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
title
|
journal
|
volume
|
year
|
pages
|
张旭
|
从白族的自称和他称看其族源
|
南诏史论丛
|
第一辑
|
1984
|
1-17
|
吴承柏
|
白族在彝文史书及毕摩中的流传情况
|
南诏史论丛
|
第一辑
|
1984
|
18-28
|
李一夫
|
藏文史籍中一篇涉及南诏历史的记载
|
南诏史论丛
|
第一辑
|
1984
|
29-32
|
李一夫
|
南诏王室的族别初探
|
南诏史论丛
|
第一辑
|
1984
|
33-43
|
李一夫
|
南诏王室的族别再探
|
南诏史论丛
|
第一辑
|
1984
|
44-46
|
张锡禄
|
白族姓名初探
|
南诏史论丛
|
第一辑
|
1984
|
47-65
|
陈思坤
|
南诏与中原王朝的臣属关系
|
南诏史论丛
|
第一辑
|
1984
|
66-74
|
苏松林
|
从祥云大波那木椁铜棺墓葬看当时洱海地区的社会
|
南诏史论丛
|
第一辑
|
1984
|
75-79
|
何超雄
|
试论洱海地域青铜文化的特点及其族属
|
南诏史论丛
|
第一辑
|
1984
|
80-85
|
田怀清
|
弥渡县苴力公社发现两面战国时期的铜鼓
|
南诏史论丛
|
第一辑
|
1984
|
86-88
|
张旭
|
白族的原始图腾虎与金鸡
|
南诏史论丛
|
第一辑
|
1984
|
89-104
|
张锡禄
|
白族对鱼和海螺的原始崇拜初探
|
南诏史论丛
|
第一辑
|
1984
|
105-117
|
杨宪典
|
大理白族本主崇拜研究
|
南诏史论丛
|
第一辑
|
1984
|
118-129
|
吴棠
|
云南佛教源流及影响
|
南诏史论丛
|
第一辑
|
1984
|
130-143
|
杨益清
|
南诏佛教源流浅识
|
南诏史论丛
|
第一辑
|
1984
|
144-158
|
张了
|
“六诏”及“南诏”的诏字试释
|
南诏史论丛
|
第一辑
|
1984
|
159-162
|
施立卓
|
洱海考
|
南诏史论丛
|
第一辑
|
1984
|
163-168
|
王富
|
“垅坪”和“布燮”释
|
南诏史论丛
|
第一辑
|
1984
|
169
|
吴棠
|
龙尾城考释
|
南诏史论丛
|
第一辑
|
1984
|
170-177
|
杨延福
|
南诏大理国王称“摩诃罗瑳”议
|
南诏史论丛
|
第一辑
|
1984
|
178-187
|
杨延福
|
谈《南诏野史》的几种本子与著者诸问题
|
南诏史论丛
|
第一辑
|
1984
|
188-195
|
谢道辛
|
云龙摆夷考
|
南诏史论丛
|
第一辑
|
1984
|
196-200
|
宋文熙;穆药
|
略论明清白族学者对云南文献的贡献
|
南诏史论丛
|
第一辑
|
1984
|
201-214
|
张楠
|
通往身毒的古道
|
南诏史论丛
|
第一辑
|
1984
|
215-219
|
张旭
|
白族的古老历法
|
南诏史论丛
|
第一辑
|
1984
|
220-230
|
李朝真
|
“耦耕、二牛三人”耕作法探索
|
南诏史论丛
|
第一辑
|
1984
|
231-237
|
杨卓如
|
明代云龙盐矿的开发与改土归流
|
南诏史论丛
|
第一辑
|
1984
|
238-243
|
周祜
|
《元世祖平云南碑》立碑年代考证
|
南诏史论丛
|
第一辑
|
1984
|
244-249
|
周祜
|
大理五华楼元碑一瞥
|
南诏史论丛
|
第一辑
|
1984
|
250-254
|
张穗
|
谈《鹤郡知府高府君墓碑》
|
南诏史论丛
|
第一辑
|
1984
|
255-264
|
董国胜
|
白族大姓董氏族谱研究
|
南诏史论丛
|
第一辑
|
1984
|
265-272
|
何一琪
|
读《圣元西山记》书后
|
南诏史论丛
|
第一辑
|
1984
|
273-283
|
李朝真
|
《阁逻凤出巡图》与《蛮书》浅证
|
南诏史论丛
|
第一辑
|
1984
|
284-287
|
喻良其
|
试论《南诏奉圣乐》的表现形式及舞蹈的特点
|
南诏史论丛
|
第一辑
|
1984
|
288-294
|
杨晓东
|
滇中艺术极品
|
南诏史论丛
|
第一辑
|
1984
|
295
|
杨永新;赵寅松
|
试论南诏王室的族属问题
|
南诏史论丛
|
第二辑
|
1986
|
1-17
|
王元辅
|
南诏和白族的几个问题
|
南诏史论丛
|
第二辑
|
1986
|
18-49
|
张旭
|
僰人是白族的先民质疑
|
南诏史论丛
|
第二辑
|
1986
|
50-63
|
张旭
|
南诏河蛮大姓及其子孙
|
南诏史论丛
|
第二辑
|
1986
|
64-84
|
李朝真
|
云南祥云检村石椁墓
|
南诏史论丛
|
第二辑
|
1986
|
85-93
|
田怀清
|
大理地区石棺葬族属试探
|
南诏史论丛
|
第二辑
|
1986
|
94-110
|
张昭
|
弥渡几座古城遗址考
|
南诏史论丛
|
第二辑
|
1986
|
111-118
|
李锡恩
|
古战场——下关
|
南诏史论丛
|
第二辑
|
1986
|
119-128
|
田怀清
|
谈云龙境内的摆夷为阿昌
|
南诏史论丛
|
第二辑
|
1986
|
129-135
|
夏泉生
|
云南石钟山新发现大理国造像题记
|
南诏史论丛
|
第二辑
|
1986
|
136-144
|
杨延福
|
法藏寺古经卷清理杂记
|
南诏史论丛
|
第二辑
|
1986
|
145-153
|
董国胜
|
北汤天法藏寺的经藏
|
南诏史论丛
|
第二辑
|
1986
|
154-158
|
周祜
|
明清白文碑漫话
|
南诏史论丛
|
第二辑
|
1986
|
159-171
|
张楠
|
“圀”字在云南的流传考释
|
南诏史论丛
|
第二辑
|
1986
|
172-176
|
张旭
|
佛教密宗在白族地区的兴起和衰落
|
南诏史论丛
|
第二辑
|
1986
|
177-185
|
李朝真
|
漫话大理古塔
|
南诏史论丛
|
第二辑
|
1986
|
186-198
|
杨汝恕
|
从大理的塔多看到苍洱间的古代文化
|
南诏史论丛
|
第二辑
|
1986
|
199-205
|
吴棠
|
道教在大理的传播和影响
|
南诏史论丛
|
第二辑
|
1986
|
206-219
|
王丽珠
|
巍山南诏古遗址和古寺观
|
南诏史论丛
|
第二辑
|
1986
|
220-242
|
黄宗谷
|
鲜于仲通生平事迹述评
|
南诏史论丛
|
第二辑
|
1986
|
243-253
|
田怀清
|
白族纹身考
|
南诏史论丛
|
第二辑
|
1986
|
254-264
|
张锡禄
|
试论白族婚姻制度的演变
|
南诏史论丛
|
第二辑
|
1986
|
265-282
|
张锡禄;张了
|
论白族古老盛典“火把节”
|
南诏史论丛
|
第二辑
|
1986
|
283
|
杨政业
|
浅谈巍山旅游业发展与文化的保护利用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1-2
|
范建伟
|
南诏历史文化与巍山旅游开发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3-6
|
赵寅松
|
关于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创新的思考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7-10
|
刘光曙
|
浅谈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大州的几个问题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11-13
|
薛琳
|
对巍山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的建议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14-19
|
田怀清
|
弘扬南诏文化 发展巍山旅游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20-22
|
李文波;施珍华
|
做强做大旅游中的无形文化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23
|
马绍雄
|
利用民族历史文化开发巍山旅游业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24-28
|
朱家凤
|
巍山历史文化研究之我见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29-30
|
李学龙
|
关于发展巍山旅游业的几点看法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31-34
|
赵守值
|
让南诏故都重放光彩——浅议巍山南诏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35-37
|
孙健
|
巍山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关系的几点思考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38-41
|
李朝真;金永峰
|
巍山彝族服饰文化论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42-47
|
张泉
|
把巍山独有的“南诏发祥文化”转化为生产力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48-49
|
盛代昌
|
试论南诏文化与旅游开发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50-54
|
张锡禄
|
巍山县收藏的鎏金阿嵯耶铜像在中国及世界同类造像中的地位——全世界最高大的南诏大理国鎏金阿嵯耶铜像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55-58
|
杨郁生;张丹霞
|
巄屿图山石雕佛像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59-60
|
杨晓东
|
在巍山巄屿图山建立“《南诏图传》壁画长廊”的策划方案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61-62
