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老鄉
班老鄉 | |
---|---|
鄉 | |
![]() | |
漢語拼音 | Bānlǎo Xiāng |
佤語 | Bang Lao |
舊稱 | 班老區、班洪公社、五·一六公社 |
地名出處 | 因駐地在上班老寨而得名 |
![]() 班老鄉(紅)在滄源縣的位置 | |
坐標: 23°15′05″N 98°55′58″E | |
上級行政區 | 滄源佤族自治縣 |
行政區劃代碼 | 53 09 27 207 |
建置時間 | 1961年 |
政府駐地 | 上班老村 |
村級區劃單位數 | 6 |
• 社區數 | 0 |
• 行政村數 | 6 |
毗鄰 | 北:芒卡鎮 東:班洪鄉 南:緬甸佤邦勐冒縣 西:緬甸佤邦勐冒縣 |
總面積 | 172.332[1]平方千米 |
總人口(2010年) | 8,887[2]人 |
人口密度 | 51.56人/平方千米 |
郵政編碼 | 677404 |
電話區號 | +86 (0)883 |
班老鄉(佤語:nbang lao[3]:962),是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下轄的一個鄉。班老一詞由傣語音譯,「班」為場,「老」為講,意為「議事的場地」。鄉政府駐上班老村,陸距滄源縣城93.1千米。1941年6月18日中英秘密簽訂協議劃定一九四一年線,班洪村以西地區(包含班老全境)被劃歸緬甸[4]。1960年1月25日,中緬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緬甸聯邦政府關於兩國邊界問題的協定》,中方放棄猛卯三角地主權,換回一九四一年線以西的班洪、班老部落地區。如今,班老也是滄源口岸的一個出入境通道。[5][6]
歷史沿革
班老是佤族歷史上的一個部落,1941年劃歸英屬緬甸。1961年1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邊界條約》生效後,班老正式成為中國領土,於同年6月12日成立班老區,1969年在人民公社化運動中成立五·一六公社,1971年更名班老公社。1984年改置為班老區,1988年成立班老鄉。[1][7]
地理
班老鄉位於滄源縣西部,西和南與緬甸接壤,北和東分別是芒卡鎮、班洪鄉,國境線長41.65千米,系滄源縣內各鄉鎮中最長。班老鄉總面積172.3平方千米,2010年普查總人口8,887人,是滄源人口最少的鄉鎮,居民以佤族為主,其次是漢族和傣族,佤族人口超過總人口的97%。鄉內山脈主要有老廠山、公莫香山等,地勢北高南低,最高點為公莫香山(1,747米),最低點為垌那海(520米)。主要河流有南滾河、南衣河、南卡河等,屬怒江水系。氣候上屬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低海拔地區氣候炎熱,立體氣候顯著,年均氣溫21.7℃,年均降水1965.8毫米。班老鄉的部分地區屬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數百種珍稀瀕危動植物,生態系統多樣性,2011年全鄉森林覆蓋率達79.73%。[5][8]
行政區劃
班老鄉下轄以下地區:
上班老村、下班老村、新寨村、營盤村、班搞村和帕浪村。[9]
經濟
班老鄉的經濟以農業為主,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707元。2011年,班老鄉糧食種植面積2.13萬畝,年產2,938噸;橡膠面積5.02萬畝;木薯面積1.42萬畝,其他作物還有茶葉、核桃、油菜等。畜牧業方面,2011年末生豬和其他大牲畜共存欄12,282頭。2011年政府財政收入24萬元。[5]
基礎設施
班老鄉內有小學6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在校學生共1,748人。醫療方面有衛生院1所、村衛生室6個,共有病床16張,專業衛生人員21人。交通方面有鄉村公路2條共32.643千米,其中瀝青路面1條共25千米。[5]
參考資料
- ^ 移至: 1.0 1.1 李明富主編; 滄源佤族自治縣地方志編撰委員會. 沧源佤族自治县志. 昆明: 雲南民族出版社. 1998: 42. ISBN 7-5367-1498-X.
- ^ 馮乃林主編; 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 國家統計局人口與就業統計司. 2010中国人口普查分乡、镇、街道资料.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2: 785-815. ISBN 978-7-5037-6660-2.
- ^ 王敬騮主編. 佤汉大词典. 昆明: 雲南民族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367-6031-8.
- ^ 朱昭華. 从班洪事件到中缅"1941年线"的划定.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06, 16 (2). doi:10.3969/j.issn.1002-6800.2006.02.015.
- ^ 移至: 5.0 5.1 5.2 5.3 段麗元主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 云南卷. 北京: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16: 1504-1505. ISBN 978-7-5087-5306-5.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緬甸聯邦政府關於兩國邊界問題的協定
- ^ 班老乡. www.xzqh.org. 行政區劃網. 2010-06-03 [2018-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08).
- ^ 滄源佤族自治縣概況編寫組; 滄源佤族自治縣修訂委員會. 沧源佤族自治县概况.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7: 33. ISBN 978-7-105-08553-8.
- ^ 2022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2.
|
本條目的最初版本來自中文維基百科(鏈接),主編是瑞麗江的河水,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協議(CC BY-SA 3.0)發布,現版本可能與維基百科條目有一些差異。如果您重寫或大幅修訂這篇條目,請將這個模板移除,換上{{原創條目}}模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