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瑞麗江的河水/永昌府
沿革
古為哀牢地,漢武帝時內附,設不韋縣,屬益州郡,後叛[1]。建武年間哀牢王賢栗再次歸附,光武帝封其為君長[1]。永平元年(58年)再次反叛,漢朝派將軍張翕討平,立瀾滄郡,後改永昌郡,以廣漢人鄭純為太守[1]。永平十二年(69年)設哀牢、博南二縣,將益州郡西部六縣劃歸永昌郡[2]。蜀漢、晉仍為永昌郡,唐屬姚州都督府,後被南詔占據,南詔、大理時為永昌府[1]。元憲宗四年(1254年)歸附蒙元[2],七年(1257年)於永昌設三千戶,隸屬大理萬戶府,至元十一年(1274年)設永昌州,十五年升為永昌府,隸屬大理路[1]。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在永昌府增設大理金齒等處宣撫司兼管軍萬戶府[1],後改宣撫司為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轄大理、永昌、迤西、迤東、金齒諸路[2]。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設永昌府、立金齒衛,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革永昌府,金齒衛兼管民政,改稱金齒軍民指揮使司[1]。景泰年間設鎮(邊鎮),嘉靖初年撤鎮,金齒軍民指揮使司軍政、民政拆分,復設永昌軍民府、永昌衛[3]。
政治
明朝永昌軍民府有知府一人、同知一人、通判一人、推官一人,下設部門有經歷司、照磨所、司獄司、儒學、稅課司、足食倉、金齒巡檢司(府南35里蒲蠻關)、沙木和巡檢司(府東北120里)、甸頭巡檢司(府北40里,土官巡檢一人)、施甸巡檢司(府南100里)、水眼關巡檢司(府南50里,土官巡檢一人)、金齒驛、沙木和驛、蒲驃驛、潞江驛、陰陽學、醫學、僧綱司、道紀司。[4][5]
鎮守太監、金滄道、布政分司、兵備分司、永昌衛駐紮永昌府[6]。
行政區劃
明初,金齒軍民指揮使司轄一縣(永平縣)、一安撫司(潞江安撫司)和二長官司(施甸長官司、鳳溪長官司)[2]。嘉靖元年(1522年)增設保山縣[7]。嘉靖二年(1523年)騰衝軍民指揮使司軍政、民政拆分,設立騰越州,隸屬永昌軍民府[8]。
城池
永昌府城,在太保山下,始建於天寶二年(743年),南詔皮羅閣創築土城,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都元帥段阿慶重築。洪武十五年(1382年)指揮王真依舊基重建,十六年(1383年)被麓川思瓦法夷為平地,十八年(1385年)指揮李觀在故址重建,並在太保山上建子城。二十八年(1395年),指揮胡淵擴建西面,拆除西牆,以太保山為西面屏障。東、南、北城牆高二丈二尺,周長十三里十四步,開八門:東門昇陽、南門鎮南、西南門龍泉、安定、西門永鎮(又作勇鎮[9])、西北門仁壽、北門通華、東北門拱北,各門有樓。東北門外有子城,子城開二小門。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副使韓廷偉筑西城,高五尺。[10]
人口
明《正德雲南志》載金齒軍民指揮使司時有9,085戶、48,078人[11]。明《萬曆雲南通志》載永昌府時有6,361戶、43,661人[12]。
文化
教育
永昌府儒學,在府治西,正統九年(1444年)刑部侍郎楊寧建。府城內外有社學四所,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兵備副使韓廷偉在老姚、施甸、阿思郎、木瓜郎四寨各設社學。[13]
科甲
- 金齒軍民指揮使司時期
- 文澍:成化二年(1466年)丙戌科三甲進士,官至四川重慶府知府。
- 張志淳:成化二十年(1484年)甲辰科二甲進士,官至南京戶部侍郎。
- 滕檳: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丁未科二甲進士,官至南京戶部侍郎。
- 馬文: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三甲進士,官至四川重慶府知府。
- 陸芸: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二甲進士,官至北直隸真定府知府。[14]
交通
驛站
- 金齒驛:在城北門外2里,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設。
- 沙木和驛:在城東北120里,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設。
- 蒲縹驛:在城南60里,正統十二年(1447年)設。
- 永平驛:在永平縣城東5里,洪武十六年(1383年)設。
- 打牛坪驛:在永平縣城東北120里,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設。
- 潞江驛:在潞江安撫司以北15里,正統十一年(1446年)設。[15]
知府列表
姓名 | 籍貫 | 時間 | 備註 |
---|---|---|---|
李觀 | 南直隸壽州 | 洪武 | 指揮僉事,鎮守金齒,兼署永昌府事 |
胡誌 | 正統 | 指揮僉事,鎮守金齒 | |
陳昇 | 正統 | 金齒司指揮使,調騰衝司掌印 | |
嚴時泰 | 浙江餘姚 | 嘉靖二年(1523年) | |
童蒙正 | 四川銅梁 |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 | |
[16] |
參考資料
- ^ 移至: 1.0 1.1 1.2 1.3 1.4 1.5 1.6 周季鳳. 正德云南志·卷十三·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建置沿革.