|
刘喜树
|
巄屿图山出土的南诏佛教石刻造像艺术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63-66
|
张亚平
|
浅析南诏佛教化史料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67-73
|
李云晋
|
南诏大理国以佛治国意识与举措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74-78
|
李文波
|
从巍宝山现存的殿宇宫观谈旅游开发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79-80
|
杨绍洲
|
巍山境内土主庙简介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81-83
|
罗永根;字绍华;杨平侠
|
推崇彝族土主信仰 促进南诏文化开发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84-87
|
乐夫;杨梅;施新宇
|
南诏古乐的继承与开发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88-90
|
张文;段明生
|
浅谈巍山道教音乐的抢救与开发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91-95
|
董国胜
|
南诏与南诏学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96-98
|
字绍华;杨平侠
|
蒙舍诏诏名初探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99-101
|
罗永贵
|
蒙舍诏在蒙舍川的崛起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102-105
|
黄宜
|
对唐初有关蒙舍诏几件事的刍议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106-123
|
熊建平
|
南诏王为何族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124-125
|
张福孙
|
略谈南诏政权的建立和发展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126-131
|
赵堪同
|
南诏史中几个问题的探索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132-135
|
杨瑞华
|
关于蒙凤伽异的若干问题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136-138
|
王丽珠
|
南诏文化浅析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139-146
|
陈亮旭
|
六诏、六殓及其他——读《云南志校释》札记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147-150
|
李公
|
南诏十三王概述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151-158
|
穆药
|
老夫寒过雪中梅——明末爱国义士陈佐才和他的诗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159-166
|
梁波
|
熊兆镒和他的诗文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167-169
|
吴棠
|
文化名人、社会活动家陈赓雅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170-176
|
张昭
|
再论“南诏铁柱”的崇拜是早期山地民族树崇拜的传承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177-186
|
邓承礼
|
彝族发展简论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187-189
|
张文渤
|
剑川“夜市”与茶马古道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190-191
|
段斌
|
永载史册的盛会——记南诏大理历史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
|
南诏史论丛
|
第三辑
|
|
192
|
刘光曙
|
关于“僰国”问题的探讨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1-2
|
王耀庚
|
大波那——古滇王国的活化石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3-4
|
王富
|
大成两处白王城遗址初探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5-6
|
张昭
|
白子国历史年表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7-16
|
盛代昌
|
勃弄考辩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17-23
|
田怀清;田荭
|
唐代“云南国诏”考说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24-27
|
李公
|
南诏境内的民族分布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28-31
|
王伟
|
试析《南诏奉圣乐》的政治作用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32-34
|
杨德文
|
《南诏仓贮碑》的发现和考释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35-38
|
陈维鼎
|
云南古驿道与南诏大理文化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39-43
|
李学龙;马雁
|
甸尾石人与南诏寺庙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44-46
|
吴棠
|
“天宝战士冢”今昔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47-48
|
李云晋
|
弥渡南诏铁柱所引发出的几个问题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49-51
|
李洪文
|
南诏蒙氏王族后裔初考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52-53
|
赵泽远
|
认识段思平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54-58
|
张星高
|
大理国绵延久祚之因探讨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59-64
|
董国胜;董沛涓
|
谈谈明代蒙化卫经历张鹏的主要生平事迹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65-67
|
梁波
|
高伦之死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68-70
|
段斌
|
别具特色的本主崇拜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71-76
|
薛琳
|
从《李氏族谱》看将军洞的演变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77-80
|
杨建伟
|
试析本主信仰对自然和社会的谐调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81-82
|
杨根福
|
鹤庆白族猪神崇拜调查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83-84
|
杨梅花
|
彝族“傩戏”的文化扫描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85-87
|
刘纯洁
|
从望夫云故事看南诏时期的宗教矛盾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88-90
|
李庆华
|
从弥渡西山彝族服饰看早期山地民族的原始崇拜现象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91-94
|
赵勤
|
泸水段氏土司与大理喜洲段氏的血缘关系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95-98
|
乐夫
|
桑植白族音缘长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99-101
|
李文波
|
大理白族民居的文化内涵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102-106
|
石裕祖
|
大理三月街藏族乐舞文化论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107-111
|
赵向军
|
白族头饰文化初探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112-115
|
黄宜
|
禄摩山漫谈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116-120
|
任海芬
|
凤凰山民间传说与历史考证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121-123
|
邓承礼
|
