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经羲
李经羲 | |
---|---|
![]() | |
性别 | 男 |
出生 | 1857年 Template:QIN安徽省合肥 |
逝世 | 1925年9月18日 Template:ROC-1912上海 | (67-68岁)
别名 | 李仲仙、李仲轩 |
职业 | 国务院总理兼财政总长 |
亲属 | (父)李鹤章 (岳父)赵继元 (夫人)赵喜官 (子)李国松、李国筠 (孙)李家骕 (曾孙)李道豫 |
李经羲(1857年-1925年9月18日)字仲仙、仲轩,号悔庵、蜕叟。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人,清末民初政治家。清末历任各地巡抚、总督,中华民国时期曾任国务总理。他是李鸿章三弟李鹤章之子。
生平
清末经历
1879年(光绪5年),作为廪膳生(廪生)取得优贡。朝考一等,授知县。1885年(光绪11年),因报效海防经费,获优先选任道员。2年之后,被任命为四川省永宁道道员。1893年(光绪19年),补授湖南省盐法长宝道道员。1897年(光绪23年),补授湖南按察使。1898年(光绪24年)任福建布政使,1899年(光绪25年)任云南布政使。[1]
1901年4月21日(光绪二十七年三月初三日),由云南布政使升任广西巡抚。1901年5月21日(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初四日),同云南巡抚互调职务。[1][2]光绪28年(1902年)末,就任贵州巡抚并兼贵州提督。1904年5月30日(光绪三十年四月十六日),调任广西巡抚。任内,整顿广西省内的团练、保甲,调查户口,创设随营速成学堂。[1][2]1905年10月9日(光绪三十一年九月十一日),因病辞任,改任安徽铁路矿务总理。[1][2]
1909年(宣统元年)1月,升任云贵总督,到昆明赴任。任内,他在云南省开发矿山、振兴实业。此外,他还起用蔡锷、唐继尧等留学日本的学生,创设云南陆军讲武堂,为新军的创设及强化作出了贡献。此外,他还参与同英国等诸国就领土问题进行交涉,并作为总督、巡抚的代表奏请清朝朝廷施行宪政。[1]
李经羲在以上内政改革等方面抱持开明态度,对镇压革命派也并不积极。其手下的蔡锷、唐继尧等新军军人为革命派倾倒。1911年(宣统3年)10月29日夜,革命派发动昆明重九起义。李经羲被俘虏,但在蔡锷的指示下获得释放,逃往上海。[1]
北洋时期
1913年(民国2年)2月,王芝祥、于右任等人在北京组织国事维持会,李经羲参加。此后,他成为北京政府的政治家。[1]
同年7月二次革命后,李经羲接近袁世凯。11月,代替国会的政治会议设立,李经羲任议长,提出解散国会的提案。1914年(民国3年)1月,兼任约法会议议员资格审定委员会委员长。5月出任参政院参政,10月出任审计院院长。1915年(民国4年)袁世凯称帝,李经羲被封为“嵩山四友”之一(其他三人为徐世昌、赵尔巽、张謇),作为袁世凯的辅佐。但是,同年12月护国战争爆发之际,袁世凯请李经羲游说护国军的蔡锷,被李经羲拒绝,此后他拒绝了同袁世凯的一切合作。[1][3]
1917年(民国6年)春开始,李经羲先后担任段祺瑞内阁、伍廷芳临时内阁的财政总长兼盐务署总办。府院之争中,大总统黎元洪一度罢免段祺瑞的国务总理之职,李经羲被任命继任国务总理。但是,在段祺瑞的支持者倪嗣冲及皖系督军(督军团)的抵制下,李经羲的就任受到阻碍。6月22日,李经羲终于就任国务总理。但是,7月1日张勋复辟,李经羲内阁被迫总辞职。李经羲内阁成为北京政府正式内阁中最短命的内阁。此后,李经羲经天津逃往上海,离开了政治舞台。[1][3][4]
1925年(民国14年)9月18日,李经羲在上海病逝。享年69岁。[1]
参考文献
- ^ 跳转至: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徐友春主编. 民国人物大辞典 増訂版.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202-03014-1.
- ^ 跳转至: 2.0 2.1 2.2 广西地方志. 《广西通志 政府志 第一篇 晚清广西省政府及农民政权 第一章 政府机构》. 广西地方志. [2013-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4).
- ^ 跳转至: 3.0 3.1 刘寿林等编. 民国職官年表. 中华书局. 1995. ISBN 7-101-01320-1.
- ^ 陈贞寿・刘传标“杜锡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民国人物传 第11卷. 中华书局. 2002. ISBN 7-101-02394-0.
嵩山四友 |
---|
徐世昌 - 赵尔巽 - 李经羲 - 张 謇 |
Template:QIN1890
| |||||||||||||||
---|---|---|---|---|---|---|---|---|---|---|---|---|---|---|---|
Template:CHN1912(北京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