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雲縣,蜀漢、西晉時期的縣,一說在通海縣河西鎮,一說在彌勒市,一說在宜良縣。《中國歷史地圖集》將修雲縣定於今彌勒市。
歷史
《晉書·地理志》有修雲縣,列在俞元之後[2];《華陽國志》建寧郡亦有脩雲縣。《宋書》無修雲縣,但律高縣條有載「晉武帝咸寧元年,分建寧郡脩雲、俞元二縣間流民復立律高縣」[4]。修雲縣應為俞元縣分置,晉武帝時已有修雲,則修雲當是蜀漢時置[5],東晉併入律高[7]。
地望
謝鍾英[8]、楊守敬、任乃強等定於江川縣,但江川應為俞元縣地。方國瑜定於河西縣(今通海縣河西鎮);孟剛、鄒逸麟定於彌勒市;劉琳定於宜良縣。
腳註
- ^ 晉書,卷十四·地理上,第441頁:"建寧郡,蜀置,統縣十七,戶二萬九千。味、昆澤、存䣖、新定、談槀、母單、同瀨、漏江、牧麻、谷昌、連然、秦臧、雙柏、俞元、修雲、泠丘、滇池。"
- ^ 宋書,卷三十八·州郡四,第1188頁:"律高令,漢舊縣,屬益州郡,後省。晉武帝咸寧元年,分建寧郡脩雲、俞元二縣間流民復立律高縣。脩雲、俞元二縣,二漢無。"
- ^ 《補三國疆域志補註·九》,引自三國志補編,第523頁:"脩雲,《沈志》晉武帝咸寧元年,分建寧郡脩雲、俞元二縣,復立律高縣。則脩雲縣當屬蜀漢時立也。"
- ^ 東晉疆域志,卷三·實州郡縣第三·寧州,第242頁:"修雲、俞元二縣,閒流民復立律高縣,而二縣則《沈志》已無,疑東晉亦同,且核其地理亦不在建寧以西,疑益州郡七縣中必無修雲、俞元也。余又無縣足以當之,姑從《沈志》共闕疑焉。"
- ^ 謝鍾英《補三國疆域志補註·九》,引自三國志補編,第523頁:"鍾英按:《方輿紀要》「澂江府江川縣漢時名碌雲異城」,考益州無碌雲縣,疑即脩雲之誤。"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