业合道,智睹未萌,随世运机,观宜抚众,退不负德,进不惭容者也。

王姓蒙,字阁罗凤。大唐特进云南王、越国公、开府仪同三司之长子也。应灵杰秀,含章挺生,日角标奇,龙文表贵。始乎[3]王之在储府,道隆三善,位即重离。不读非圣之书,尝学字人之术。抚军屡闻成绩,监国每著家声。唐朝授右领军卫大将军兼阳瓜州刺史。洎先诏与御史严正诲谋静边寇,先王统军打石桥城,差诏与严正诲攻石和子。父子分师,两殄凶丑。加左领军卫大将军。无何又与中使王承训同破剑川,忠绩载扬,赏延于嗣,迁左金吾卫大将军。而官以材迁,功由干立,朝廷照鉴,委任兵权。寻拜特进都知兵马大将。二河既宅,五诏已平;南国止戈,北朝分政。而越析诏余孽于赠恃铎鞘[4],骗泸江,结彼凶渠,扰我边鄙。飞书遣将,皆辄拒违。诏弱冠之年,已负英断,恨兹残丑,敢逆大队[5]。固请自征,志在扫平[6]。枭于赠之头,倾伏藏之穴,铎鞘尽获,宝物并归;解君父之忧,静边隅之祲。制使奏闻,酬上柱国。

天宝七载,先王即世,皇上念功旌孝,悼往抚存,遣中使黎敬仪持节册袭云南王。长男凤迦异时年十岁,以天宝入朝,授鸿胪少卿,因册袭次,又加授上卿兼阳瓜州刺史都知兵马大将。既衔[7]厚眷,思竭忠诚,子弟朝不绝书,进献府无余月。将谓君臣一德,内外无欺;岂期奸佞乱常,抚虐生变。

初,节度章仇兼琼不量成败,妄奏是非;遣越巂都督竹灵倩置府东爨,通路安南。赋重役繁,政苛人弊。被南宁州都督爨归王[8]、昆州刺史爨日进、黎州刺史爨祺、求州爨守懿、螺山大鬼主爨彦昌、南宁州大鬼主爨崇道等陷煞竹倩,兼破安宁。天恩降中使孙希庄、御史韩洽、都督李宓等委先诏招讨诸爨,畏威怀德,再置安宁。其李宓忘国家大计,蹑章仇诡踪,务求进官荣。宓阻扇东爨,遂激崇道,令煞归王。议者纷纭,人各有志。王务遏乱萌,思绍先绩,乃命大军将段忠国等,与中使黎敬仪、都督李宓,又赴安宁,再和诸爨。而李宓矫伪居心,尚行反间。更令崇道谋煞日进。东爨诸酋并皆惊恐[9],曰:“归王,崇道叔也;日进,弟也。信彼谗构,煞戮至亲,骨肉既自相屠,天地之所不祐。”乃各兴师,召我同讨。李宓外形忠正,佯假[10]我郡兵;内蕴奸欺,妄陈我违背。赖节度郭虚己仁鉴,方表我无辜。李宓寻被贬流,崇道因而亡溃。

又越巂都督张虔陀,尝任云南别驾,以其旧识风宜,表奏请为都督;而反诳惑中禁,职起乱阶。吐蕃是汉积仇,遂与阴谋,拟共灭我。一也。诚节王之庶弟,以其不忠不孝,贬在长沙,而彼奏归[11]。拟令间我。二也。崇道蔑盟构逆,罪合诛夷,而却收录与宿,欲令仇我。三也。应与我恶者,并授官荣;与我好者,咸遭抑屈,务在下我。四也。筑城收质,缮甲练兵,密欲袭我。五也。重科白直,倍税军粮,征求无度,务使敝我[12]。六也。于时驰表上陈,屡申冤枉。皇照察[13],降中使贾奇俊详覆。属竖臣无政,事以贿成。一信虔陀,共掩天听,恶奏我将叛。王乃仰天叹曰:“嗟我无事,上苍可鉴。九重天子,难承咫尺之颜;万里忠臣,岂受奸邪之害?”即差军将杨罗颠等连表控告,岂谓天高听远,蝇点成瑕。虽布腹心,不蒙矜察。管内酋渠等皆曰:“主辱臣死,我实当之。自可齐心戮力,致命全人。安得知难不防,坐招倾败于此?”差大军将王毗双、罗时等[14],扬兵送檄,问罪府城。自秋毕冬,故延时序,尚伫王命[15],冀雪事由。岂意节度使鲜于仲通已统大军取南溪路下,大将军李晖从会同路进,安南都督王知进自步头路入。既数道合势,不可守株。乃宣号令,诫师徒,四面攻围。三军齐奋,先灵冥祐,神炬助威,天人协心,军群全拔[16]。虔陀饮鸩,寮无出走[17]