南涧虎文化探查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124-125
|
张了
|
源远流长话工艺——鹤庆新华村手工艺品制作探源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126-127
|
喻良其
|
突出地方特色文化 发挥民族舞蹈优势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128-131
|
杨丽萍
|
从新华村的变化谈民族文化在全球化中的发展机遇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132-134
|
杨绍猷
|
大理历史文化与大理旅游(提要)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135-136
|
杨伟林
|
大理人文资源与旅游开发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137-139
|
张楠
|
弘扬彝族土主文化 加强巍山名城建设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140-142
|
张泉
|
南诏大理国外贸研究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探索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143-149
|
罗铁武
|
筹建青龙山庄“马耳山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中心”的构思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150-152
|
李膺宇
|
珍视资源促发展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153-155
|
张松文
|
南诏古都的保护与建设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156-157
|
孙健
|
大理“申遗”的几点看法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158-160
|
赵寅松
|
关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思考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161-163
|
张灿磊
|
南诏大理国王陵调查述略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164-171
|
杨长城
|
对王陵调查的思考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172-173
|
杨延福
|
治学必须严肃慎重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174
|
李玫仙
|
对加强白族文化研究的思考
|
南诏史论丛
|
第四辑
|
2004
|
175
|
刘光曙
|
从东汉文物看汉王朝在大理的经略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3-6
|
薛琳
|
诸葛亮南征对祖国西南边疆统一的贡献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7-10
|
李公
|
隋朝对云南的经营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11-13
|
廖德广
|
南诏国的治国理念和历史功绩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14-19
|
赵向军
|
历史上南诏与唐的“和亲”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20-22
|
李膺宇
|
南诏社会经济形态试析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23-25
|
杨长城
|
明应二年考释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26-27
|
谷中山
|
湖南白族 源远流长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28-29
|
王胞生
|
元代对云南的统治及其历史作用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30-39
|
穆药
|
杨升庵题石屏歌碑年代考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40-41
|
朱家凤;朱安女
|
简评《白族的科学与文明》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42-46
|
赵寅松
|
节日文化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47-48
|
陈亮旭
|
鹤庆白族的节日及其习俗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49-54
|
张云霞
|
大成的土陶制作工艺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55-57
|
张明曾
|
从童谣说到文化的起源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58-60
|
施珍华
|
山花常艳树常青——白族“山花词”研究杂记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61-66
|
徐承俊
|
白语中的古汉语词汇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67-68
|
俞丽媛
|
关于南诏古乐保护与抢救工作的思考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69-72
|
罗铁武
|
《jai|xin|so 牵心的歌绳:白曲鉴赏》缘起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73-74
|
刘纯洁
|
大理地区甲马调查与思考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75-78
|
盛代昌
|
弥渡甲马中的白国南诏历史人物考证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79-83
|
杨根福
|
斋妈会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所起的作用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84-86
|
邓承礼
|
南涧虎城简介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87-88
|
杨梅花
|
南涧跳菜文化内涵初探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89-91
|
赵守值
|
绚丽多彩的白族扎染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92-96
|
赵勤
|
蝴蝶泉史略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97-101
|
杨政翠
|
浅谈原始“哑巴舞”所蕴含的先进生殖意识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102-106
|
董国胜;董沛涓
|
大理凤仪北汤天董氏族谱整理及研究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107-111
|
张星高
|
从《重修张氏族谱》谈明代副使张烈文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112-115
|
李文波
|
新修族谱初探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116-118
|
董增旭
|
鸡足山高僧担当、大错与石宝山隐士赵炳龙之友谊及其贡献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119-122
|
吴棠
|
高奣映与鸡足山的情缘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123-125
|
王英南
|
巍山县鸡头上村王氏始祖王忠及其家族简介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126-127
|
梁波
|
高贞明与鹤庆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128-129
|
张昭
|
师范先生年表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130-134
|
那家伦
|
在丰富中垦殖神丽——悼马曜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135-140
|
杨伟林
|
漾濞苍山崖画的测绘和临摹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141-142
|
李庆华
|
弥渡有关白子国寺观调查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143-145
|
田怀清
|
大理苍山雪人峰南诏寺庙遗址调查与研究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146-149
|
王丽珠
|
