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白文:Me hot | |
---|---|
自治縣 | |
![]() 巍山拱辰樓 | |
![]()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在雲南省的位置 | |
坐標: 25°15′26″N 100°9′57″E | |
隸屬行政區 |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
區劃代碼 | 53 29 27 |
建置時間 | 1956年11月9日 |
政府駐地 | 南詔鎮 |
鄉級行政區數 | 10 |
• 鎮數 | 4 |
• 鄉數 | 6 |
縣委書記 | 丁洪濤[1] |
縣長 | 字文源[2] |
總面積 | 2,181平方千米 |
海拔 | 1725米 |
氣候類型 | 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 |
年平均氣溫 | 15.6 ℃ |
年降水量 | 802.7毫米 |
年日照時數 | 2290小時 |
人口(2020) | |
• 總人口 | 267,474 |
• 戶籍人口 | 32.37萬人 |
• 人口密度 | 122.6人/平方公里 |
民族比例 | 漢族53.64% 彝族35.23% 回族7.51% |
GDP(2021) | 101.78億元人民幣 |
• 人均 | 38,220元人民幣 |
郵政編碼 | 672400 |
電話區號 | +86 (0)872 |
車牌首號 | 雲L |
毗鄰 | 東:彌渡縣 南:南澗縣、臨滄市鳳慶縣 西:漾濞縣、保山市昌寧縣 北:大理市 |
網站 |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人民政府 |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白文:Me hot[3])是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下轄的自治縣,位於雲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以其境內的巍寶山而得名。
巍山縣是南詔國的發祥地,1994年被評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歷史
古代屬滇國地。西漢遙置邪龍縣。唐代時,南詔國在此創始,並為其早期都城。大理國時設蒙舍鎮開南縣。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升開南縣置蒙化府,屬大理路。十四年升為蒙化路,二十年降為蒙化州。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復升為府。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降為蒙化廳。1912年改蒙化縣,1954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批准更名為巍山縣。1956年11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四十次會議決定,撤銷巍山縣,原縣境中、南部成立巍山彝族自治縣,北部建立永建回族自治縣。1958年10月,根據中共地委指示,合併巍山、永建縣,成立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11月兩縣合併辦公。1960年9月13日經國務院正式批准。[4]
地理
區位
巍山地處雲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東與彌渡縣毗鄰,西與漾濞彝族自治縣、昌寧縣、鳳慶縣隔漾濞江相望,南與南澗彝族自治縣接壤,北與大理市相連。縣政府駐地南詔鎮,距省會昆明市450多公里,北距州府所在地下關鎮54公里。[5]
地形
巍山境內山脈屬於橫斷山脈雲嶺南部的延伸部分,東部是哀牢山北段,中部屬於無量山北段地區,兩山之間為巍山壩區,壩區面積167.6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715米。[6]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河谷、盆地、山地相間分布。最高點是位於巍山、彌渡和南澗三縣交界處的小高山,海拔3037米;最低點是位於青華鄉漾江村公所的漾濞江邊,海拔1050米。
水系
巍山境內河流分屬元江-紅河和瀾滄江-湄公河兩大跨國水系,以中部的無量山為分水嶺,西部屬於屬瀾滄江水系漾濞江流域,東部屬於紅河上游元江流域(元江在巍山境內稱「西河」),紅河的發源地就位於縣境西北部永建鎮境內。[7]
氣候
巍山氣候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全縣除少部分高山冷涼地區及河谷低熱地區外,大部份都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越冬條件較好。全年平均氣溫15.6℃,歷年極端最低氣溫不低於-5℃,極端最高氣溫34.8℃(1958年)。全年日照總時數平均2320小時,太陽輻射總量5892兆焦耳,年平均降雨量800毫米,風向多為西南風,最大風速每秒20米。[5]
合併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氣象數據(1981−2010)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溫(°C) | 23.6 | 25.6 | 29.6 | 31.5 | 34.3 | 32.5 | 31.9 | 31.2 | 31.0 | 28.8 | 25.4 | 22.6 | 34.3 |