王以为恶止虔陀,罪岂加众,举城移置,犹为后图,即便就安宁再申衷恳。城使王克昭执惑昧权,继违拒请,遣大军将李克铎等帅师伐之。我直彼屈,城破将亡。而仲通大军已至曲、靖。又差首领杨子芬拜[18]云南录事参军姜如之赍状披雪。往因张卿谗构,遂令蕃、汉生猜。赞普今见观衅浪穹,或以众相威,或以利相导。傥若蚌鹬交守,恐为渔父所擒。伏乞居存见亡,在得思失。府城复置,幸容自新。仲通殊不招承,劲至江口[19]。我又切陈丹款,至于再三。仲通拂谏,弃亲阻兵,安忍吐发,惟言屠戮,行使皆被诋诃。仍前差将军王天运,帅领骁雄,自点苍山西,欲腹背交袭。于是具牲牢,设坛𫮃,叩头流血曰:“我自古及今,为汉不侵不叛之臣。今节度背好贪功,欲致无上无君之讨,敢昭告于皇天后土。”史[20]祝尽词,东北稽首。举国痛切,山川黯然。至诚感神,风雨震霈,遂宣言曰:“彼若纳我,犹吾君也。今不吾纳[21],即吾仇也。断,军之机;疑,事之贼。”乃召卒伍,𫺒[22]然登陴,谓左右曰:“夫至忠不可以无主,至孝不可以无家。”即差首领杨利等于浪穹参吐蕃御史论若赞。御史通变察情,分师入救。

时中丞大军出阵江口,王审孤虚。观向背,纵兵亲击,大败彼师。因命长男凤迦异、大军将段全葛等于邱[23]迁和拒山后赞军。王天运悬首辕门,中丞逃师夜遁。军吏欲追之,诏曰:“止!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凌天子乎?”[24]既而合谋曰:“小能胜大,祸之胎;亲仁善邻,国之宝。”遂遣男铎传、旧大酋望赵佺邓、杨传磨侔[25]及子弟六十人,赍重帛珍宝等物,西朝献凯。属赞普仁明,重酬我勋效。遂命宰相倚祥叶乐持金冠、锦袍、金宝带、金帐床[26]安扛伞鞍[27]、银兽及器皿[按 1]、珂贝、珠毯、衣服、驼马、牛鞻等,赐为兄弟之国。

天宝十一载正月一日,于邓川册诏为赞普钟南国大诏。授长男凤迦异大瑟瑟告身,都知兵马大将。凡在官僚。宠幸咸被,山河约誓,永固维城,改年为赞普钟元年。

二年汉帝又命汉中郡大守司空袭礼、内使贾奇俊帅师再置姚府,以将军贾瓘为都督[28]。佥曰:“汉不务德,而以力争,若不速除,恐为后患。”遂差军将王兵各绝其粮道,又差大军将洪光乘等,神州都知兵马使论绮里徐同围府城,信宿未逾,破如拉朽。贾瓘面缚,士卒全驱。

三年,汉又命前云南郡都督兼侍御史李宓、广府节度何履光、中使萨道悬逊,总秦、陇英豪,兼安南子弟,顿营陇坪,广布军威。乃舟楫备修,拟水陆俱进。遂命军将王乐宽等潜军袭造船之师[29],伏尸遍毗舍之野[30]。李宓犹不量力,进逼邓川[按 2],时神州都知兵马使论绮里徐来救,已至巴𫏋山,我命大军将段附克等内外相应,犄角竞冲[31]。彼弓不暇张,刃不及发[32],白日晦景,红尘翳天。流血成川,积尸壅水,三军溃衄,元帅沉江。诏曰:“生虽祸之始,死乃怨之终。岂顾前非,而亡大礼?”遂收亡将等尸,祭而葬之,以存恩旧。