巍宝山土主庙概述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150-156
|
王富
|
大成白族古建筑简述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157-159
|
段炳瑞
|
石钟寺石窟渗水问题的调查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160-161
|
杨益均
|
浅论剑川石宝山的文化价值及其旅游文化定位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162-166
|
张文
|
云南剑川白族阿吒力佛教科仪音乐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167-171
|
张福孙;张松文
|
茶马古道上的桃源古墓葬群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172-174
|
段斌
|
大黑天神(伽蓝)本主面面观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175-187
|
张了
|
鹤庆白族本主白马将军及其他
|
南诏史论丛
|
第五辑
|
2007
|
188
|
赵寅松
|
南诏史研究会工作的回顾与展望(代前言)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1-2
|
闵锐
|
大理海东银梭岛贝丘遗址发掘情况简报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3-4
|
盛代昌
|
云南汉晋古官印与白子国历史研究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5-11
|
李公
|
从张九龄书信看唐朝对云南的经营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12-14
|
黄志忠;范忠俊;邢晓彤
|
关于“唐标铁柱”遗址在漾濞竹林寺的探讨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15-20
|
陈华山
|
从父子连名看南诏文化与中原文化之关系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21-22
|
张星高
|
《世祖皇帝平云南碑》西北地名补释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23-24
|
邓承礼
|
《南诏德化碑》的作者是郑回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25
|
陈萍
|
为劝龙晟翻案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26-29
|
王胞生
|
大理国政区建置考述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30-32
|
王水乔
|
一份记载明代土官袭职的珍贵资料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33-36
|
张昭
|
弥渡古代史话(简编)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37-46
|
赵寅松
|
大理(白族)文化的特色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47-55
|
段斌
|
白族语言的部分特色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56-61
|
熊元正
|
浪“穹”读音小考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62-63
|
徐承俊
|
洞经古乐与南诏奉圣乐承传脉络探微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64-65
|
喻良其
|
云南白族巫舞传承状况研究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66-70
|
石裕祖
|
白族民间传统工艺传承与变异研究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71-76
|
石剑锋
|
白族山花词的继承与创新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77-80
|
乐夫
|
白族奇葩大本曲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81-84
|
赵守值
|
身居宝山应惜宝——出席中日白族歌谣文化学术研讨会有感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85-89
|
陈亮旭
|
对白语作文字记录问题的参考意见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90-94
|
杨纯柱
|
杨黼不应科举原因探析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95-97
|
赵勤
|
在台湾供职过的两位大理人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98-100
|
杨庆春
|
周保中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的几件事情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101-105
|
吴棠
|
怀念白族当代耆宿张旭会长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106-109
|
张福孙
|
张贡新传略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110-128
|
杨周伟
|
神州古镇(挖色)——被遗忘的大理国又一佛教中心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129-131
|
张明曾
|
白族的太阳崇拜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132-133
|
王富
|
大成白族的本主和本主节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134-140
|
张了
|
本主庙——白族的艺术殿堂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141-144
|
李星
|
“聂苏”婚俗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145-148
|
朱荣华
|
西山婚礼三部曲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149-151
|
朱家凤
|
大理元明仕宦饮茶集锦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152-153
|
杨根福
|
鹤庆民间手工艺品——烘笼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154-155
|
张松文;张福孙
|
剑川县沙溪镇石龙民俗文化村调查散记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156-162
|
董国胜
|
保护大理田园比保护苍山、洱海更为重要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163-165
|
段伶
|
白族五个散居地区情况简介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166-172
|
寸丽香
|
初访湖北鹤峰白族聚居区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173-178
|
田怀清;李学龙
|
高公墓志初探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179-185
|
李庆华
|
白崖旧城新识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186-187
|
张继
|
宝林寺遗址(单家庄)古茶林的历史考察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188-191
|
黄正良;杨瑀;张浚
|
云龙宝丰古盐井考释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192-196
|
张启发
|
大达村民间阁楼建筑技术概要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197-199
|
杜琴
|
濒危植物“上关花”现状的调查研究和繁育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200-202
|
成瑶
|
地方民族古籍文献与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开发——以云南大理为例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203-205
|
杨梅花
|
论创建南涧山区特色文化村的有效途径
|
南诏史论丛
|
第六辑
|
2008
|
206
|
李云晋
|
洱海区域新石器文化遗址及墓葬遗存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3-7
|
陈华山
|
诸葛亮七擒孟获及与大理的关系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8-11
|
盛代昌
|
