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董鎮
勐董鎮 | |
---|---|
鎮 | |
漢語拼音 | Měngdǒng Zhèn |
佤語 | Gaeng Dūm |
舊稱 | 勐角董區、勐董區、勐董公社、慶九公社、勐永公社 |
地名出處 | 因政府駐勐董而得名 |
![]() 勐董鎮(紅)在滄源縣的位置 | |
坐標: 23°08′51″N 99°14′57″E | |
上級行政區 | 滄源佤族自治縣 |
行政區劃代碼 | 53 09 27 101 |
建置時間 | 1936年 |
政府駐地 | 勐董社區 |
村級區劃單位數 | 10 |
• 社區數 | 3 |
• 行政村數 | 7 |
毗鄰 | 北:勐角鄉 東:糯良鄉、單甲鄉 南:緬甸佤邦勐冒縣 西:班洪鄉 |
總面積 | 260.07[1]平方千米 |
總人口(2010年) | 35,741[2]人 |
人口密度 | 137.43人/平方千米 |
郵政編碼 | 677499 |
電話區號 | +86 (0)883 |
勐董鎮(佤語:Gaeng Dūm[3]),是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下轄的一個鎮,也是滄源縣的縣城所在地。「勐董」一詞由傣語音譯,「勐」為地方,「董」為集中,意為「集中之地」。鎮政府駐勐董社區。鎮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允緬寺,以及國家二類陸路口岸——滄源口岸最主要的永和通道。[4]
歷史沿革

勐董早期歷史上隸屬於耿馬土司,耿馬土司罕氏委任親屬為勐角董「太爺」,實際上形成勐角董土司。1784年開始勐角董土司與耿馬土司劃擋怕河而治,自此勐董歸由鎮邊撫彝直隸廳管轄。1936年,國民政府在勐董成立滄源設治局,把勐董勐角一帶劃分為勐角董區和永和區(第一和第三區),1939年區劃調整改為勐董區,1945年廢區設鎮成立勐董鎮。1949年,在中國共產黨「和平解放」滄源的號召下,岩帥部落田興武、田興文接受中共改編,後率兵攻入勐董,同時滅亡滄源設治局和勐角董土司統治,勐角董末代土司罕富民出走,臨時人民政府接管政權。1951年4月24日,退至緬甸的國軍殘部攻入永和,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四軍將之收復。1952年12月,滄源縣政府從岩帥遷到勐董。1955年,區劃調整設立勐董鄉;1960年新成立永和區。1965年勐董撤鄉設鎮成立勐董鎮,1968年在人民公社化運動中改為勐董公社,永和區改為永和公社;次年二者分別更名慶九公社和紅疆公社,1971年復名為勐董和永和。1973年,勐董永和兩個公社合併為勐永公社,1981年勐董鎮從中分出。由於勐永公社與耿馬縣的勐永公社重名,1982年雲南省民政廳批准滄源的勐永公社改回永和公社之名。1984年,永和公社撤銷成立永和區,1988年永和區併入勐董鎮。[1][5][6]
地理
勐董鎮位於滄源縣南部,北靠勐角鄉,東接單甲鄉和糯良鄉,西部是班洪鄉,南部則與緬甸佤邦勐冒縣為鄰,國界線長41.484千米。勐董鎮總面積260.07平方千米,2010年普查總人口35,741人,是滄源縣內人口最多的鄉鎮,居民以佤族為主,其次是漢族、傣族、彝族和拉祜族,佤族人口占67.09%,漢族占16.22%,勐董也是滄源縣內漢族占比最高的鄉鎮,後三者分別占12.08%、1.57%和0.77%。鎮內主要壩子是勐董壩,山脈主要有芒告大山、安墩山等,地勢東北和中部高,西部和中東部低,最高點為芒告大山(2,499米),最低點為芒法(1,230米)。主要河流是流經縣城的勐董河,屬瀾滄江水系,位於縣城西南2千米處建有中型勐董水庫,是滄源縣內最大的湖泊。氣候上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均氣溫17.7℃,年均降水1747.2毫米。勐董鎮部分地區屬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安墩山的森林資源較豐富,鎮內的芒回煤礦是滄源工業建設的支柱產業。[4][7]
行政區劃
勐董鎮下轄以下地區:
勐董社區、白塔社區、永和社區、龍乃村、芒擺村、永冷村、怕良村、壩卡村、刀董村和芒回村。[8]
經濟
2011年,勐董鎮擁有耕地面積3.32萬畝,年產糧食8,696噸、甘蔗1.91萬噸、茶葉67噸,其他還有油菜、烤菸等出產。畜牧業方面2011年末生豬和其他大牲畜共存欄29,442頭。農民人均純收入4,157元,全年財政收入520萬元。滄源口岸最主要的永和通道位於勐董鎮,對接緬甸佤邦勐冒縣紹帕口岸,是臨滄邊境經濟合作區的組成之一,為國家二類陸路口岸。滄源縣政府每年主辦的「摸你黑狂歡節」歡慶活動,是雲南省最具魅力和影響力的「十大民族節慶」之一,為滄源吸引了眾多遊客。[4][9][10]