五年,范阳节度安禄山窃据河、洛,开元帝出居江、剑。赞普差御史赞节[33]罗于恙结赍敕书曰:“树德务滋长,去恶务除本。越巂、会同谋多在我[34],图之此为美也。”诏恭承上命,即遣大军将洪光乘、杜罗盛、段附克、赵附于望[35]、罗迁、王迁、罗奉,清平官赵佺邓等,统细于蕃[36],从昆明路,及宰相倚祥叶乐、节度尚检赞[37]同伐越巂。诏亲帅太子藩[38]围逼会同。越巂固拒被夷[39],会同请降无害。子女玉帛,百里塞途。牛羊积储,一月馆谷。

六年,汉复置越巂,以杨庭琎为都督,兼固台登。赞普使来曰: “汉今更置越巂[40],作援昆明,若不再除,恐成滋蔓。”既举奉明旨,乃遣长男凤迦异驻军泸水,权事制宜。令大军将杨传磨侔等与军将欺急历如数道齐入。越巂再扫,台登涤除;都督见擒,兵士尽摅。于是扬兵邛部[41],而汉将大奔,回旆昆明,倾城稽颡。可谓绍家继业,世不乏贤。昔十万横行,七擒纵略,未足多也。

爰有寻传,畴壤沃饶,人物殷凑,南通渤海,西近大秦,开辟已来,声教所不及;羲皇之后,兵甲所不加。诏欲革之以衣冠,化之以礼义;十一年冬,亲与僚佐,兼总师徒,刊木通道,造舟为梁。耀以威武,喻以文辞;款降者抚慰安居,抵捍者系颈盈贯。矜愚解缚,择胜置城。裸形不讨自来,祁鲜望风而至。

且安宁雄镇,诸爨要冲,山对碧鸡,波环碣石,盐池鞅掌,利及牂、欢;城邑绵延,势连戎、僰。乃置城监,用辑携离,远近因依,闾阎栉比。

十二年冬,诏候隙省方,观俗恤隐。次昆川,审形势。言山河可以作藩屏;川陆可以养人民。十四年春,命长男凤迦异于昆川置拓东城,居二诏,佐镇抚。于是威慑步头,恩收曲、靖。颁告所及,翕然俯从。

我王气受冲和,德含覆育,才出人右,辨称世雄。高视则卓尔万寻,运筹则决胜千里。观衅而动,因利兴功;事协神衷,有如天启。故能攻城挫敌,取胜如神;以危易安,转祸为福;绍开祖业,宏覃王猷[42];坐南面以称孤,统东偏而作主。然后修文习武,官设百司,列尊叙卑,位分九等。辟三教[43],宾四门。阴阳序而日月不愆[按 3],赏罚明而奸邪屏迹;通三才而制礼,用六府以经邦;信及豚鱼,恩沾草木[44]。厄塞流潦[45],高原为稻黍之田;疏决陂池,下隰树园林之业。易贫成富,徙有之无,家饶五亩之桑,国贮九年之廪。荡濊之恩[46],累沾蠢动;珍帛之惠,遍及耆年。设险防非,凭隘起坚城之固;灵津蠲疾,重岩涌汤沐之泉。越睒天马生郊,大利流波濯锦。西开寻传,禄郫出丽水之金;北接阳山、会川,收瑟瑟之宝;南荒奔凑[47],覆诏愿为外臣;东爨悉归,步头已成内郡。建都镇塞,银生于黑嘴之乡;候隙省方[48],驾憩于洞庭之野。盖繇人杰地灵,物华气秀者也。于是犀象珍奇,贡献毕至。东西南北,烟尘不飞。遐迩无剽掠之虞[49],黔首有鼓击[按 4]之泰,乃能骧首邛南,平眸海表。岂惟我钟王之自致;实赖我圣神天地,赞普德被无垠,威加有截。春云布而万物普润;霜风下而四海飒秋。故能取乱攻昧,定京邑以息民;兼弱侮亡,册汉帝而继好。

