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瑞麗江的河水/大理府

出自云南百科

大理府明朝清朝雲南轄府,太和為附郭縣。古稱葉榆[1]

沿革

漢武帝葉榆縣,隸益州郡[1],東漢改屬永昌郡,三國蜀漢改歸雲南郡[2]李特占據四川建立成漢,葉榆改屬漢州,劉宋時屬河陽郡,南齊改西河郡,隋朝改屬南寧州[3]麟德初年,唐朝在弄棟川設置姚州都督府,葉榆屬姚州,後為洱河蠻白子國張樂進求所據[2]開元末年,蒙舍詔皮羅閣統一六詔,改稱「南詔」,定都太和城[2]閣羅鳳改號「大蒙國」,其後異牟尋遷都羊苴咩城,即明清大理府治,改號「大禮國」[2]。南詔衰落後,鄭買嗣趙善政楊干貞相互奪權,到五代段思平取得政權,改號「大理國[2]元憲宗三年(1257年)歸附蒙古,六年(1256年)設上下二萬戶府[2],後設大理鄯闡都元帥府[1]至元七年(1270年)設大理路[2],又改大理宣撫司兼管軍萬戶府[1]。後將宣撫司遷至永昌,另設金齒等處宣撫司,改回大理路[1]。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為大理府[2]

政治

明朝大理府有知府一人、同知一人、通判二人、推官一人,下設部門有經歷司、照磨所、司獄司、儒學、稅課司、崇盈倉、河泊司、洱西驛、陰陽學、醫學、僧綱司、道紀司、阿吒力僧綱司、朵兮薄道紀。[4]

金滄道、布政分司、銀場分司、大理衛駐紮大理府[5]

行政區劃

明初,大理府轄趙州鄧川雲龍三州,太和雲南浪穹三縣,太和縣為府直轄,雲南縣屬趙州,浪穹縣屬鄧川州,另轄十二關長官司[1]弘治七年(1494年),分太和縣、趙州、雲南縣地設賓川州[6]

人口

明《正德雲南志》載大理府時有19,815戶、166,620人[7]。明《萬曆雲南通志》載大理府時有22,800戶、268,715人[8]

城池

大理府城,又稱「紫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建。城方四里,周長十二里,高二丈五尺、厚二丈,城上有敵台15座、鋪設39所,護城河寬四丈,深處一丈五尺、淺處七、八尺。城內有馳道,寬二丈五尺。開四門:東門通海,南門承恩,西門蒼山,北門安遠,各門都有樓,四個角有角樓。[9]

上關城,又稱「龍首關城」,在府城北70里,周長四里,開四門。[9]

下關城,又稱「龍尾關城」,在府城南30里,周長二里,開三門。[9]

太和城,在府城以南15里太和村,南詔時建,遺址尚存[10]

文化

教育

大理府儒學,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雲南行省參政郝天挺建。明正統年間知府賈銓重修,景泰年間知府干璠再修[11]。正德八年(1513年)地震,儒學倒塌,後重建[12]弘治十二年(1499年),巡按御史謝朝宣在城西南蒼山麓建「蒼山書院」[11]。弘治十四年(1501年),太和縣人、太僕寺丞趙弼在府城以北50里建「梧岡精舍[11]。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同知江應昂在府學西建「源泉書院」,在府治南30里建「龍關書院」[12]。嘉靖年間郡人參議張拱文在府北40里建「桂林書院」[12]。府城內外有多所社學[12]

交通

驛站

  • 洱西驛:在城內府治之南,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設。[13]
  • 外館驛:在城南門外,正統四年(1439年)設[13],正德前已裁撤[14]

知府列表

姓名 籍貫 時間
杜瑜 洪武
楊節仲 湖廣襄陽 永樂
李繇 陝西西安 宣德
賈銓 北直隸邯鄲 正統二年(1437年)
劉烈 江西安福
干璠 浙江嘉興
李遜 江西南昌
朱讓 江西星子
周易同 湖廣石首
蔣雲漢 四川重慶 成化十一年(1475年)
劉懷經 四川富順
馬自然 四川內江
吳文 江西廬陵
許坦 福建閩縣 弘治
徐綱 四川遂寧
吳晟 江西弋陽 弘治
周憲 湖廣安陸 正德
高公韶 四川內江 嘉靖
任轍 四川巴縣 嘉靖
毛德楨 廣西平樂 嘉靖
[15][16]

