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條目介紹的是西漢至南朝梁時期的雙柏縣。關於今雙柏縣,請見「
雙柏縣」。
雙柏縣,西漢至南朝梁時期的縣,一說在今易門縣,一說在今雙柏縣東南,範圍包括雙柏、易門、新平等地。《中國歷史地圖集》將雙柏縣定於今雙柏縣東南部綠汁江北岸。
歷史
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開益州郡,設雙柏縣[3]。東漢時雙柏產銀,仍屬益州郡[4]。三國蜀漢改益州郡為建寧郡,雙柏改屬建寧[5]。西晉泰始七年(271年),武帝劃建寧、興古、雲南、永昌四郡設立寧州[6],雙柏縣屬寧州建寧郡。太安二年(303年),晉惠帝分建寧以西七縣另立為益州郡,雙柏縣改屬益州郡,永嘉二年(308年)改益州郡為晉寧郡[7]。南朝宋、齊屬晉寧郡[8][9],齊時南中各地已被大姓爨氏控制,蕭梁僅能遙領寧州,到陳朝即不再統治寧州。
東晉《華陽國志》載雙柏縣屬建寧郡,任乃強認為勞水(李仙江)流域秦漢時為夜郎國境,雙柏並非滇國地域,漢時以形便劃歸益州郡,晉分建寧郡與晉寧郡時,縣人因歷史關係要求歸屬建寧郡。
地望
《道光雲南通志稿》[11]、方國瑜定於易門縣;劉琳定於易門縣南三十里元朝舊縣;孟剛、鄒逸麟定於雙柏縣東南;錢坫[15]、汪士鐸[16]、謝鍾英[17]定於昆陽西北(今昆明市晉寧區二街鎮一帶),《漢書》稱即水「南至雙柏入僕」,即水為綠汁江,方國瑜指出即水並未流經昆陽州,此說「其誤顯然」。
腳註
- ^ 漢書,卷二十八上·地理志八上,第1601頁:"益州郡,武帝元封二年開。莽曰就新,屬益州。……縣二十四:……雙柏。"
- ^ 後漢書,志二十三·郡國五,第3512-3513頁:"益州郡,武帝置。……雙柏,出銀。"
- ^ 晉書,卷十四·地理上,第441頁:"建寧郡,蜀置,統縣十七,戶二萬九千。味、昆澤、存䣖、新定、談槀、母單、同瀨、漏江、牧麻、谷昌、連然、秦臧、雙柏、俞元、修雲、泠丘、滇池。"
- ^ 晉書,卷十四·地理上,第440頁:"泰始七年,武帝以益州地廣,分益州之建寧、興古、雲南、交州之永昌,合四郡為寧州,統縣四十五,戶八萬三千。"
- ^ 晉書,卷十四·地理上,第441頁:"太康三年,武帝又廢寧州入益州,立南夷校尉以護之。太安二年,惠帝復置寧州,又分建寧以西七縣別立為益州郡。永嘉二年,改益州郡曰晉寧,分牂柯立平夷、夜郎二郡。"
- ^ 宋書,卷三十八·州郡四,第1183頁:"晉寧太守,晉惠帝太安二年,分建寧西七縣為益州郡,晉懷帝更名。……雙柏長,漢舊縣,屬益州郡,晉太康地誌屬建寧。"
- ^ 南齊書,卷十五·州郡下,第304頁:"寧州,鎮建寧郡,本益州南中,諸葛亮所謂不毛之地也。……晉寧郡:建伶、連然、滇池、俞元、谷昌、秦臧、雙柏。"
- ^ 道光雲南通志稿,卷三十二,建置志一之二·沿革二,第26頁:"益州郡雙柏 謹案:易門縣歷代志書謹雲漢益州郡,不詳何縣。案:《水經注》葉榆水自邪龍東南經秦臧縣,南與濮水同注滇池澤於連然、雙柏縣。則雙柏當東臨滇池。又漢《地理志》秦臧縣牛蘭山即水所出,南至雙柏入僕。則雙柏當西兼南安、嶍峨邊界,西及新平斗門鄉、丁癸江入禮社江處,而易門之為雙柏似為可據。"
- ^ 新斠注地理志,卷十一,第29頁:"雙柏,應今雲南府昆陽州地。"
- ^ 汪士鐸《漢志釋地略》,引自史記兩漢書三史 補編,第三冊,第62頁:"雙柏,昆陽西北。"
- ^ 謝鍾英《補三國疆域志補註·九》,引自三國志補編,第523頁:"雙柏,漢舊縣……汪士鐸曰葉榆今禮社江,僕水今易門江,雙柏城今雲南府昆陽州西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