时清平官段忠国、段寻铨等咸曰:“有国而致理,君主之美也;有美而无扬,臣子之过也。夫德以立功,功以建业;业成不记,后嗣何观?可以刊石勒碑,志功颂德,用传不朽,俾达将来。”蛮盛家世汉臣[50],八王称乎晋业;钟铭代袭,百世定于当朝。生遇不天,再罹衰世[51]。赖先君之遗德,沐求旧之鸿恩,政委清平[52],用兼耳目。心怀吉甫,愧无赞于《周诗》;志效《奚斯》,愿齐声于《鲁颂》。纪功述绩,实曰鸿徽,自顾下才,敢题风烈。其词曰:

碑阴
  • 上蚀段忠  大军将大金告身赏锦袍金带下蚀
  • 上蚀䖝皮衣杨傍佺  平官小弥告身赏锦袍下蚀
  • 上蚀颇弥告身赏二色绫袍金带爨守  下蚀
  • 上蚀李买  大军将开南城大军将大下蚀
  • 上蚀大大䖝皮衣赵眉丘  大军将士曹长大颇  下蚀
  • 上蚀衣杨细  大军将赏二色绫袍金带玉琮罗铎  大军将身赏二色绫下蚀
  • 上蚀袍金带兼大大䖝皮衣张骠罗于  大军将前户曹长拓东城大军身赏二色绫下蚀
  • 上蚀绫袍金带王波泽  大军将前法曹长大弥告身赏二色绫袍金带杨  赏二下蚀
  • 上蚀军将小金告身赏二色绫袍金带杨罗望下蚀
  • 上蚀大军将小金告身赏袍金带下蚀
  • 上蚀军将赏二色绫袍金带尹瑳迁  大军将小金告身赏紫袍金带杨龙栋  二色下蚀
  • 上蚀赏二色绫袍金带尹附酋  大军将赏紫袍金带赵瑳坚  大军将兵曹紫袍金带赵逸罗下蚀
  • 上蚀绫袍金带兼大大䖝皮衣孟绰望  军将士曹长小银告身赏紫袍金带杨邓佺  法曹长小颇弥告下蚀
  • 上蚀将小银告身赏二色绫袍金带杨各酋
  • 大军将赏二色绫袍金带赵龙细利  客曹弥告身赏绫袍下蚀
  • 上蚀赏二色绫袍金带罗疋  大军将兵曹长小颇弥告颇身金带段君利[69]  大军将小银告身赏二色绫袍金带  大军将小铜绫袍金带下蚀
  • 上蚀二色绫袍金带唐酋统  大军将赏紫金带喻酋苴  大军将赏二色下蚀
  • 上蚀仓曹长小银告身赏二色绫袍金带兼大大䖝皮衣盛颠大军将赏紫袍金带下蚀
  • 上蚀安定大总管小银告身赏二色绫袍金带兼大䖝皮衣  下蚀
  • 上蚀绫袍金带洪罗栋  大总管小铜告身赏二色绫袍金带  下蚀
  • 上蚀色绫袍金带段旋忙凑  军将户曹长小铜告身赏紫袍坚  大总管下蚀
  • 上蚀忙凑  军将群牧大使小银告身赏紫袍金带杨瑳白奇  都军谋兼知表诰小银告身  下蚀
  • 上蚀和  大总管兼押衙小石告身赏二色绫袍金带石复苴  大军将小银告身下蚀
  • 上蚀带李奴邓  客曹长赏紫袍金带王
  • 大军将小颇弥告身赏诺地下蚀
  • 上蚀弥告身赏紫袍金带阿忍  大军将赏紫袍金带遁本  大下蚀
  • 上蚀大军将赏二色绫袍金带黑嘴罗眉  大军将赏紫袍金带下蚀
  • 上蚀编赏紫袍金带孙白伽  军将𨱎石告身赏紫袍下蚀
  • 上蚀军将赏紫袍金带兼大䖝皮衣刘望喻军将赏下蚀
  • 上蚀军将前兵曹副官小铜告身赏紫袍金带杜颠伽瑳带兼下蚀
  • 上蚀赵充  军将兵曹副小银告身赏紫袍金带下蚀
  • 上蚀盛  军将士曹副赏紫袍金带杨邓四罗下蚀
  • 袍金带下蚀
  • 上蚀军将大𨱎石告身赏紫袍金带段  金带
  • 金带罗  下蚀
  • 上蚀伽瑳  军将赏紫袍金带杨浔波罗    身赏下蚀
  • 上蚀军将傔人佐杨逻敛  军将赏紫下蚀
  • 上蚀紫袍金带尹求宽  军将金带杨    下蚀
  • 上蚀将赏紫袍金带张赵逻  军将赏金带  金带下蚀
  • 上蚀军将赏紫袍金带利  紫袍金带  小铜下蚀
  • 上蚀敛  诏亲大军将大金告身赏二色绫袍金带李外成苴    锦袍下蚀
  • 上蚀军将兼白崖城大军将大金告身赏二色绫袍金带李下蚀
  • 上蚀诏亲大军将小银告身赏二色绫袍金带李些丰浔下蚀
  • 上蚀诏亲大军将赏二色绫袍金带放苴  诏亲下蚀
  • 上蚀金告身赏锦袍金带独磨下蚀

