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典

来自云南百科
刘文典
性别
出生1889年12月
Template:QING安徽合肥
逝世1958年7月15日
Template:PRC云南省昆明
国籍Template:Flag
Template:PRC
职业教育家
配偶张秋华

刘文典(1889年12月-1958年7月15日),原名文聪,字叔雅,安徽合肥人,原籍安徽怀宁。中国国学家、教育家。刘文典曾在邵力子等主办的《民立报》担任编辑。精通英、德、日、意等语言,后师从章太炎学《说文》。曾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任教,上课内容自由发挥,天南地北,无所不谈,最后一个学期只讲半篇《海赋》[1]

生平

1906年就读于芜湖安徽公学,隔年加入同盟会。1909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在日时曾师从章炳麟。1912年回国后一度担任孙中山的秘书处秘书,积极主张以恐怖活动推翻袁世凯政府。1917年时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的陈独秀聘其出任文科教授,并担任《新青年》英文编辑和翻译。以古籍校勘学为终身志业,主攻秦汉诸子,最终因钻研《淮南子》六卷专著《淮南鸿烈集解》震惊文坛,蒋介石一度抬举为“国宝”级人物[2]

1928年11月,安徽大学(现安徽师范大学)[注 1]学生与隔壁的安徽第一女子中学师生发生冲突,进而引发学潮。恰在此时,时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的蒋介石到安庆巡视,遂召见两校负责人。作为安徽大学的实际负责人,刘文典到会后坚称此事“有黑幕”,不愿严惩学生,结果惹恼蒋介石,直斥刘文典为“新学阀”。而刘文典也不是省油的灯,回骂蒋介石是“新军阀”,遂被扣押。关于冲突的细节,《刘文典年谱》则比对大量新闻报道、当事人回忆,最后重点征引了时任国民党安徽省党部指导委员会秘书石慧庐的文字,证实现场顶多是“刘把脚向下一顿”,而并非如同后来演绎得那样夸张。[3]

刘文典后被蒋介石下令以《治安条例》打架斗殴论处、关押了七天,最后由蔡元培、陈立夫等人求情,以“即日离皖”为条件予以释放[4]。1929年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主任,同时在北大兼课。抗日战争期间,滞留北平。1938年逃离北平,辗转南下,到达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1939年4月,胡适在《人权与约法》一文中专门提及此事:“又如安徽大学的一个学长,因为语言上顶撞了蒋主席,遂被拘禁了多少天。他的家人朋友只能到处奔走求情,绝不能到任何法院去控告蒋主席。”鲁迅在他的《知难行难》一文中曾写到“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教授,因为不称主席而关了好多天,好容易才交保出外”。

1939年出版《庄子补正》10卷。陈寅恪为此书作序。刘文典口出狂言说:“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就是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文典。另外半个是一个日本人。”后来一直待在云南大学执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获推选为全国政协第一、二届委员。在中共“反右”运动中受到无理冲击,一日强迫检讨,脑溢血发作至病危。1958年7月15日含冤病逝于昆明(另一种说法是癌症晚期而死)。[5][6]

1956年1月任第二届政治协商会议特别委员。

轶事

刘文典恃才傲物,轻视文学,曾放言“文学创作的能力不能代替真正的学问”[7],因此看不起沈从文(据汪曾祺回忆,刘文典之所以看不起沈从文,是因为他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他反对沈从文当教授:“沈从文算什么教授!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朱自清该拿四块钱,可我不会给沈从文四毛钱。”又说:“沈从文是我的学生。他都要做教授,我岂不是要做太上教授了吗?”有一次日机警报,沈从文与刘文典擦肩而过,刘文典对其骂道:“我跑是替庄子跑,我死了,还有谁来讲庄子呢?”后来刘文典因嗜鸦片,遭联大解聘。

主要著作

  • 《庄子补正》
  • 《淮南鸿烈集解》
  • 《三余札记》
  • 《说苑斛补》
  • 《进化与人生》
  • 《进化论讲话》
  • 《刘文典全集》

注释

  1. ^ 1.0 1.1 原安徽大学为安徽师范大学前身。

参考文献

  1. ^ 张中行:《刘叔雅》
  2. ^ 岳南:《陈寅恪与傅斯年》,台北:远流出版事业,页187-188
  3. ^ Template:Citenews[永久失效链接]
  4. ^ 《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8辑第65页
  5. ^ 章玉政. 劉文典:狂士本色.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5-09-01: 204页. ISBN 978-7-205-08351-9. 
  6. ^ 一代狂人国学大师刘文典. [2018-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3). 
  7. ^ 岳南:《陈寅恪与傅斯年》,台北:远流出版事业,页189
  • 傅来苏:《刘文典先生教学琐忆》
  • 郭鑫铨:《初识刘文典先生》
  • 章玉政:《一代国学大师刘文典》,载《今日安徽》,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