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朔端
潘朔端(1901年10月19日-1978年9月14日),又名潘燮,字孝源,男,雲南威信人,中國近代軍事將領、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
潘朔端 | |
---|---|
![]() | |
別名 | 潘燮 |
出生 | Template:QING雲南省威信縣長安鄉潘家山 | 1901年10月19日
逝世 | 1978年9月14日 Template:PRC雲南省昆明市 | (76歲)
效命 | Template:ROC |
母校 | 黃埔軍校 |
軍種 | Template:ROCA |
服役年份 | -1946年 |
參與戰爭 | 第二次國共內戰Template:投降 |
生平
早期生涯
潘朔端是雲南省威信縣長安鄉潘家山人。弟兄姐妹四人,潘朔端排行第三。1918年,考入雲南省立第一中學。1925年3月,考入黃埔軍校,為第四期學員[1]。1927年,四一二事變後,離開國民革命軍第三軍第八師政治部,流居上海。1929年,經盧濬泉邀請,回滇擔任雲南軍官候補生隊中隊長,後因宣傳反抗軍閥,被革職[2]。
抗日戰爭時期
盧溝橋事變,滇軍將領龍雲將部隊改編成國民革命軍第60軍,下轄182、183、184三個師,潘朔端任第六十軍一八三師1081團長,參加台兒莊戰役[3],率部與日軍發生肉搏戰,戰事慘烈[4],獲得一級寶鼎勳章[5]。之後參加武漢會戰、長沙會戰。1940年底升任183師師長。1942年,日軍經緬甸進入雲南境內,並攻占騰衝、龍陵,直抵怒江。雲南省主席龍雲接受盧濬泉保薦,潘朔端接任第六旅少將旅長[6]。1943年,滇軍第六旅擴編為暫編二十三師,潘朔端擔任師長。1945年9月,進入越南,接受日本軍隊投降。抗戰結束後,暫編二十三師分編到各師,潘朔端調任60軍184師師長[5]。
第二次國共內戰、投共
1946年4月間,潘朔端率領184師,從越南通過海運到東北參加國共內戰,下設550團、551團、552團,歸新六軍廖耀湘指揮。1946年5月27日,民主聯軍逼近海城時,黃埔軍校同班同學林彪寫密信給潘朔端[7][8],隨後他找副師長鄭祖志、參謀長馬逸飛、團長魏瑛開會,率部在海城宣布投誠[9]。部隊改編為中國民主同盟軍第1軍,潘朔端任軍長[10]。
1947年秋,潘朔端到東北軍政大學學習[11]。1948年3月,潘朔端調任嫩江軍區副司令員[12],同年8月調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十二兵團副參謀長[5][13][14]。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隨後率部隨宋任窮、周保中大軍南下進入雲南,與第二野戰軍四兵團陳賡所部會師昆明。1949年6月,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昆明市市長,此後長達二十年擔任市長[15]。他在接任之初,即平定物價、整頓市場,成立救濟會和福利事業,整頓治安與社會秩序[16]。1955年,授一級解放勳章。1958年,修建昆明鋼鐵廠至礦山公路,潘朔端兼任總指揮[17]。此後他主張建設昆明為旅遊城市,並修建動物園、公路和街道種植[18]。
文化大革命期間,潘朔端受到衝擊,後期才恢復主持政府工作[19]。1978年8月30日,因失血過多,住進醫院。9月14日,因搶救無效病逝,終年78歲[5]。
參考
- ^ 楊牧; 袁偉良. 黄埔军校名人传.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5: 1586–1588 [2014-07-12]. ISBN 978-7-215-054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3).
-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雲南省委員會. 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云南文史集粹: 政治, 军事. 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4: 403–404 [2014-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7).
- ^ 張榮才. 昭通地区志. 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9: 399 [2014-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1).
- ^ 血战25昼夜,60军用血肉铸就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和訊網. [2014-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5.0 5.1 5.2 5.3 鄧沛. 走向光明 ——潘朔端将军的传奇人生. 昆明黨史. [2014-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威信县志. 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9: 663 [2014-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7).
- ^ 劉東元. 关东浩歌 争取曾泽生, 潘朔端起义纪实. 解放軍出版社. 2002: 66 [2014-07-12]. ISBN 978-7-5065-41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7).
- ^ 魯傑. 和平之路 国民党军重大起义纪实. 團結出版社. 1997: 67 [2014-07-12]. ISBN 978-7-80130-047-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5).
- ^ 新开岭战役:全歼国军“千里驹” 东北战场开纪录. 海外網. 2014-06-27 [2014-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朱德与军事统一战线. 中國社會科學院. [2014-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8).
- ^ 雲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云南省志 军事志. 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7: 501 [2014-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9).
- ^ 吉林市文史资料.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吉林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 34 [2014-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8).
- ^ 长春起义纪实.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7: 183 [2014-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5).
- ^ 丁曉春; 戈福彔; 王世英. 东北解放战争大事记. 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 1987: 183 [2014-07-12]. ISBN 978-7-80023-007-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4).
- ^ 楊孝文 ((政協志)); 昆明市政協志編纂委員會. 昆明市政协志. 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0: 6–9 [2014-07-12]. ISBN 978-7-222-03008-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3).
- ^ 張榮才. 昭通地区志. 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9: 446 [2014-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1).
- ^ 侠义市长潘朔端. 雲南日報網. [2014-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30).
- ^ 法式田园在云南生根发芽. 光明網. [2014-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7).
- ^ 盘龙区志. 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8: 836 [2014-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