平均高溫(°C) | 17.4 | 18.9 | 22.2 | 25.0 | 26.6 | 26.5 | 25.8 | 26.2 | 25.2 | 23.4 | 20.2 | 17.7 | 22.9 |
日均氣溫(°C) | 8.5 | 10.3 | 13.5 | 16.9 | 20.1 | 21.7 | 21.2 | 20.8 | 19.4 | 17.0 | 12.4 | 8.9 | 15.9 |
平均低溫(°C) | 1.5 | 3.1 | 6.1 | 10.1 | 14.7 | 18.2 | 18.3 | 17.5 | 16.0 | 13.1 | 7.2 | 2.8 | 10.7 |
歷史最低溫(°C) | −4.0 | −2.4 | −0.9 | 2.5 | 7.7 | 12.3 | 12.9 | 11.6 | 6.8 | 5.0 | 0.6 | −4.5 | −4.5 |
平均降水量(mm) | 17.8 | 21.7 | 24.9 | 27.6 | 64.5 | 119.2 | 157.3 | 145.9 | 109.6 | 86.2 | 31.1 | 9.8 | 815.6 |
平均相對濕度(%) | 67 | 62 | 59 | 59 | 63 | 73 | 80 | 83 | 82 | 79 | 76 | 73 | 71 |
數據來源:中國氣象局氣象數據中心[8] |
行政區劃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下轄4個鎮、6個鄉[9]:
南詔鎮、廟街鎮、大倉鎮、永建鎮、巍寶山鄉、馬鞍山鄉、紫金鄉、五印鄉、牛街鄉和青華鄉。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行政區劃圖 | ||||||||||
---|---|---|---|---|---|---|---|---|---|---|
區劃代碼[注 1] | 區劃名稱 | 面積 (平方公里) |
人口 (2020年普查) |
下轄地區數量 | 政府駐地 | 郵政編碼 | ||||
社區 | 村委會 | 自然村 | 村(居)民小組 | |||||||
532927100 | 南詔鎮 | 149.96 | 49,234 | 4 | 9 | 152 | 日昇街社區文新街2號 | 672400 | ||
532927101 | 廟街鎮 | 226 | 51,629 | 12 | 119 | 217 | 盟石村 | 672403 | ||
532927102 | 大倉鎮 | 174.1 | 42,756 | 10 | 118 | 197 | 大倉村上廠街4號 | 672401 | ||
532927103 | 永建鎮 | 204.6 | 46,038 | 10 | 137 | 185 | 永瑞村 | 672401 | ||
532927200 | 巍寶山鄉 | 156.6 | 10,446 | 6 | 40 | 72 | 建設村三角坪村 | 672400 | ||
532927201 | 馬鞍山鄉 | 247.27 | 13,414 | 6 | 60 | 79 | 三勝村富旮堵15號 | 672402 | ||
532927202 | 紫金鄉 | 171.61 | 11,757 | 4 | 76 | 紫金村金沙坪 | 672402 | |||
532927203 | 五印鄉 | 440.4 | 20,311 | 8 | 175 | 鼠街青樹營 | 672404 | |||
532927204 | 牛街鄉 | 167.1 | 9,547 | 4 | 96 | 牛街鄉街場2號 | 672404 | |||
532927206 | 青華鄉 | 249.47 | 12,342 | 10 | 135 | 123 | 西窯村 | 672405 | ||
[10] | [11] | [12] | [11] | [13] |
人口民族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巍山縣總人口(常住人口)共有86,501戶、267,474人,城鎮人口118,687人(占44.37%),鄉村人口148,787人(占55.63%)[12]。2021年末統計,巍山縣戶籍人口共有323,600人[14]。
2020年人口普查中,巍山縣共有男性135,343人、女性132,131人,性別比為102.43。60歲以上人口共45,670人,占總人口的17.07%;65歲及以上的老齡人口共33,349人,占總人口的12.47%。巍山縣大學專科學歷及以上人口有16,629人,15歲以上的文盲有9,179人,文盲率為3.43%。[12]
民族
巍山縣境內有彝族、回族、漢族、白族、苗族、傈僳族6個世居民族,共23種民族成份[15]。
民族 | 漢族 | 彝族 | 回族 | 白族 | 苗族 | 傈僳族 | 其他民族(17種) |
---|---|---|---|---|---|---|---|
人口 | 173,274 | 114,172 | 24,336 | 8,198 | 1,849 | 732 | 1,039 |
占總人口比例 | 53.55% | 35.28% | 7.52% | 2.53% | 0.57% | 0.23% | 0.32% |
占少數民族人口比例 | --- | 75.95% | 16.19% | 5.45% | 1.23% | 0.49% | 0.69% |
經濟