南诏历史的一大贡献——唐代云南边疆的统一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12-17
|
崔绍文
|
蒙嶲诏统一于南诏初探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18-24
|
邓承礼
|
军事强大的南诏国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25-26
|
熊元正
|
南诏东京鄯阐城觅踪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27-28
|
谢洪秦
|
牂牁谢赵等“大姓”为黔西白族本源之一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29-30
|
李国生
|
滇缅抗日生命线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31-32
|
周晓倩
|
乔后煮盐追溯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33-34
|
张松文
|
剑川的过去和今天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35-42
|
李公
|
金石铭刻的历史——写在《大理丛书·金石篇》再版之际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43-45
|
刘丽;赵松富
|
白族古籍存藏现状调查研究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46-50
|
赵勤
|
扶风学脉 当无虚士——怀念马曜先生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51-52
|
张云霞
|
苍洱英才花落去 歌声永荡白子心——施珍华老师生前二三事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53-54
|
张星高
|
介绍《两堂寿屏》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55-58
|
赵守值
|
一赶千年三月街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59-60
|
李步云
|
春节传统文化及洱源过年习俗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61-63
|
李昱
|
浅析白族对彝族“聂苏”支系的文化影响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64-66
|
杜新燕
|
巍山彝族朝山打歌会祭祀仪式略论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67-69
|
张启发
|
云龙白族“耳子歌”的民间文化功能浅析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70-73
|
董晓明;吴菊春
|
鹤庆白族《掷珠记》形成的根源和影响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74-77
|
杨春林
|
诗中自有平生事——赵藩的三首诗评介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78-80
|
杨宗汉
|
杨名飏诗碑赏析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81-84
|
刘秀美
|
台湾光复以来原住民口传文学采录成果述评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85-90
|
杨发祥
|
汉白语言融合考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91-101
|
赵金灿
|
鹤庆白语量词及其语法结构特征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102-106
|
杨海青
|
1993年颁《白族文字方案(草案)》刍议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107-109
|
陈亮旭
|
说“硙”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110
|
徐承俊
|
地名“苴”字的多种读音考释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111-116
|
李庆华
|
弥渡弥城马尖山火葬墓群考察报告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117-119
|
李子属
|
南天瑰宝石宝山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120-121
|
陈维鼎
|
巍山阿嵯耶观音像琐谈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122-123
|
刘纯洁
|
《重修金镑山记》考释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124-126
|
梁波
|
鹤庆白族《杨氏宗谱》评介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127-128
|
侯冲
|
南诏观音佛王信仰的确立及其影响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129-154
|
张了
|
“土主”即“本主”辩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155-164
|
张明曾
|
为何本主崇奉历久不衰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165-159
|
苏荣升
|
逢密村洞经音乐简介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160-161
|
杨根福
|
观音崇拜在鹤庆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162-168
|
赵寅松
|
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169-170
|
杨庆春
|
耳闻目睹洱海保护治理的几件事情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171-172
|
李干夫
|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自觉与保护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173-176
|
张瑛;杨丰旺
|
浅谈大理地区图书馆旅游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177-178
|
陈可
|
试论大理文化的多元性和经济意义
|
南诏史论丛
|
第七辑
|
2009
|
179
|
张如旺
|
回邀礼书
|
南诏史论丛
|
第八辑
|
2010
|
3
|
洪云龙
|
在大理州南诏史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
|
南诏史论丛
|
第八辑
|
2010
|
4-5
|
董国胜
|
凝心聚力 奋发进取不断谱写南诏大理历史文化研究的新篇章——在大理南诏史研究2010年会上的工作报告
|
南诏史论丛
|
第八辑
|
2010
|
6-9
|
杨建伟
|
大理州南诏史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纪要
|
南诏史论丛
|
第八辑
|
2010
|
10-16
|
董国胜
|
南诏史研究会的回顾和展望
|
南诏史论丛
|
第八辑
|
2010
|
17-20
|
李大维
|
南诏对祖国西南边疆的开拓
|
南诏史论丛
|
第八辑
|
2010
|
21-25
|
杨瑞华
|
南诏灭亡之原因
|
南诏史论丛
|
第八辑
|
2010
|
26-29
|
张星高
|
从唐将李宓的“忠孝一门”说开来
|
南诏史论丛
|
第八辑
|
2010
|
30-33
|
梁波;董晓明
|
三十七部浅议
|
南诏史论丛
|
第八辑
|
2010
|
34-38
|
杨发祥
|
也谈段思平籍贯问题
|
南诏史论丛
|
第八辑
|
2010
|
39-42
|
杨宗汉
|
著名的白族教育家董泽
|
南诏史论丛
|
第八辑
|
2010
|
43-45
|
杨庆春
|
张伯简与几位风云人物的交往
|
南诏史论丛
|
第八辑
|
2010
|
46-47
|
陈可
|
古代大理的“环境经济学”
|
南诏史论丛
|
第八辑
|
2010
|
48-52
|
田怀清
|
大理崇圣寺南北二塔始建年代考
|
南诏史论丛
|
第八辑
|
2010
|
53-58
|
熊元正
|
南诏王都九重城
|
南诏史论丛
|
第八辑
|
2010
|
59-63
|
杨伟林
|
茶马古道上的活化石——云南驿
|
南诏史论丛
|
第八辑
|
2010
|
64-69
|
高应新
|
江风寺绽放新姿
|
南诏史论丛
|
第八辑
|
2010
|
70-73
|
黄正良
|
云龙宝丰古镇寺观庙宇亭塔调查
|
南诏史论丛
|
第八辑
|
2010
|
74-84
|
张了
|
鹤庆云鹤楼创建时间略考
|
南诏史论丛
|
第八辑
|
2010
|
85-86
|
董增旭
|
石钟山石窟造像之统计
|
南诏史论丛
|
第八辑
|
2010
|
87-90
|
朱荣华
|
洱源西山白族垛木房
|
南诏史论丛
|
第八辑
|
2010
|
91-94
|
徐承俊
|
南京应天府考略
|
南诏史论丛
|
第八辑
|
2010
|
95-100
|
张中和
|
编辑出版《白族语言文字丛书》的建议
|
南诏史论丛
|
第八辑
|
2010
|
101-106
|
张明曾
|
《白族祭祀经文钞》出版的意义
|
南诏史论丛
|
第八辑
|
2010
|
107-108
|
段伶
|
