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縣,西漢至南朝梁時期的縣,在今昆明市晉寧區晉城街道,轄境包括晉城、呈貢。
歷史
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開益州郡,設滇池縣,為郡治[2],漢時產鐵,縣北有黑水祠[3]。王莽新朝時期益州郡曾改名就新郡[2]。東漢建武十八年(42年),滇池縣曾與夷渠帥棟蠶及鄰近諸縣一同反叛,益州太守繁勝敗退朱提,次年武威將軍劉尚率軍平叛,到二十一年(45年)正月於不韋斬殺棟蠶,叛亂徹底結束[4]。三國蜀漢改益州郡為建寧郡,郡治移至味縣[5]。西晉泰始七年(271年),武帝劃建寧、興古、雲南、永昌四郡設立寧州[6],滇池縣為寧州治所,屬建寧郡[5]。太康五年(284年),武帝廢寧州入益州;太安二年(303年),惠帝復置寧州,分建寧以西七縣另立為益州郡,滇池縣為益州郡治[8],永嘉二年(308年)改益州郡為晉寧郡[9]。東晉咸和八年(333年)被成漢吞併,永和三年(347年)桓溫征滅成漢後復設晉寧郡,郡治改設於建伶縣。南朝宋、齊屬寧州晉寧郡[11][12],齊時南中各地已被大姓爨氏控制,蕭梁僅能遙領寧州,到陳朝即不再統治寧州。
異說
清阮元道光《雲南通志稿》根據《漢書》的記載「大澤在西,滇池澤在西北」,認為大澤與滇池澤並非同一個湖泊,滇池澤是今滇池,而大澤是陽宗海,漢代滇池縣應在後世宜良縣,並認為滇池縣範圍較廣,包括晉寧、歸化、宜良南部等地,西晉時滇池縣遷往晉寧[14]。陳澧《漢書地理志水道圖說》同樣受《漢書》並列大澤、滇池澤記載的影響,認為大澤指撫仙湖,漢代滇池縣為後世河陽縣[15]。吳承志《漢書地理志水道圖說補註》指出《漢書》的「滇池澤」就是前文的「大澤」,並提出猜想認為「滇池澤」原是注釋,有「應劭曰」三字,但《漢書》在流傳過程中,蔡謨本漏標「應劭曰」,後人又將原為注釋的文字改與「大澤在西」並列,造成混亂[16]。
清丁謙認為滇池縣位置在後世的昆明縣[17]。
清阮福誤認為滇池縣原作「顛縣」,滇池原本也寫作「顛池」,認為該「顛」為「頂」之意[18]。這一說法並無根據,只是依字形望文生義。
碑刻
1922年晉寧縣知事袁丕鏞在舊縣署立「漢益州郡滇池縣故址碑」一塊,由袁嘉穀撰題,陳榮昌書丹,碑高169厘米、寬75厘米。「文化大革命」時被拆毀搬走,1982年文物普查時尋訪找出,1985年重立於老縣府街原地。
腳註
- ^ 移至: 2.0 2.1 漢書,卷二十八上·地理志八上,第1601頁:"益州郡,武帝元封二年開。莽曰就新,屬益州。……縣二十四:滇池,大澤在西,滇池澤在西北。有黑水祠。"
- ^ 後漢書,志二十三·郡國五,第3513頁:"滇池出鐵,有池澤,北有黑水祠。"
- ^ 後漢書,卷八十六·南蠻西南夷列傳,第2846-2847頁:"建武十八年,夷渠帥棟蠶與姑復、楪楡、梇棟、連然、滇池、建伶、昆明諸種反叛,殺長吏。益州太守繁勝與戰而敗,退保朱提。十九年,遣武威將軍劉尚等發廣漢、犍為、蜀郡人及朱提夷,合萬三千人擊之。尚軍遂度瀘水,入益州界。群夷聞大兵至,皆棄壘奔走,尚獲其贏弱、谷、畜。二十年,進兵與棟蠶等連戰數月,皆破之。明年正月,追至不韋,斬棟蠶帥,凡首虜七千餘人,得生口五千七百人,馬三千匹,牛羊三萬餘頭,諸夷悉平。"
