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忍濤
李忍濤 | |
---|---|
個人資料 | |
性別 | 男 |
出生 | 1906年10月2日 |
逝世 | 1944年10月28日 |
籍貫 | 雲南鶴慶 |
政黨 | 中國國民黨 |
學歷
| |
經歷
|
李忍濤(1906年10月2日-1943年10月28日)雲南鶴慶人,國民革命軍化學兵科創始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日本軍機突襲犧牲。
生平
李忍濤畢業於雲南師範學校,考入北平清華學校,民國15年(1926)6月畢業。因成績優秀,同年獲得公費資助派美國,進入維吉尼亞軍校就讀,在班寧堡完成相關軍事訓練,並在芝加哥大學學習歷史。因其畢業成績優秀,畢業後被美國政府公派德國陸軍參謀大學,攻讀理化科學和軍事化學。[1]在德期間,與德裔李佩珍女士結婚。
1931年,李忍濤完成德國學業返國,蔣介石在漢口親自接見,並贈安家費500銀元。但因為當時國民政府尚無專業生化戰單位,李忍濤回國後暫時安置在中央軍校軍官訓練班副主任兼高等教育班副主任,不久即被蔣委任為留德預備班上校主任。
1932年2月8日,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軍政部防化學兵隊,作為化學兵器防護與攻擊的種子單位,具有完整化學知識且接受過軍事教育的李忍濤成為主持該單位的不二人選,隨即任命為被任命為上校隊長。中央軍校則從第12期生(民國24年9月入伍)開始招收培訓化學兵科軍官,招生中稱為「特科」,李忍濤作為該兵科的主管者,培訓國民革命軍之化學作戰與防禦人才。特科後續發展成三個體系,與陸軍官校結合培訓化學防護與作戰軍官的學兵總隊、補強現役軍官對化學防護知識的特科幹部教育訓練班、以及實際進行防護教範開發的軍政部防毒處。
防化學兵部隊為了迴避外界情偵,對外化名學兵隊;學兵隊在1937年淞滬會戰時也參與戰鬥,李忍濤當時率領學兵總隊改裝原本用於毒氣散布的英國製李文斯拋射炮,將其改射燃燒彈和高爆彈對上海指揮軍艦的江灣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發動攻擊。曾從軍統特務手下救出清華校友,中共地下黨的陳冠榮(後任北京市化工局長)和胡光適(後任北京化工學院院長)。
1942年,學兵隊擴大為學兵總隊,李忍濤晉升少將兼軍政部防毒處處長,學兵總隊編有兩個炮兵團和兩個步兵團,並直屬高射炮營、工兵營、通信營、汽車營、重炮營、軍士大隊、煙幕隊、氣象隊、特務連、兵隊、醫院等,總規模約2萬人。李忍濤還兼任川南清鄉指揮官和軍委外事局高參,經常擔任史迪威和蔣介石會談的翻譯。
1943年2月,李忍濤奉軍政部指令將學兵總隊所屬砲兵第一團、砲兵第二團移調至印度蘭伽,兩團由中國遠征軍指揮,換裝美製4.2吋重迫擊砲,這兩團部隊後皆參與了遠征軍緬北反攻戰役。在遠征軍作戰逐漸步入佳境後,李忍濤回國,計畫將國內學兵總隊編制完整兩個步兵團改組為使用化學迫擊砲的砲兵第三團、第四團。
1944年10月24日,李忍濤飛赴印度視察重迫擊砲團改編整訓情形;1944年10月28日,自印度搭乘運輸機回國時,在緬甸北部遭遇4架日軍戰機,運輸機遭擊落,同機包含機組員計9人全數陣亡,後全葬於中華民國駐印軍蘭伽公墓。1946年2月21日國民政府追贈中將。
家庭
李忍濤的父親李實為,清朝舉人,留學日本,在東京參加同盟會,辛亥革命後為廣東督軍府中將參謀長,後任廣東代省長。
李佩珍一直在雲南師範大學擔任外語教授,1953年,返回東德,擔任高爾基紀念館副館長。其長子李定一,在柏林大學獲博士學位,次子李定國在柏林大學獲碩士學位,並加入德國籍,擔任德國煤炭氣化研究所所長。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 李忍濤介紹[永久失效連結]
- 抗日烈士名錄中的李忍濤
本條目的最初版本來自中文維基百科(連結),主編是方洪漸、220.129.206.37、Darkmoon0715,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協議(CC BY-SA 3.0)發布,現版本可能與維基百科條目有一些差異。如果您重寫或大幅修訂這篇條目,請將這個模板移除,換上{{原創條目}}模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