2021年統計,巍山縣國內生產總值為101.78億元,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34.31億元、24.12億元、43.36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為33.71 : 23.70 : 42.60。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569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50元。全縣固定資產投資646,326萬元。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4,477萬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69,623萬元。[14]
2012年6月,巍山縣被列入滇西邊境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國家級貧困縣名單[16],當地政府確立了工業強縣的戰略,全力打造工業轉移承接基地、銻產品精深加工基地、風力發電基地、玻璃啤酒瓶加工基地、農特產品精深加工和流通基地、基礎建材供應基地、中藥製藥和中藥材交易基地、工業倉儲物流基地、氟化工生產基地和黃金生產基地十大基地建設。[17]2018年9月29日,成為全省首批脫貧摘帽縣[18][19]。
巍山土地肥沃,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0.7%,具有發展農、林、牧等產業的優勢,盛產水稻、小麥、包穀、蠶豆等,經濟作物主要有烤菸、油菜、藥材、茶葉等,是滇西現代農業示範縣,雲南油菜基地縣,雲南省牛羊基地縣。[5]
社會
教育
截止2021年,巍山縣共有普通高中3所(其中民辦1所),在校生5,650人;職業高級中學1所,在校生853人;初級中學13所,在校學生9,935人;小學77所,在校生19,525人;幼兒園81所,在園幼兒8,839人;教師進修學校1所[20]。
文化
截止2020年,巍山縣有公共圖書館和文化館各一個,圖書館藏書71,216冊,有文化館館辦文藝團隊5個、業餘文藝表演隊314支。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為99.74%。[11]
衛生
截止2020年,巍山縣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36個,其中縣級醫療機構2個,民營醫院3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89個,個體診所37個,公共衛生專業機構5個;全縣衛生機構床位數1,332張;衛生技術人員1,976人[20]。
交通運輸
巍山交通以公路為主,截止2020年末,全縣公路通車裡程3753.69公里,村委會全部通車[11]。骨幹公路是貫穿東部壩區的224省道(下關至南澗)。
巍山的水路運輸基本上屬民間渡口,縣人民政府批准同意設置渡口8個,分別是牛街鄉犀牛渡、小密喜渡,青華鄉拉四渡,五印鄉富去媽渡、扎媽古郎渡、地固渡、禮可渡,馬鞍山田口渡。這些渡口全部位於西部漾濞江流域內。隨著小灣水庫建成截流,為巍山縣的水上運輸提供了很大的發展空間。[21]
風景名勝
- 巍山古城:即巍山縣城南詔鎮,為明代初年所建,城市為棋盤式格局,方整如印,城內絕大部分民居都保持了明清時代的歷史風貌。古城四面原有四座門樓,名曰「忠武」、「南薰」、「威遠」、「拱辰」。現僅存北門拱辰門,總高度23米,南北屋檐分別懸掛「魁雄六詔」、「萬里瞻天」兩塊巨大匾額,成為城市的標誌性建築。此外,城內還有星拱樓、文華書院、等覺寺等諸多文物古蹟。「南詔古街」在2011年6月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南詔鎮古建築群(包括拱辰樓、玉皇閣及文華書院、蕭公祠)和等覺寺已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2015年1月3日,拱辰樓因火災被毀。[23]
- 巍寶山:位於縣城東南,是中國西南的道教名山,有建於明清時期的22座道觀,巍寶山古建築群為雲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的長春洞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巍寶山1992年設立國家森林公園。
- 鳥道雄關:位於縣城東北部的分水嶺,每年仲秋時節有眾多候鳥飛此地。[24]
- 巄𭖂圖山城址: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民俗、特產
巍山境內彝族及回族人口眾多,每年都要舉行火把節和古爾邦節,為當地重要民俗。此外,巍寶山的南詔土主廟是彝族重要的祭祖聖地,從2007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南詔土主廟維修擴建竣工典禮暨中華彝族祭祖大典以來,巍山縣人民政府將每年農曆二月初一至農曆二月十五定為彝族祭祖節,每年都會舉辦頗具規模的「中華彝族祭祖節」。[25]
扎染是一種流傳於巍山民間的傳統工藝,巍山扎染於1985年首次在北京國際貿易博覽會上展出後,多次獲國家級、省級表彰。2003年,巍山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扎染藝術之鄉」。[26]
巍山的小吃在大理州乃至整個雲南都比較出名,其中以𤆵肉餌絲最為有名。
注釋
- ^ 民政部系統與國家統計局系統的區劃代碼不同,本表所列為民政部公布的行政區劃代碼,各條目中使用的是國家統計局的統計用區劃代碼。
參考文獻
- ^ 杨经德到巍山调研督导并开展慰问工作.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人民政府. 2022-07-07 [2022-08-18].