- ^ 移至: 5.0 5.1 晉書,卷十四·地理上,第441頁:"建寧郡,蜀置,統縣十七,戶二萬九千。味、昆澤、存䣖、新定、談槀、母單、同瀨、漏江、牧麻、谷昌、連然、秦臧、雙柏、俞元、修雲、泠丘、滇池。"
- ^ 晉書,卷十四·地理上,第440頁:"泰始七年,武帝以益州地廣,分益州之建寧、興古、雲南、交州之永昌,合四郡為寧州,統縣四十五,戶八萬三千。"
- ^ 華陽國志,卷四·南中志,第267頁:"滇池縣,郡治,故滇邑也。"
- ^ 晉書,卷十四·地理上,第441頁:"太康三年,武帝又廢寧州入益州,立南夷校尉以護之。太安二年,惠帝復置寧州,又分建寧以西七縣別立為益州郡。永嘉二年,改益州郡曰晉寧,分牂柯立平夷、夜郎二郡。"
- ^ 宋書,卷三十八·州郡四,第1182-1183頁:"寧州刺史,晉武帝泰始七年分益州南中之建寧、興古、雲南、永昌四郡立。……晉寧太守,晉惠帝太安二年,分建寧西七縣為益州郡,晉懷帝更名。……滇池令,漢舊縣,屬益州郡,晉太康地誌屬建寧。"
- ^ 南齊書,卷十五·州郡下,第304頁:"寧州,鎮建寧郡,本益州南中,諸葛亮所謂不毛之地也。……晉寧郡:建伶、連然、滇池、俞元、谷昌、秦臧、雙柏。"
- ^ 道光雲南通志稿,卷三十二,建置志一之二·沿革二,第10頁:"宜良縣 謹案:漢滇池縣歷代地誌皆以為今晉寧州,而宜良縣地誌皆僅以為漢益州郡地,不能名為何縣。竊意漢滇池縣當在今宜良,何也?漢書地理志滇池縣注云:「大澤在西,滇池澤在西北」。夫大澤、滇池澤是一乎?是二乎?如已為一也,志何以復出言之,且在西、在西北,方位又不同耶。大約大澤即今陽宗海子,滇池澤乃今昆明海子。陽宗海子在西,非今宜良而何第。滇池為益州郡治地,當較他縣稍廣,今之晉寧州及併入呈貢之廢歸化縣皆當屬滇池,惟宜良北境當屬昆澤縣耳。迨後蜀漢屬建寧郡,晉屬益州郡,又屬晉寧郡,縣當西南徙今晉寧州地,而宜良之屬滇池縣猶夫漢也。宋、齊並無改革,梁、陳沒於爨蠻,隋設昆州旋廢,唐改置晉寧縣,屬昆州,即舊滇池縣地,宜良亦在其境……"
- ^ 漢書地理志水道圖說補正,卷下,第41頁:"滇池(縣)大澤在西,今雲南河陽縣仙湖也,其水流入南盤江。"
- ^ 漢書地理志水道圖說補正,卷下,第17頁:"大澤之說,此文為音義聲釋之語甚明,蓋蔡謨本失標應劭曰三字,後人又誤移其次,與「大澤在西」之文相屬也。"
- ^ 丁謙《漢書西南夷兩粵朝鮮傳地理考證》,引自浙江圖書館叢書·第一集,第二冊,第3頁:"滇國以滇池名,今雲南昆明縣。"
- ^ 漢書補註,前漢二十八上,第782頁:"先謙案:阮福雲「《上林賦》文成顛歌,文穎注顛縣,其人能作西南夷歌,顛與滇同,然,則武帝前滇池縣本作顛縣,後人因池加水為滇耳。滇池讀作顛池,以顛為義。《說文》:顛,頂也,言益州各水四面下注於卑地,此縣之地與池獨居高頂……不當以顛倒為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