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瑞丽江的河水/大理府
沿革
汉武帝设叶榆县,隶益州郡[1],东汉改属永昌郡,三国蜀汉改归云南郡[2]。李特占据四川建立成汉,叶榆改属汉州,刘宋时属河阳郡,南齐改西河郡,隋朝改属南宁州[3]。麟德初年,唐朝在弄栋川设置姚州都督府,叶榆属姚州,后为洱河蛮白子国张乐进求所据[2]。开元末年,蒙舍诏皮罗阁统一六诏,改称“南诏”,定都太和城[2]。阁罗凤改号“大蒙国”,其后异牟寻迁都羊苴咩城,即明清大理府治,改号“大礼国”[2]。南诏衰落后,郑买嗣、赵善政、杨干贞相互夺权,到五代晋时段思平取得政权,改号“大理国”[2]。元宪宗三年(1257年)归附蒙古,六年(1256年)设上下二万户府[2],后设大理鄯阐都元帅府[1],至元七年(1270年)设大理路[2],又改大理宣抚司兼管军万户府[1]。后将宣抚司迁至永昌,另设金齿等处宣抚司,改回大理路[1]。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为大理府[2]。
政治
明朝大理府有知府一人、同知一人、通判二人、推官一人,下设部门有经历司、照磨所、司狱司、儒学、税课司、崇盈仓、河泊司、洱西驿、阴阳学、医学、僧纲司、道纪司、阿吒力僧纲司、朵兮薄道纪。[4]
行政区划
明初,大理府辖赵州、邓川、云龙三州,太和、云南、浪穹三县,太和县为府直辖,云南县属赵州,浪穹县属邓川州,另辖十二关长官司[1]。弘治七年(1494年),分太和县、赵州、云南县地设宾川州[6]。
人口
明《正德云南志》载大理府时有19,815户、166,620人[7]。明《万历云南通志》载大理府时有22,800户、268,715人[8]。
城池
大理府城,又称“紫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建。城方四里,周长十二里,高二丈五尺、厚二丈,城上有敌台15座、铺设39所,护城河宽四丈,深处一丈五尺、浅处七、八尺。城内有驰道,宽二丈五尺。开四门:东门通海,南门承恩,西门苍山,北门安远,各门都有楼,四个角有角楼。[9]
上关城,又称“龙首关城”,在府城北70里,周长四里,开四门。[9]
下关城,又称“龙尾关城”,在府城南30里,周长二里,开三门。[9]
太和城,在府城以南15里太和村,南诏时建,遗址尚存[10]。
文化
教育
大理府儒学,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云南行省参政郝天挺建。明正统年间知府贾铨重修,景泰年间知府干璠再修[11]。正德八年(1513年)地震,儒学倒塌,后重建[12]。弘治十二年(1499年),巡按御史谢朝宣在城西南苍山麓建“苍山书院”[11]。弘治十四年(1501年),太和县人、太仆寺丞赵弼在府城以北50里建“梧冈精舍”[11]。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同知江应昂在府学西建“源泉书院”,在府治南30里建“龙关书院”[12]。嘉靖年间郡人参议张拱文在府北40里建“桂林书院”[12]。府城内外有多所社学[12]。
交通
驿站
知府列表
姓名 | 籍贯 | 时间 |
---|---|---|
杜瑜 | 洪武 | |
杨节仲 | 湖广襄阳 | 永乐 |
李繇 | 陕西西安 | 宣德 |
贾铨 | 北直隶邯郸 | 正统二年(1437年) |
刘烈 | 江西安福 | |
干璠 | 浙江嘉兴 | |
李逊 | 江西南昌 | |
朱让 | 江西星子 | |
周易同 | 湖广石首 | |
蒋云汉 | 四川重庆 | 成化十一年(1475年) |
刘怀经 | 四川富顺 | |
马自然 | 四川内江 | |
吴文 | 江西庐陵 | |
许坦 | 福建闽县 | 弘治 |
徐纲 | 四川遂宁 | |
吴晟 | 江西弋阳 | 弘治 |
周宪 | 湖广安陆 | 正德 |
高公韶 | 四川内江 | 嘉靖 |
任辙 | 四川巴县 | 嘉靖 |
毛德桢 | 广西平乐 | 嘉靖 |
[15][16] |
参考资料
- ^ 1.0 1.1 1.2 1.3 1.4 1.5 陈文.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五·大理府条·建置沿革.
古名叶榆,而为城有三处。今之府城曰大理,旧名鹤拓;距大理之南十五里曰太和城;距大理之北十里曰苴咩城,亦曰阳睑,皆叶榆之近地也。汉武帝置叶榆县,隶益州郡,唐高祖改隶嶲州,蒙氏皮罗阁即其地为太和城,至阁罗凤又城苴咩,其后世隆又城大礼,段氏改礼为理,而因其城焉。元世祖改为大理鄯阐都元帅府,又改大理路,后改宣抚司兼管军万户府,后迁宣抚司于永昌,大理路直隶云南行省。今洪武壬戌,改为大理府,领三州:曰赵州、曰邓川、曰云龙。属县有三,惟太和则府治之,而云南、浪穹则散治于州。其所辖十二关长官司,去府之北三百里楚场箐。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周季凤. 正德云南志·卷三·大理府·建置沿革.
禹贡梁州之界天文井鬼分野汉武帝开西南夷此为益州郡越嶲唐城叶榆县境东汉分属永昌郡蜀汉又分叶榆属云南郡晋诸部皆属宁州李特据蜀分置汉州宋齐梁陈仍置云南永昌郡属宁州唐麟德初于昆明之弄栋川置姚州都督府治叶榆洱河蛮后为张乐进求所据开元末蒙舍诏皮罗阁并蒙嶲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五诏合为一号南诏治太和城至阁罗凤号大蒙国又至异牟寻再迁羊苴咩城即今府治改号大礼国其后郑买赐赵善政杨干真互相篡夺至五代晋时段思平得之更号大理国元宪宗三年收附六年立上下二万户府至元七年并二万户府为大理路本朝洪武十五年改路为府领县一州四长官司一州领县二
- ^ 李元阳. 万历云南通志·卷二·地理志·大理府·沿革.
……李特据蜀分置汉州宋置河阳郡齐改属西河郡隋复置南宁州寻属总管府……
- ^ 李元阳. 万历云南通志·卷五·建设志·大理府·职官.
- ^ 周季凤. 正德云南志·卷三·大理府·公署.
- ^ 周季凤. 正德云南志·卷三·大理府·建置沿革.
宾川州在府治东一百二十里……弘治七年以铁索箐夷寇劫掠乡村始割太和县九里赵州一里云南县二里于宾居川建宾川州以治之
- ^ 周季凤. 正德云南志·卷三·大理府·户口.
- ^ 李元阳. 万历云南通志·卷六·赋役志·大理府.
- ^ 9.0 9.1 9.2 李元阳. 万历云南通志·卷五·建设志·大理府·城池.
- ^ 陈文.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五·大理府条·古迹.
太和旧城,蒙氏皮罗阁所筑,在今城南十五里太和村,遗址尚存。
- ^ 11.0 11.1 11.2 周季凤. 正德云南志·卷三·大理府·学校.
- ^ 12.0 12.1 12.2 12.3 李元阳. 万历云南通志·卷八·学校志·大理府·庙学.
- ^ 13.0 13.1 陈文.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五·大理府条·馆驿.
- ^ 周季凤. 正德云南志·卷三·大理府·驿堡.
- ^ 周季凤. 正德云南志·卷三·大理府·宦绩.
- ^ 李元阳. 万历云南通志·卷十·官师志·大理府·名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