- ^ 班子领导-字文源.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人民政府. [2022-08-18].
- ^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主編;趙衍蓀,徐琳編著. 白汉词典. 成都: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6: 240. ISBN 7-5409-1743-1.
- ^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志 (M) 1. 昆明: 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3. ISBN 978-7-222-01432-9.
- ^ 移至: 5.0 5.1 5.2 巍山县县情概况. 大理州門戶網站. 2011-09-29 [2013-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9) (中文(中國大陸)).
- ^ 雲南省地圖院. 《云南省地图册》 (M) 4. 北京: 中國地圖出版社. 2006年6月: 第7頁. ISBN 978-7-5031-4173-7.
- ^ 《中國河湖大典》編纂委員會. 《中国河湖大典·珠江卷》 (M) 1. 北京: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2013年1月: 405頁. ISBN 978-7-5170-0561-2.
- ^ 中国地面气候标准值月值数据集(1981-2010年). 中國氣象局氣象數據中心. 2012-08-16.
- ^ 2022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2.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行政区划简册 2019. 北京: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19: 377. ISBN 978-7-5087-6161-9.
- ^ 移至: 11.0 11.1 11.2 11.3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巍山年鉴·2021. 昆明: 雲南民族出版社. 2021: 32–73. ISBN 978-7-5367-8743-8.
- ^ 移至: 12.0 12.1 12.2 巍山縣統計局. 巍山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人民政府. 2021-07-20 [2022-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3).
- ^ 段麗元 主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云南省卷. 北京: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16: 2528–2539. ISBN 978-7-5087-5306-5.
- ^ 移至: 14.0 14.1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統計局.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人民政府. 2022-05-11 [2022-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3).
- ^ 移至: 15.0 15.1 民族宗教.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人民政府. 2022-05-26 [2022-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4).
- ^ 國務院扶貧辦. 扶贫办关于公布全国连片特困地区分县名单的说明. 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 2012-06-14 [2022-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8).
- ^ 巍山县域经济打造十大基地. 雲南網. 2012-08-08 [2013-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7) (中文(中國大陸)).
- ^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批准寻甸县等15个县退出贫困县的通知(云政发〔2018〕53号). 雲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2018-09-30 [2022-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8).
- ^ 胡曉蓉. 云南首次实现贫困县数量减少. 雲南日報. 2018-10-01 [2019-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0).
- ^ 移至: 20.0 20.1 教育卫生.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人民政府. 2022-05-26 [2022-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4).
- ^ 巍山县交通局. 雲南省交通廳. 2007-05-17 [2013-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7) (中文(中國大陸)).
- ^ 云南巍山新增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06).
- ^ 大理巍山明代古城楼被火烧毁 现明火已全扑灭. 中國新聞網. 2015-01-03 [2015-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9) (中文(中國大陸)).
- ^ 巍山鸟道雄关. 大理日報新聞網. 2010-03-31 [2013-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31) (中文(中國大陸)).
- ^ 追忆南诏土主庙. 大理日報新聞網. 2012-09-26 [2013-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3) (中文(中國大陸)).
- ^ 巍山县名特优产品系列之一:彝族扎染. 大理州農業信息網. 2011-03-25 [2013-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2) (中文(中國大陸)).
外部連結
|
|
|
本條目的最初版本來自中文維基百科(連結),主編是Hunry、Cncs wikipedia、Zhangmoon618,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協議(CC BY-SA 3.0)發布,現版本可能與維基百科條目有一些差異。如果您重寫或大幅修訂這篇條目,請將這個模板移除,換上{{原創條目}}模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