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那語

出自云南百科
傣那語/德宏傣語
ᥑᥣᥛᥰᥖᥭᥰᥘᥫᥴ / ᥑᥣᥛᥰᥖᥭᥰᥖᥬᥲᥑᥨᥒᥰ
發音[xaːm˥tai˥ taɯ˥˩xoŋ˥] / [xaːm˥ tai˥lə˧˥]
母語國家和地區中國、緬甸、泰國、寮國
母語使用人數65萬(日期不詳)
語系
壯侗語系
  • 侗台語族
    • 壯傣語支
      • 西南部
        • 傣那語/德宏傣語
文字傣那文傣繃文
官方地位
作為官方語言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語言代碼
ISO 639-2tai
ISO 639-3tdd

傣那語,又稱傣納語德宏傣語,是傣族傣那支系的語言,主要分佈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普洱市臨滄市保山市,緬甸、寮國也有分布。屬於侗台語系台語支,和泰語有親屬關係。有自己的文字——德宏傣文,或叫傣納文,類型屬於元音附標文字。中國官方認定操該語言的族群為傣族的一支,並把德宏傣文整理成德宏自治州的官方語文。緬甸官方認定操該語言的族群為撣族。德宏傣語和撣語十分接近。

方言

德宏傣語在中國境內分為兩個土語。

兩個土語語音上有一定差異,語法和詞彙方面差異不大。孟耿土語區的傣族大多是從德宏州遷去的。

語音

德宏傣語以德保土語的芒市話為標準音。

聲母

德宏傣語有18個聲母。

清音 濁音
雙唇音 p m
唇齒音 f v
齒齦音、硬齶音 t l
ʦ ʦʰ s j
軟齶音 k x ŋ
喉音 ʔ h

其中ʦʰ兩個聲母只用於現代漢語借詞。

元音[i]、[e]和[ɛ]會使之前的輔音發生齶化,例如聲母[ʦ-]和[s-]齶化爲[ʨ-]和[ɕ-]。

韻母

德宏傣語有10個單元音。

i ɯ u
e ə o
ɛ a ɔ

9個韻尾:ɯ, i, u, m, n, ŋ, p, t, k

元音和韻尾組合成84個韻母。其中單元音韻母9個,複合元音韻母15個,鼻音韻母30個,塞音韻母30個。

i e ɛ u o ɔ ɯ ə
ai aːi ui oi ɔi ɯi əi
au aːu iu eu ɛu ɯu əu

聲調

德宏傣語有6個聲調:

  1. 陽去(中平33)
  2. 陽平(高平55)
  3. 陰去、長陰入(低平11)
  4. 陰上(低降31)
  5. 陽上、陽入(高降53)
  6. 陰平、短陰入(高升35)

p, t, k為韻尾的促聲只可能是第三、第五或第六聲調。以ap, at, ak為韻母的音節不能是長陰入調。

在和其他侗台語比較時,通常按如下順序排列聲調: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短陰入、陽入、長陰入,依次為第1至9調。

傣仂語的現代漢語借詞一般借自西南官話。

西南官話聲調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傣那語聲調 陽去 (33) 陽上 (53) 陽平 (55) 陰去 (11)

漢語入聲字在西南官話派入陽平,但是在傣那語的現代漢語借詞中一般是陰上調(31)。

語音演變

原始侗台語的濁音聲母清化(*b變成p*d變成t*g變成k),先喉塞音聲母變為響音(*ˀb變成mv*ˀd變成l)。

原始侗台語聲母 *dʱ *ˀn*n̥ *ˀd *t *d *n
傣那語聲母 l l t t  l
陰調 陽調

原始侗台語的聲調發生分裂。

原始侗台語聲母 *dʱ *ˀn*n̥ *ˀd *t *d *n
原始侗台語平聲 陰平 陽去 陽平
原始侗台語上聲 陰上 陽上
原始侗台語去聲 陰去 陽去
原始侗台語入聲 短陰入、長陰入 陽入

文字

德宏傣語和撣語原本用同一種文字書寫,這種文字借用自緬文,是圓體。後來由於德宏傣語主要用毛筆書寫,14世紀時產生了近代略帶方體的德宏傣文字母形式。

傣繃人仍然用圓體書寫德宏傣語的傣繃方言,稱為傣繃文

德宏傣文過去並不標出聲調,並且不能區別一些元音,所以1956年做了文字改革。1988年又改革了標聲調的方法,使用聲調字母,而不再使用變音符號。

當代字母表共有35個字母,其中5個字母表示聲調。統一碼在U+1950-U+1974區為它制定了字符編碼。

參見

參考文獻

  • 孟尊賢,《傣漢詞典》,雲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

外部連結

Wikipedia-logo-v2-zh-hans.svg
本條目的最初版本來自中文維基百科(連結),主編是柳漫Dalt,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協議(CC BY-SA 3.0)發布,現版本可能與維基百科條目有一些差異。如果您重寫或大幅修訂這篇條目,請將這個模板移除,換上{{原創條目}}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