大理古碑中的俗体字——读《大理丛书·金石篇》一得
|
南诏史论丛
|
第八辑
|
2010
|
109-110
|
杨海青
|
《新编太和舆地歌括》简介——兼谈大理白族的白语地名知识
|
南诏史论丛
|
第八辑
|
2010
|
111-114
|
张启发
|
云龙白语对联拾趣
|
南诏史论丛
|
第八辑
|
2010
|
115-120
|
张文
|
剑川白族阿吒力教科仪音乐
|
南诏史论丛
|
第八辑
|
2010
|
121-126
|
杨莲芬
|
南诏古乐源流初探
|
南诏史论丛
|
第八辑
|
2010
|
127-130
|
赵守值
|
白族的本主信仰
|
南诏史论丛
|
第八辑
|
2010
|
131-133
|
杨周伟
|
被人遗忘的鸡足山开山母寺——崇福寺
|
南诏史论丛
|
第八辑
|
2010
|
134-135
|
罗兴荣
|
菩提寺考
|
南诏史论丛
|
第八辑
|
2010
|
136
|
段斌
|
浅说白族禁忌
|
南诏史论丛
|
第八辑
|
2010
|
137-145
|
陈维鼎
|
巍山马子浅释
|
南诏史论丛
|
第八辑
|
2010
|
146-150
|
赵琴
|
白族火把节考
|
南诏史论丛
|
第八辑
|
2010
|
151-162
|
赵勤
|
周城白族民居建筑
|
南诏史论丛
|
第八辑
|
2010
|
163-177
|
杨道超
|
大理石
|
南诏史论丛
|
第八辑
|
2010
|
178-186
|
刘纯洁
|
白族手工艺村的考察
|
南诏史论丛
|
第八辑
|
2010
|
187-189
|
杜新燕
|
《白蛇传》报恩母题解读
|
南诏史论丛
|
第八辑
|
2010
|
190-191
|
王建华
|
白族长诗《青姑娘》的符号意义
|
南诏史论丛
|
第八辑
|
2010
|
192-197
|
崔绍全
|
漾濞彝族源流初探
|
南诏史论丛
|
第八辑
|
2010
|
198-204
|
张云霞
|
姚安行记
|
南诏史论丛
|
第八辑
|
2010
|
205
|
杨建伟
|
大理州南诏史研究会2011年迎春座谈会纪要
|
南诏史论丛
|
第九辑
|
2011
|
3-10
|
吴棠
|
筚路蓝缕 薪尽火传
|
南诏史论丛
|
第九辑
|
2011
|
11-15
|
田怀清
|
谈谈张旭同志在大理文化研究上的贡献
|
南诏史论丛
|
第九辑
|
2011
|
16-19
|
苏松林
|
忆张旭长者
|
南诏史论丛
|
第九辑
|
2011
|
20-26
|
张昭
|
谆谆的教诲 永恒的怀念
|
南诏史论丛
|
第九辑
|
2011
|
27-31
|
王富
|
缅怀张旭老会长
|
南诏史论丛
|
第九辑
|
2011
|
32-34
|
朱安女
|
白族史研究的开拓者
|
南诏史论丛
|
第九辑
|
2011
|
35-39
|
董国胜;段斌;李公
|
纪念张旭诞辰百年诗词一组
|
南诏史论丛
|
第九辑
|
2011
|
40-42
|
李云晋
|
洱海区域新石器时代的生产经济状况概述
|
南诏史论丛
|
第九辑
|
2011
|
43-51
|
梁波
|
清代开挖南新河事略
|
南诏史论丛
|
第九辑
|
2011
|
52-55
|
李庆华
|
弥渡县古代建筑介绍
|
南诏史论丛
|
第九辑
|
2011
|
56-58
|
张松文
|
滇藏茶马古道见闻录
|
南诏史论丛
|
第九辑
|
2011
|
59-72
|
罗大智
|
禾甸十八怪
|
南诏史论丛
|
第九辑
|
2011
|
73-77
|
徐承俊
|
“喜睑”读音考释
|
南诏史论丛
|
第九辑
|
2011
|
78-79
|
朱荣华
|
原始白族民歌西山调的价值初探
|
南诏史论丛
|
第九辑
|
2011
|
80-88
|
杨甘树
|
浅谈现代白剧《红色三弦》音乐创作
|
南诏史论丛
|
第九辑
|
2011
|
89-90
|
高胜
|
白族文学中的独特形式——反义歌
|
南诏史论丛
|
第九辑
|
2011
|
91-92
|
杨鉴
|
大理蝴蝶探微
|
南诏史论丛
|
第九辑
|
2011
|
93-96
|
刘纯洁
|
四月,蝴蝶飞舞
|
南诏史论丛
|
第九辑
|
2011
|
97-98
|
李昱
|
彝族聂苏支“鹿鲁整”与白族“力格高”之间关系的辨析
|
南诏史论丛
|
第九辑
|
2011
|
99-102
|
赵守值
|
云龙的桥
|
南诏史论丛
|
第九辑
|
2011
|
103-105
|
赵正帮口述;杨根福整理
|
鹤庆白族民间建房习俗
|
南诏史论丛
|
第九辑
|
2011
|
106-108
|
李子属
|
大理州云龙白族丧葬礼仪
|
南诏史论丛
|
第九辑
|
2011
|
109-112
|
李洪文
|
大理州彝族的丧葬风俗
|
南诏史论丛
|
第九辑
|
2011
|
113
|
杨淑华
|
清代人物故事雕花花瓶
|
南诏史论丛
|
第九辑
|
2011
|
114-118
|
马诚
|
古往今来大理人口知多少
|
南诏史论丛
|
第九辑
|
2011
|
119-121
|
陈可
|
亚历山大大帝与南诏王世隆人物对比初探
|
南诏史论丛
|
第九辑
|
2011
|
122-127
|
杨庆春
|
毛主席赞赏的几位大理白族汉子
|
南诏史论丛
|
第九辑
|
2011
|
128-129
|
朱家凤
|
临终嘱托的书
|
南诏史论丛
|
第九辑
|
2011
|
130-132
|
杜新燕
|
甲马名称辨析
|
南诏史论丛
|
第九辑
|
2011
|
133-134
|
陈维鼎
|
巍山马子浅识
|
南诏史论丛
|
第九辑
|
2011
|
135-137
|
苏荣升
|
洞经的吹牌和曲牌
|
南诏史论丛
|
第九辑
|
2011
|
138-140
|
张了
|
鹤庆朝霞山宗教源流
|
南诏史论丛
|
第九辑
|
2011
|
141-148
|
杨海青
|
费子智《民家词汇表》校注
|
南诏史论丛
|
第九辑
|
2011
|
149-209
|
张建平
|
一部拓展南诏大理史研究视野的力作
|
南诏史论丛
|
第九辑
|
2011
|
210-213
|
李膺宇
|
《南诏国年谱》自序
|
南诏史论丛
|
第九辑
|
2011
|
214-216
|
盛代昌
|
白族谱碟文献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
南诏史论丛
|
第九辑
|
2011
|
217-221
|
杨锐明
|
对大理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
南诏史论丛
|
第九辑
|
2011
|
222
|
吴棠
|
怀念白族当代耆宿张旭会长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3-7
|
施立卓
|
怀念张旭老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8-13
|
尹明举
|
一位有着政治家风范的学者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14-16
|
王元辅
|
张旭与“裴、霜假案”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17-19
|
张锡禄
|
张旭先生对南诏大理国史及白族文化研究的贡献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20-26
|
赵寅松
|
深切怀念良师益友张旭先生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27-28
|
张福孙
|
我的叔祖张旭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29-34
|
张松文
|
深切怀念张旭世叔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35-37
|
杨绍猷
|
缅怀良师张旭先生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38-39
|
王胞生
|
忆张旭先生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40-41
|
张建平
|
不作文明始 恐将野蛮终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42-46
|
李公
|
张旭先生对白族史的探索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47-52
|
田怀清
|
大理千年古刹药师寺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53-58
|
姚银昌
|
漾水和濞水初考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59-69
|
盛代昌
|
谈南诏铁柱多民族祭祀的文化特色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70-74
|
陈瑞金
|
剑川城池春秋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75-79
|
田荭
|
大理市出土汉代陶井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80-84
|
张云霞
|
怀念段伶老师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85-91
|
李雁芬
|
记四绝高僧——担当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92-95
|
张星高
|
“主忠信”的明代御使雷应龙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96-86
|
赵勤
|
龙湖旧事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87-98
|
杨庆春
|
反对袁世凯称帝的剑川人士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99-103
|
罗大智
|
白族将军罗光忠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104-106
|
杨光荣
|
喜洲鸿兴源商号创始人杨鸿春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107-112