点校

  1. ^ 树元首而定八方 万历《云南通志》(以下简称万历《志》)下有:“故知悬象着明莫大于日月,崇高辨位莫大于君臣”。
  2. ^ 政乖必风雅变 万历《志》下有:“岂世情而致,抑天理之常”。
  3. ^ 始乎 万历《志》无“乎”。
  4. ^ 铎鞘 万历《志》作“铎矟”,下同。
  5. ^ 敢逆大队 队,万历《志》作“邦”。
  6. ^ 志在扫平 万历《志》作“夷扫”。
  7. ^ 既衔厚眷 衔,万历《志》作“御”。
  8. ^ 被南宁州都督爨归王 被,原作“破”,据万历《志》改。爨归王,《全唐文》、万历《志》爨后衍“通路”二字,据道光《云南通志》删。
  9. ^ 惊恐 万历《志》作“惊怨”。
  10. ^ 佯假 万历《志》作“讦毁”。
  11. ^ 而彼奏归 彼,万历《志》作“被”。
  12. ^ 务使敝我 万历《志》作“欲”。
  13. ^ 皇上照察 原本无“上”字,据万历《志》补。
  14. ^ 罗时等 罗时后道光《云南通志》有“牟且”,《新纂云南通志》有“牟苴”。
  15. ^ 尚伫王命 王,万历《志》作“朝”。
  16. ^ 军郡全拔 郡,原本作“群”,据万历《志》、道光《志》改。
  17. ^ 寮无出走 无,万历《志》、《新纂云南通志》作“庶”。
  18. ^ 拜 万历《志》作“并”,道光《志》、《新纂云南通志》作“与”。
  19. ^ 劲至江口 劲,原本作“劫”,据道光《志》、《新纂云南通志》改。
  20. ^ 史 万历《志》作使。
  21. ^ 今不吾纳 吾,万历《志》作“我”。
  22. ^ 𫺒 万历《志》作“𬑗
  23. ^ 邱 万历《志》作“丘”。
  24. ^ 况敢凌天子乎 万历《志》后有:“苟自咎也,社稷无殒多矣。”
  25. ^ 杨传磨侔 侔,原本作“计”,万历《志》作“许”,据本篇后文、道光《志》、《新纂云南通志》改。
  26. ^ 金帐床 床,万历《志》作“状”。
  27. ^ 安扛伞鞍 扛,万历《志》作“扣”。
  28. ^ 以将军贾瓘为都督 以,原本无,据道光《志》补。
  29. ^ 遂命军将王乐宽等潜军袭造船之师 命,万历《志》作“令”。船,万历《志》作“舡”。
  30. ^ 伏尸遍毗舍之野 毗,原本作“昆”,据万历《志》改。
  31. ^ 犄角竞冲 万历《志》作“竞角竞冲”
  32. ^ 刃不及发 原本作“刀”,据万历《志》、天启《志》改。
  33. ^ 节 万历《志》作“即”。
  34. ^ 谋多在我 万历《志》无“我”。
  35. ^ 赵附于望 于,万历《志》作“干”。
  36. ^ 统细于蕃 于,万历《志》作“子”。蕃,万历《志》、天启《志》作“潘”,《新纂云南通志》作“藩”。
  37. ^ 尚检赞 万历《志》作“尚拣赞”。
  38. ^ 太子藩 万历《志》作“大子潘”。
  39. ^ 越巂固拒被夷 原本脱,据万历《志》、天启《志》补。
  40. ^ 汉今更置越巂 今,原作“令”,据道光《志》改。
