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远古猿
开远禄丰古猿 化石时期: 中新世, 15 Ma PreЄ
Є
O
S
D
C
P
T
J
K
Pg
N
↓ | ||||||||||||||||
---|---|---|---|---|---|---|---|---|---|---|---|---|---|---|---|---|
科学分类 | ||||||||||||||||
| ||||||||||||||||
二名法 | ||||||||||||||||
Lufengpithecus keiyuanensis Wu et al., 1989 | ||||||||||||||||
异名 | ||||||||||||||||
|
开远禄丰古猿(学名:Lufengpithecus keiyuanensis)或禄丰古猿开远种,常称开远古猿或小龙潭古猿,是禄丰古猿属下的一个种,生存于约1,500万年前[1]:88[注 1]的中新世。
发现
1956年,西南地质局在云南省开远市小龙潭煤矿进行勘探工作,汪泰茂和林文善在褐煤层中发现5枚臼齿化石。1957年,云南省博物馆又在煤层内搜集到5枚牙齿;1980年和1982年又发现含12枚牙齿的上颌骨和3枚下齿。共发现有25枚古猿牙齿化石,另外发现有其他动物化石计6目13属,称为“小龙潭动物群”[2]:26。与开远古猿同时代的哺乳动物化石有河狸、小龙潭嵌齿象、巨颌嵌齿象、四棱齿象、庆义轭齿象、河马、貘、小河猪、利齿猪、麂等[3]:31。
特征
开远古猿的上牙侧门齿舌结节发达,在舌面从齿冠顶沿中轴方向向舌结方向有一粗的指状尖,将舌面分隔为近中凹和远中凹,切缘脊为角状,侧视牙冠为三角形,犬牙较窄长,齿冠长大于宽,有明显的犬齿前齿隙[3]:30。下牙第二前臼齿齿冠为斜的平行四边形,每个边又稍向外突,宽大于长,齿冠分颊尖和舌尖,有明显的前后凹,前凹浅小,后凹深大,有明显的后座[3]:30-31。下臼齿有5个主齿尖,齿尖较低,颊舌侧齿尖间距较宽,齿冠长大于宽[3]:31。
小龙潭地区在中中新世至晚中新世早期形成热带雨林区,繁盛的森林为动物提供了非常丰富的食物,因而吸引了大量的哺乳动物,与森林形成了一个热带雨林型的生态系统。开远古猿即生活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以植物的果实和昆虫等为食[4]:10。
研究
开远古猿发现后,其归属和地质时代曾有过一番争议。1957年,人类学家吴汝康发表论文将开远古猿定为一个新种,命名“开远森林古猿”(Dryopithecus kaiyuanensis)[5][1]:84,时代定为上新世早期[6]:1。1965年,西蒙斯和皮尔彼姆重新修订森林古猿类的属种,将腊玛古猿从中分离出来,他们在扩大腊玛古猿属的范围时,将1956年的开远古猿标本视为旁遮普腊玛古猿(Ramapithecus punjabicus)[1]:84,1957年的标本归为西瓦古猿属中的西瓦森林(西瓦)古猿(Dryopithecus (Sivapithecus) sivalensis)和森林古猿(西瓦古猿)印度种(Dryopithecus (Sivapithecus) indicus)[7]:19。1974年,学者张玉萍根据对同层位的猪化石的研究,将开远古猿化石层校订为中新世晚期[3]:30。1983年,人类学家张兴永认为开远古猿是腊玛古猿属下一个独特的种,命名“开远腊玛古猿”(Ramapithecus kaiyuanensis)[7]:18。1989年,吴汝康等认为开远古猿与禄丰古猿、元谋古猿很相似,将其归为新建立的禄丰古猿属,命名“开远禄丰古猿”(Lufengpithecus keiyuanensis)[7]:18。1990年,张兴永等人提议将中国境内的原归为腊玛古猿属的各种类另建一新属——中国古猿属,开远古猿被命名为“开远中国古猿”(Sinopithecus kaiyuanensis)[8]:57。但在发表的文章中没有提供严格区分开远古猿作为不同种类的形态特征,因而成为裸名,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1999, 第四版, ICZN, 131111)应为无效学名[7]:18。
日本人类学者滨田润一推测,开远古猿很可能是由生活在距今5,000万年的缅甸类人猿进化而来,但由于化石年代差距太大,还没有足够证据证明[9]:328-329,331。禄丰古猿属下的三个种,由于开远古猿的时代最早,蝴蝶古猿次之,禄丰古猿最晚,这三个种在系统演化上应为祖裔关系[10]:837。
1991年,云南地质科学研究所梁其中等学者应用磁性地层极性对比的方法对云南古猿的化石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开远小龙潭煤系的沉积时限为5.10Ma-10.00Ma,其中开远古猿化石的年代为8.30±0.10Ma[11]:298。
注释
- ^ 普遍认同为距今约1,500万年,古地磁方法精确测量得出结果为830±10万年。
参考资料
- ^ 1.0 1.1 1.2 张兴永; 郑良; 肖明华. 从开远腊玛古猿的形态特征再论滇中高原与人类起源. 云南社会科学. 1983, (1).
- ^ 何耀华 总编; 李昆声,钱成润 主编. 云南通史 第一卷 远古至战国时期.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ISBN 978-7-5004-9685-4.
- ^ 3.0 3.1 3.2 3.3 3.4 王懿之. 云南上古文化史. 昆明: 云南美术出版社. 2002. ISBN 7-80586-905-7.
- ^ 董为. 今日的小龙潭煤矿——昔日的古猿天堂. 化石. 2006, (3): 8-10.
- ^ 吴汝康. 云南开远发现的森林古猿牙齿化石. 古脊椎动物学报. 1957, 1 (1): 25–32. ISSN 1000-3118.
-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4.
- ^ 7.0 7.1 7.2 7.3 吉学平; Terry Harrison; Denise Su; 薛顺荣. 云南古猿系统分类研究新进展. 云南地质. 2004, 23 (1): 17-29. doi:10.3969/j.issn.1004-1885.2004.01.002.
- ^ 张兴永; 郑良; 高峰. 中国古猿新属的建立及其人类学意义. 思想战线. 1990, (1): 53-58.
- ^ 滨田润一. 亚洲人类的起源及其演化途径的初步研究. 地球学报. 1999, 20 (3): 325-332. doi:10.3321/j.issn:1006-3021.1999.03.017.
- ^ 祁国琴; 董为; 郑良; 赵凌霞; 高峰; 岳乐平; 张云翔. 云南元谋盆地古猿的系统位置、时代及生存环境. 科学通报]]. 2006, 51 (7): 833-841. doi:10.3321/j.issn:0023-074X.2006.07.014.
- ^ 梁其中; 尹济云; 江能人. 应用古地磁研究云南古猿的生存年代. 云南地质. 1994, (3): 291-305.
|
本条目的最初版本来自中文维基百科(链接),主编是瑞丽江的河水,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CC BY-SA 3.0)发布,现版本可能与维基百科条目有一些差异。如果您重写或大幅修订这篇条目,请将这个模板移除,换上{{原创条目}}模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