|
宋炳龙
|
语言、宗教信仰与父子连名说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113-115
|
徐承俊
|
白语中的古汉语词汇(二)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116-119
|
段斌
|
白族民间口语对联、谜语和儿歌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120-126
|
杨海清
|
白文《山花碑》译注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127-135
|
李子属
|
白族“称谓语”——浸润白族文化的基因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136-139
|
白子
|
大理之名溯源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140-142
|
苏松林
|
认真学习民族理论 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143-144
|
刘纯洁
|
大理地区家谱中的文化认同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145-148
|
苏荣升
|
洞经的儒道释文化融合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149-152
|
张昭
|
孔学千秋颂 尊师万代传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153-155
|
李屹
|
浅谈白族本主崇拜的社会功能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156-157
|
梁波;董晓明
|
鹤庆“乡贤碑”简介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158-160
|
张了
|
鹤庆朝霞山历史沿革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161-163
|
赵守值
|
洱海鱼变异记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164-166
|
杨根福
|
古朴秀丽的甸南新娘装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167-170
|
张如旺
|
大理州南诏史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感赋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171
|
张如旺
|
继往开来 再创辉煌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172-174
|
李彪
|
抓住机遇 开拓进取 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175-177
|
杨建伟
|
大理州南诏史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纪要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178-181
|
|
大理州南诏史研究会2012年迎春座谈会纪要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182-183
|
|
大理州南诏史研究会看望李一夫名誉会长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184-186
|
宋宏丽
|
《南诏史论丛》一至九辑名录索引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187-199
|
|
大理州南诏史研究会通讯录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辑
|
2012
|
200
|
张如旺
|
大理州南诏史研究会成立30周年暨张旭先生百岁诞辰赋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一辑
|
2013
|
3
|
禾川
|
大理州南诏史研究会2012年学术年会暨研究会成立30周年和张旭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纪要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一辑
|
2013
|
4-5
|
洪云龙
|
薪火相传三十载 继往开来谱新篇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一辑
|
2013
|
6-8
|
李彪
|
继承光荣传统 续写时代华章 不断开创南诏大理历史文化研究新局面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一辑
|
2013
|
9-11
|
杨建伟
|
大理州南诏史研究会2013年迎春座谈会纪要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一辑
|
2013
|
12-13
|
白子
|
大理州南诏史研究会举行张旭先生百年诞辰“白子菁华”挂匾仪式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一辑
|
2013
|
14-16
|
田怀清
|
从考古资料看白族的源流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一辑
|
2013
|
17-23
|
杨光复
|
构建南诏大理国史研究体系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一辑
|
2013
|
24-28
|
董国胜
|
从几次战争分析南诏立国的意义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一辑
|
2013
|
29-32
|
盛代昌
|
南诏精神的核心价值在于民族团结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一辑
|
2013
|
33-37
|
杨庆春
|
简论唐朝对南诏的册封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一辑
|
2013
|
38-41
|
张星高
|
昆明大观楼长联初步解读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一辑
|
2013
|
42-48
|
杨发祥
|
对新白语拼音方案的几点看法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一辑
|
2013
|
49-51
|
杨海青
|
白文《三奉献》词译释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一辑
|
2013
|
52-54
|
高胜
|
白族文学中的独特形式——反义歌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一辑
|
2013
|
55-56
|
徐承俊
|
白语中的古汉语词汇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一辑
|
2013
|
57-62
|
吴棠
|
重焕生机的“文化瑰宝”宾川杨氏宗祠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一辑
|
2013
|
63-66
|
高金和
|
云南高氏家族碑刻文化研究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一辑
|
2013
|
67-73
|
杨根福
|
鹤庆朵兮薄调查与研究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一辑
|
2013
|
74-76
|
车建昆
|
白族阿吒力教寺院——剑川石宝山海云居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一辑
|
2013
|
77-78
|
杨道超
|
白族民居建筑精品马家大院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一辑
|
2013
|
79-80
|
李子属
|
白族的嫁娶习俗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一辑
|
2013
|
81-82
|
罗大智
|
祥云白族的祝寿礼仪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一辑
|
2013
|
83-86
|
张焰铎
|
怀念杨晓东先生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一辑
|
2013
|
87-88
|
李公
|
杨延福先生的历史考据学初探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一辑
|
2013
|
89-92
|
江丛延
|
民国上将杨希闵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一辑
|
2013
|
93-106
|
何文进
|
滇西北高原的夜莺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一辑
|
2013
|
107-110
|
尹建业
|
《大理历代诗词选》序言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一辑
|
2013
|
111
|
李光荣
|
《大理历代诗词选》跋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一辑