  41. ^ 于是扬兵邛部 于,原作“如”,据万历《志》改。
  42. ^ 宏覃王猷 万历《志》作“弘等正猷”
  43. ^ 辟三教 万历《志》、《新纂云南通志》作“阐三教”。
  44. ^ 草木 万历《志》作“木草”。
  45. ^ 厄塞流潦 厄,万历《志》作“遏”。
  46. ^ 荡濊之恩 濊,万历《志》作“秽”,通。
  47. ^ 南荒奔凑 奔,万历《志》作“渀”。
  48. ^ 候隙省方 原作“侯”,据万历《志》改。
  49. ^ 剽掠之虞 剽,万历《志》作“虏”。
  50. ^ 蛮盛家世汉臣 蛮盛,原无,万历《志》作“回”,据道光《志》、《新纂云南通志》补。
  51. ^ 再罹衰世 世,道光《志》、《新纂云南通志》作“败”。
  52. ^ 政委清平 政,万历《志》、道光《志》作“改”。
  53. ^ 福流后允 允,万历《志》、《新纂云南通志》作“胤”。
  54. ^ 遐荒声振 荒,万历《志》作“夷”。
  55. ^ 开路安南 道光《志》、《新纂云南通志》同,万历《志》作“南安”。
  56. ^ 攻残西爨 万历《志》同,道光《志》、《新纂云南通志》作“政残西爨”。
  57. ^ 先猷是继 道光《志》、《新纂云南通志》同,万历《志》作“先献是继”。
  58. ^ 不诗长久 诗,万历《志》作“询”。
  59. ^ 赤心不纳 万历《志》作“失心不纳”。
  60. ^ 三军往讨 万历《志》作“三君往讨”。
  61. ^ 挥我兵戎 万历《志》作“征我兵戎”。
  62. ^ 性惟温良 才称人杰,原本无,万历《志》同,据道光《志》、《新纂云南通志》补。
  63. ^ 军群双灭 群,道光《志》、《新纂云南通志》作“郡”。
  64. ^ 碧海效祉 祉,万历《志》作“趾”。
  65. ^ 烟尘载寝 寝,万历《志》作“寖”
  66. ^ 业留万代之基 基,万历《志》作“台”。
  67. ^ 扬天之光 天,万历《志》、道光《志》作“于”。
  68. ^ 可长可久 万历《志》后有:“评曰:‘右碑虽出郑回,卒之说南诏归唐者,回之功也。读此碑则有唐之处置失宜,边帅之诛求无厌,可以为鉴。杨国忠、李宓负君误国,其罪不专在夷也’”。
  69. ^ 小颇弥告颇身金带段君利 《新纂云南通志》“身”前无“颇”,后有“赏紫袍”三字。“利”后有“大军将小银告身赏下蚀 上蚀”十五字。

编者按

  1. ^ 器皿 《云南史料丛刊》原作“品皿”,据《全唐文》改。
  2. ^ 邓川 《云南史料丛刊》原作“邆川”,万历《志》、道光《志》、《新纂云南通志》同,《全唐文》作“澄川”,据天启《滇志》改。
  3. ^ 不愆 《云南史料丛刊》原作“不衍”,据《全唐文》改。
  4. ^ 鼓击 《云南史料丛刊》原作“鼓系”,据《全唐文》改。
PD-icon.svg 本唐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远远超过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