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秀

出自云南百科

杜文秀(1823年-1872年),本名楊秀,字雲煥,號百香回民,大清雲南省永昌府保山縣金雞村人,清朝雲南回變首領,領導了清末的雲南回族穆斯林起義。

生平

杜文秀,本名楊秀,出生於當地一個回族商人家庭,生活條件優越,十歲時承嗣舅家,從舅姓,取名文秀。

廩生出身,通曉伊斯蘭經典。1839年,他考上生員,成為秀才。當時的保山縣因漢人與回民之間的虐殺事件頻仍。1845年,鄰近的寶昌縣因為兩個回漢兒童的口角後引發回漢對立,雙方互有傷亡,後被當地組織香把會殘殺回民4000多人。[1]1846年,杜文秀代表回民赴北京伸冤控訴無果。

1855年,又發生漢族礦工與回族礦工的衝突,雲南巡撫密令各地「聚團殺回」,雲南各地的回民蜂湧反抗。杜文秀以清政府官吏貪污濫殺為由,於雲南蒙化(今巍山)一地號召回民反抗清朝政權,提出「興漢」「鋤滿」「除奸」也聯合當地漢族及其他民族的民眾參與該反清鬥爭。起事後,他攻陷大理等雲南50座城市,幾乎占據云南全省,與佔據昆明馬如龍遙遙相對;不久,建立政權,自任總統兵馬大元帥,任命蔡發春為大都督、馬金保為大將軍、李國綸為大司空。他主張「三教同心,聯為一體」,「三教」是佛教、伊斯蘭教與彝族教[來源請求]

1862年,頒刊大元帥杜新鐫的《寶命真經》阿拉伯文版30卷,為中國最早的《古蘭經》木刻本。

1867年,馬如龍投降清朝的雲南代理布政使岑毓英。杜文秀率部御駕親征在昆明包圍戰失敗,由於經驗不足,指揮不當,圍城一年多也未攻下昆明,形勢惡化。杜退守大理,自此情勢逆轉。

1869年,清軍反攻,起義軍失利,退回滇西。

1872年,太平天國失敗後,清軍集中優勢兵力直至大理,被清軍攻陷,11月26日,杜文秀彈盡糧絕,為免遭屠城,杜文秀服毒藥孔雀膽後著禮服自殺,被抬送至清軍大本營。

1874年,清軍完全鎮壓這次叛亂。


評價

中華民國初期,杜文秀被視為「革命英雄」。

1950年代以後,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高度評價,中共政權視為英雄。在雲南有許多紀念他的文物殘存。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