|
2013
|
112-113
|
张明曾
|
洱海诗风佛面来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一辑
|
2013
|
114-116
|
杨鲲峰
|
感时伤世 忧国忧民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一辑
|
2013
|
117-122
|
张建平
|
把老君山打造成大理旅游二次创业的新增长极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一辑
|
2013
|
123-127
|
张继
|
大理苍山旅游资源解读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一辑
|
2013
|
128-138
|
赵守值
|
让明珠永放光芒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一辑
|
2013
|
139-146
|
陈可
|
大理“森林文化”的跨文化思考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一辑
|
2013
|
147-149
|
吴兰香
|
话说小河淌水的故乡弥渡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一辑
|
2013
|
150-152
|
朱荣华
|
茶马互市的说法有误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一辑
|
2013
|
153-158
|
王元辅
|
南诏和白族的几个问题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一辑
|
2013
|
159-172
|
张旭
|
南诏西洱河蛮大姓及其子孙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一辑
|
2013
|
173-183
|
苏松林
|
白族先民东洱河蛮大姓及其子孙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一辑
|
2013
|
184-192
|
杨延福
|
大理国段思平世系出“武威郡”质疑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一辑
|
2013
|
193-197
|
施立卓
|
洱海考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一辑
|
2013
|
198
|
白子
|
大理州南诏史研究会2013年学术年会纪要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二辑
|
2014
|
|
洪云龙
|
在大理州南诏史研究会2013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二辑
|
2014
|
|
李彪
|
开拓进取 再创辉煌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二辑
|
2014
|
|
马昶云;马崇兴;马卿云
|
抗日名将马崇六传略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二辑
|
2014
|
|
马崇兴遗稿;马昶云整理
|
伤亡殆尽的宪兵教导第二团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二辑
|
2014
|
|
吴云杉;吴棠
|
抗日战争时期的“滇西战时干部训练团”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二辑
|
2014
|
|
马诚
|
揭秘“滇西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二辑
|
2014
|
|
江从延
|
滇西抗战中的功果桥和惠通桥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二辑
|
2014
|
|
栗标
|
南诏“大国海洋战略”质疑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二辑
|
2014
|
|
姚银昌
|
南诏气候地理初步研究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二辑
|
2014
|
|
陈亮旭
|
“橙花”应为杜鹃花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二辑
|
2014
|
|
杨鉴
|
大理马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二辑
|
2014
|
|
董国胜
|
南诏史研究会三十年新论简述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二辑
|
2014
|
|
张焰铎
|
白族三老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二辑
|
2014
|
|
李公
|
段伶先生对白族山花词格律的研究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二辑
|
2014
|
|
杨纯柱
|
杨士云心路历程探析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二辑
|
2014
|
|
穆廷选口述;罗大智整理
|
一朝失足千古恨的将军——刘国举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二辑
|
2014
|
|
杨庆春
|
剑川人士在昆明留下的一些痕迹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二辑
|
2014
|
|
|
洱源凤羽尹氏族谱序跋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二辑
|
2014
|
|
|
“他者”眼光与“主位”意识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二辑
|
2014
|
|
|
对《中国白族白文文献释读》中大本曲曲本若干条误释的正误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二辑
|
2014
|
|
|
白云千古素苍山 遗恨绵绵无绝期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二辑
|
2014
|
|
|
白族民间口语对联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二辑
|
2014
|
|
|
花灯源流新证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二辑
|
2014
|
|
|
建筑之美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二辑
|
2014
|
|
|
南诏隆舜与佛教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二辑
|
2014
|
|
|
大理地区洞经会与圣谕坛发展源流概述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二辑
|
2014
|
|
|
高氏家族与云南佛教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二辑
|
2014
|
|
|
沙溪兴教寺史话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二辑
|
2014
|
|
|
保和寺小鸡足山开发利用构思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二辑
|
2014
|
|
|
从鹤庆龙华山十八寺生态窥视佛教中的生态环保理念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二辑
|
2014
|
|
|
功果西岸行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二辑
|
2014
|
|
|
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小镇——蒙乐古镇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二辑
|
2014
|
|
|
夜游大理三月街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二辑
|
2014
|
|
|
时光里的乔后井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二辑
|
2014
|
|
|
云南省外的白族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二辑
|
2014
|
|
|
进一步弘扬大理石文化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二辑
|
2014
|
|
|
展望剑川沙溪镇的复兴工程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二辑
|
2014
|
|
|
历史风光风情美 风花雪月游人醉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二辑
|
2014
|
|
|
耕者有田民得小康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二辑
|
2014
|
|
|
读明碑 察兴替
|
南诏史论丛
|
第十二辑
|
20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