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慶來

出自云南百科
熊慶來
熊慶來.jpg
出生(1893-10-20)1893年10月20日
雲南省廣西直隸州彌勒縣息宰村
逝世1969年2月3日(1969歲-02-03)(75歲)
北京市
教育程度雲南高等學堂
巴黎大學
蒙彼利埃大學
馬賽大學
法國國家科學院
知名於熊氏無窮數
配偶姜菊緣
兒女熊秉明
父母熊國棟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數學
機構國立東南大學
清華學校
雲南大學
中國科學院
論文《關於無窮級整函數與亞純函數》
博士生楊樂
張廣厚
其他著名學生趙忠堯
錢三強
趙九章
施影響於嚴濟慈
陳省身
華羅庚

熊慶來(1893年10月20日-1969年2月3日),字迪之雲南彌勒人,數學家,中國近代數學的先驅,並被譽為「中國數學界的伯樂」。

生平

1907年考入雲南方言學堂(同年學校改名雲南高等學堂)。1913年赴歐洲留學,曾就讀於巴黎大學、蒙彼利埃大學、馬賽大學等校,取得高等普通數學、高等數學分析、力學、天文學、普通物理學證書,並獲蒙彼利埃大學理科碩士學位。

1921年初,離歐返回昆明,任雲南甲種工業學校雲南路政學校教員。

1921年秋,國立東南大學(後更名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成立算學系,熊受郭秉文之邀聘擔任教授兼系主任。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高等數學系,以往中國大學數學系的水平相當於當時歐美國家中學數學的程度,在此五年間自編講義,計有《平面三角》、《球面三角》、《方程式論》、《微積分》、《解析函數》、《微分幾何》、《力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高等算學分析》等十餘種大學教材,這是第一次用中文寫成的近代數學教科書。期間和何魯、胡剛復資助學生嚴濟慈到巴黎攻讀博士,由於嚴濟慈在數學、物理等方面的傑出表現,法國從此開始承認中國大學的文憑。

1926年,轉到清華學校(1928年改名清華大學)任教,擔任算學系教授兼主任。1929年主持成立清華大學算學研究部,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近代數學研究機構。次年招收第一屆碩士研究生,陳省身便在這一年入讀。1931年推薦中學數學教員華羅庚擔任助理員,對華羅庚一生影響甚遠。

1932年,代表中國赴瑞士蘇黎世參加國際數學家大會,這是中國數學家第一次出席國際數學家大會。會後在巴黎從事研究工作,1934年以《關於無窮級整函數與亞純函數》論文獲法國國家科學博士學位。該函數論方面的研究定義了一個「無窮級函數」,國際上稱為「熊氏無窮數」。

1934年,從巴黎返回國內後繼續在清華大學擔任數學教授兼系主任。

1937年,應雲南省主席龍雲之邀,擔任雲南大學校長至1949年。其間該校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慘澹經營獲得重大發展,成為中國著名大學之一。1945年國民黨六大召開前夕,列入朱家驊與陳立夫聯名向蔣介石推薦的98名「最優秀教授黨員」之一。[1]1947年他在原籍雲南省彌勒縣當選為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

1949年6月,前往法國。同年9月,熊慶來隨梅貽琦團長赴巴黎出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四次大會,會議結束後暫留巴黎作研究工作。1951年其患中風,右手癱瘓,遂練習用左手寫字,並繼續在法國從事數學研究工作至1957年。

1957年回國,在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進行研究,楊樂、張廣厚即是這一時期的學生。

在「文革」期間被迫害,被扣上「反動學術權威」帽子,被打成「熊(熊慶來)華(華羅庚)黑線」。1969年2月3日深夜,在北京逝世,享年76歲。[2]

1978年,被列入第一批平反昭雪的名單,獲得平反,靈灰被放入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3]

紀念

熊慶來故居

雲南大學至公堂東側保存有熊慶來故居。始建於1937年,占地面積308平方米,兩層小樓,一樓接待來訪賓客,二樓為臥室和辦公室。目前開放公眾參觀。

家鄉彌勒縣朋普鎮息宰村有熊慶來故居

參考來源

  1. ^ 45年国民党“最优秀教授党员”:华罗庚陈寅恪冯友兰. [2018-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5). 
  2. ^ 熊庆来简介. 新華網. [2016-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8). 
  3. ^ 我的父亲熊庆来. 清華大學新聞網. [2020-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7). 

外部鏈接

Wikipedia-logo-v2-zh-hans.svg
本條目的最初版本來自中文維基百科(鏈接),主編是FlsxxDonniedongNuwikingMachuchaZhenqinliAllenkong11Xixshnsh,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協議(CC BY-SA 3.0)發布,現版本可能與維基百科條目有一些差異。如果您重寫或大幅修訂這篇條目,請將這個模板移除,換上{{原創條目}}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