禹貢梁州西南徼外之地天文井鬼分野古哀牢國漢武帝時內附置不韋縣屬益州郡後叛建武中其王賢栗等率其種人萬餘詣越嶲太守鄭鴻降光武封為君長永平元年諸夷復叛遣益州太守張翕討平之立瀾滄郡尋改永昌郡以廣漢鄭純為太守十二年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縣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領六縣合為永昌郡蜀漢諸葛亮取南中仍為永昌郡晉因之唐屬姚州都督府後為南詔蒙氏所據歷段氏高氏皆為永昌府元憲宗七年於永昌立三千戶所隸大理萬戶府至元十一年置永昌州十五年升為府隸大理路及置金齒等處宣撫司於此本朝洪武十五年仍置府又立金齒衛至二十三年省府以金齒衛為軍民指揮使司編戶九里領縣一安撫司一長官司一
- ^ 移至: 2.0 2.1 2.2 2.3 陳文.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六·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条·建置沿革.
古哀牢夷之地。世傳其先有婦名沙壹,居哀牢山,嘗捕魚水中,觸沉木,若有感,因懷妊,產男子,名九隆。後漸相滋長,散居山谷,不通中國。漢建武中,其酋賢栗等始內附,遂封為君長。永平元年,諸部叛,遣張翕討之,立瀾滄郡,後改永昌郡。十二年,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縣,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領六縣合為永昌郡。蜀建興元年,諸葛武侯南征,平永昌。晉、唐以來,俱不能制。蒙氏細奴邏本哀牢人,後徙蒙舍川,段氏以此為八府之一。宋保祐二年,附於元,立千戶,隸大理萬戶。後改為永昌州,又改升為府。至元二十二年,並立大理金齒等處宣撫司,兼管軍萬戶府,又改宣撫司為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治大理、永昌、迤西、迤東、金齒諸路。今洪武十五年,置永昌府,立金齒衛鎮之,二十三年,革永昌府,改為軍民指揮使司。近年以來,惟領千戶所一十二;安撫司一,曰潞江;縣一,曰永平;長官司二,曰施甸,曰鳳溪。
- ^ 李元陽. 万历云南通志·卷二·地理志·永昌军民府·沿革.
皇明洪武十五年仍置府立金齒衛二十三年省府改衛為軍民指揮使司景泰中設鎮嘉靖初疏請罷鎮復設軍民府
- ^ 李元陽. 万历云南通志·卷五·建设志·永昌府·职官.
- ^ 李元陽. 万历云南通志·卷五·建设志·永昌府·治署.
- ^ 周季鳳. 正德云南志·卷十三·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公署.
- ^ 李元陽. 万历云南通志·卷二·地理志·永昌军民府.
保山縣附郭……皇明嘉靖元年置縣隸府
- ^ 李元陽. 万历云南通志·卷二·地理志·永昌军民府.
騰越州……嘉靖二年復置騰越州隸永昌軍民府
- ^ 周季鳳. 正德云南志·卷十三·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城池.
- ^ 李元陽. 万历云南通志·卷五·建设志·永昌府·城池.
- ^ 周季鳳. 正德云南志·卷十三·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户口.
- ^ 李元陽. 万历云南通志·卷六·赋役志·永昌府.
- ^ 李元陽. 万历云南通志·卷八·学校志·永昌府·庙学.
- ^ 李元陽. 万历云南通志·卷八·学校志·永昌府·科目.
- ^ 陳文.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六·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条·馆驿.
- ^ 李元陽. 万历云南通志·卷十·官师志·永昌府·名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