基礎設施
勐董鎮內有小學14所、初中1所、普通高中1所(滄源佤族自治縣民族中學),另有中等職業學校一所,在校學生共9,055人。滄源民中是滄源縣唯一的一所完全中學。醫療方面有鎮屬衛生院1所、村衛生室10個,共有病床32張,專業衛生人員42人。交通方面S314省道小滄公路的終點是勐董,其他有鄉村公路64條共331.49千米,其中砂石路面25條共241.97千米。由於勐董鎮是滄源縣城所在,城區較其他鄉鎮的配套設施也更為齊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勐董僅有18幢土木結構瓦房;1976年開始鋪裝城區最早的800米水泥路面,1984年安裝城內路燈。現滄源縣城共有城區道路18.62千米,開通有2條公交線路,年客運量127萬人次。城區有公共綠地面積59.27公頃,其中公園綠地8.12公頃。供水方面建有2座城區自來水廠,日供水3,500噸,有一座污水處理廠。供電方面有110千伏變電站1座、主變壓器1台,總容量1.6萬千伏安。[4]
友好鄉鎮
2012年5月1日,勐董鎮與台灣苗栗縣泰安鄉簽訂友好合作協議,締結為友好鄉鎮。[11]
中國傳統村落
2013年8月,芒擺村永點自然村和永讓自然村被評為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
參考資料
- ^ 1.0 1.1 李明富主編; 滄源佤族自治縣地方志編撰委員會. 沧源佤族自治县志. 昆明: 雲南民族出版社. 1998: 42. ISBN 7-5367-1498-X.
- ^ 馮乃林主編; 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 國家統計局人口與就業統計司. 2010中国人口普查分乡、镇、街道资料.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2: 785-815. ISBN 978-7-5037-6660-2.
- ^ 顏其香. 佤汉简明词典. 雲南民族出版社. 1981.
- ^ 4.0 4.1 4.2 4.3 段麗元主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 云南卷. 北京: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16: 1497-1498. ISBN 978-7-5087-5306-5.
- ^ 滄源佤族自治縣民政局、地方志辦公室. 沧源佤族自治县民政志. 昆明: 雲南民族出版社. 2006年: 27-28. ISBN 7-5367-3386-0.
- ^ 覃怡輝. 金三角國軍血淚史:1950-1981. 聯經出版. 2009-08-28: 85–87. ISBN 978-986-01-9491-3.
- ^ 滄源佤族自治縣概況編寫組; 滄源佤族自治縣修訂委員會. 沧源佤族自治县概况.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7: 37. ISBN 978-7-105-08553-8.
- ^ 2022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2.
- ^ 佤族“摸你黑狂欢节”(组图). www.china.com.cn. 中國網綜合消息. 2009-08-26 [2017-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8).
- ^ 沧源口岸简介. www2.customs.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滄源海關. [2017-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1).
- ^ 胡遠航. 苗粟县泰安乡与云南沧源县勐董镇缔结友好乡镇. www.chinanews.com. 中國新聞網. 2012-05-01 [2018-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2).
|
本條目的最初版本來自中文維基百科(連結),主編是瑞麗江的河水,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協議(CC BY-SA 3.0)發布,現版本可能與維基百科條目有一些差異。如果您重寫或大幅修訂這篇條目,請將這個模板移除,換上{{原創條目}}模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