參考資料

  1. ^ 移至: 1.0 1.1 1.2 1.3 1.4 1.5 陳文.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五·大理府条·建置沿革. 古名葉榆,而為城有三處。今之府城曰大理,舊名鶴拓;距大理之南十五里曰太和城;距大理之北十里曰苴咩城,亦曰陽瞼,皆葉榆之近地也。漢武帝置葉榆縣,隸益州郡,唐高祖改隸嶲州,蒙氏皮羅閣即其地為太和城,至閣羅鳳又城苴咩,其後世隆又城大禮,段氏改禮為理,而因其城焉。元世祖改為大理鄯闡都元帥府,又改大理路,後改宣撫司兼管軍萬戶府,後遷宣撫司於永昌,大理路直隸雲南行省。今洪武壬戌,改為大理府,領三州:曰趙州、曰鄧川、曰云龍。屬縣有三,惟太和則府治之,而雲南、浪穹則散治於州。其所轄十二關長官司,去府之北三百里楚場箐。 
  2. ^ 移至: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周季鳳. 正德云南志·卷三·大理府·建置沿革. 禹貢梁州之界天文井鬼分野漢武帝開西南夷此為益州郡越嶲唐城葉榆縣境東漢分屬永昌郡蜀漢又分葉榆屬雲南郡晉諸部皆屬寧州李特據蜀分置漢州宋齊梁陳仍置雲南永昌郡屬寧州唐麟德初於昆明之弄棟川置姚州都督府治葉榆洱河蠻後為張樂進求所據開元末蒙舍詔皮羅閣並蒙嶲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五詔合為一號南詔治太和城至閣羅鳳號大蒙國又至異牟尋再遷羊苴咩城即今府治改號大禮國其後鄭買賜趙善政楊干真互相篡奪至五代晉時段思平得之更號大理國元憲宗三年收附六年立上下二萬戶府至元七年並二萬戶府為大理路本朝洪武十五年改路為府領縣一州四長官司一州領縣二 
  3. ^ 李元陽. 万历云南通志·卷二·地理志·大理府·沿革. ……李特據蜀分置漢州宋置河陽郡齊改屬西河郡隋復置南寧州尋屬總管府…… 
  4. ^ 李元陽. 万历云南通志·卷五·建设志·大理府·职官. 
  5. ^ 周季鳳. 正德云南志·卷三·大理府·公署. 
  6. ^ 周季鳳. 正德云南志·卷三·大理府·建置沿革. 賓川州在府治東一百二十里……弘治七年以鐵索箐夷寇劫掠鄉村始割太和縣九里趙州一里雲南縣二里於賓居川建賓川州以治之 
  7. ^ 周季鳳. 正德云南志·卷三·大理府·户口. 
  8. ^ 李元陽. 万历云南通志·卷六·赋役志·大理府. 
  9. ^ 移至: 9.0 9.1 9.2 李元陽. 万历云南通志·卷五·建设志·大理府·城池. 
  10. ^ 陳文.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五·大理府条·古迹. 太和舊城,蒙氏皮羅閣所築,在今城南十五里太和村,遺址尚存。 
  11. ^ 移至: 11.0 11.1 11.2 周季鳳. 正德云南志·卷三·大理府·学校. 
  12. ^ 移至: 12.0 12.1 12.2 12.3 李元陽. 万历云南通志·卷八·学校志·大理府·庙学. 
  13. ^ 移至: 13.0 13.1 陳文.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五·大理府条·馆驿. 
  14. ^ 周季鳳. 正德云南志·卷三·大理府·驿堡. 
  15. ^ 周季鳳. 正德云南志·卷三·大理府·宦绩. 
  16. ^ 李元陽. 万历云南通志·卷十·官师志·大理府·名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