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昌縣

出自云南百科

谷昌縣,西漢至南朝梁時期的縣,在今昆明市官渡區阿拉街道高橋村[1],轄境包括呈貢以北的昆明壩區,羊甫頭墓地被認為與谷昌縣有關[2]

歷史

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將軍郭昌平定西南夷,設益州郡[3]。又以將軍威名設郭昌縣,孝宣皇帝(前74年-前48年)時[4][5]改為谷昌縣[6]。兩漢時屬益州郡[7][8],三國蜀漢改益州郡為建寧郡,谷昌改屬建寧[9]。西晉泰始七年(271年),武帝劃建寧、興古雲南永昌四郡設立寧州[10],谷昌縣屬寧州建寧郡。太安二年(303年),晉惠帝分建寧以西七縣另立為益州郡,谷昌縣改屬益州郡,永嘉二年(308年)改益州郡為晉寧郡[11]。南朝宋、齊屬晉寧郡[12][13],齊時南中各地已被大姓爨氏控制,蕭梁僅能遙領寧州,到陳朝即不再統治寧州[14]

郭昌在元封六年(前105年)平定益州郡昆明夷反叛時被擊敗,遭朝廷奪印,朱惠榮認為漢王朝是否會用一個被奪印的將軍名字來做縣名存疑,「谷昌」一名應來自當地酋長「谷昌王」。[1][15]

地望

歷代史家將谷昌縣定於拓東城東十里谷昌村[15]雲南府城北十里[16]富民縣[17]、大定府(今貴州大方)[18]等地。方國瑜認為富民、大定二說失之甚遠,系任意為說[19]

腳註

  1. ^ 移至: 1.0 1.1 朱惠榮(2017年),第162-163頁
  2. ^ 昆明羊甫頭墓地(2005年),第4頁
  3. ^ 漢書,卷六·武帝紀,第194頁:"(元封二年六月)又遣將軍郭昌、中郎將衛廣發巴蜀兵平西南夷未服者,以為益州郡。"
  4. ^ 道光雲南通志稿,卷三十二,建置志一之二·沿革二,第8頁:"益州郡谷昌 謹案:谷昌舊址當以《蠻書》為古而可據,明統志舊志恐皆未確。《華陽國志》之說,《前漢書》縣已名谷昌,恐未可憑,或孝章系孝宣之誤。"
  5. ^ 漢書補註,前漢二十八上,第783頁:"案西京已名谷昌,章蓋宣之誤。"
  6. ^ 華陽國志,卷四·南中志,第272頁:"谷昌縣,漢武帝將軍郭昌討夷,平之;因名郭昌,以威夷。孝章時改為谷昌也。"
  7. ^ 漢書,卷二十八上·地理志八上,第1601頁:"益州郡,武帝元封二年開。……縣二十四:滇池,雙柏,同勞,銅瀨,連然,俞元,收靡,谷昌,秦臧,邪龍,味,昆澤,葉榆,律高,不韋,雲南,嶲唐,弄棟,比蘇,賁古,毋棳,勝休,健伶,來唯。"
  8. ^ 後漢書,志二十三·郡國五,第3512-3513頁:"益州郡,武帝置。……滇池,勝休,俞元,律高,賁古,毋棳,建伶,谷昌,牧靡,味,昆澤,同瀨,同勞,雙柏,連然,梇棟,秦臧。"
  9. ^ 晉書,卷十四·地理上,第441頁:"建寧郡,蜀置,統縣十七,戶二萬九千。味、昆澤、存䣖、新定、談槀、母單、同瀨、漏江、牧麻、谷昌、連然、秦臧、雙柏、俞元、修雲、泠丘、滇池。"
  10. ^ 晉書,卷十四·地理上,第440頁:"泰始七年,武帝以益州地廣,分益州之建寧、興古、雲南、交州之永昌,合四郡為寧州,統縣四十五,戶八萬三千。"
  11. ^ 晉書,卷十四·地理上,第441頁:"太康三年,武帝又廢寧州入益州,立南夷校尉以護之。太安二年,惠帝復置寧州,又分建寧以西七縣別立為益州郡。永嘉二年,改益州郡曰晉寧,分牂柯立平夷、夜郎二郡。"
  12. ^ 宋書,卷三十八·州郡四,第1183頁:"晉寧太守,晉惠帝太安二年,分建寧西七縣為益州郡,晉懷帝更名。……谷昌長,漢舊縣,屬益州郡,晉太康地誌屬建寧。"
  13. ^ 南齊書,卷十五·州郡下,第304頁:"寧州,鎮建寧郡,本益州南中,諸葛亮所謂不毛之地也。……晉寧郡:建伶、連然、滇池、俞元、谷昌、秦臧、雙柏。"
  14. ^ 尤中(1990年),第86-89頁
  15. ^ 移至: 15.0 15.1 蠻書,卷六·雲南城鎮,第135-136頁:"柘東城,廣德二年鳳伽異所置也。其地漢舊昆川,故謂昆池。東北有井邑城隍,城西有漢城,土俗相傳雲是莊蹻故城。城之東十餘里有谷昌村,漢谷昌王故地也。"
  16. ^ 《寰宇通志》,引自雲南史料叢刊,第七卷,第137頁:"苴蘭故城,與府城南北相距十餘里,楚莊蹻王滇時所築,一名谷昌城。"
  17. ^ 汪士鐸《漢志釋地略》,引自史記兩漢書三史 補編,第三冊,第62頁:"谷昌,富民北。"
  18. ^ 呂吳調陽《漢書地理志詳釋》,引自史記兩漢書三史 補編,第三冊,第36頁:"谷昌,今大定府。"
  19. ^ 方國瑜(1987年),第61頁

參考資料

  • 班固 撰; 顏師古 注. 汉书. 北京: 中華書局. 1962. CSBN 11018·341. 
  • 范曄 撰; 李賢 注. 后汉书. 北京: 中華書局. 1965. CSBN 11018·575. 
  • 王先謙. 汉书补注. 北京: 中華書局. 1983. CSBN 11018·1171. 
  • 房玄齡 撰. 晋书.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CSBN 11018·640. 
  • 常璩 撰; 任乃強 校注.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ISBN 7-5325-1778-0. 
  • 沈約 撰. 宋书.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CSBN 11018·639. 
  • 蕭子顯 撰. 南齐书. 北京: 中華書局. 1972. CSBN 11018·599. 
  • 樊綽 撰; 向達 校注. 蛮书校注. 北京: 中華書局. 1962. CSBN 11018·214. 
  • 阮元,伊里布 修; 王崧,李誠 纂. 道光云南通志稿. 1836. 
  • 二十五史補編編委會. 史记两汉书三史 补编.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5. ISBN 7-5013-2730-0. 
  • 方國瑜 主編; 徐文德,木芹,鄭志惠 纂錄校訂. 云南史料丛刊. 昆明: 雲南大學出版社. 1998. ISBN 7-81025-828-1. 
  • 方國瑜. 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 北京: 中華書局. 1987. ISBN 7-101-00125-4. 
  • 尤中. 云南地方沿革史. 昆明: 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0. ISBN 7-222-00606-0. 
  • 朱惠榮. 宝象河与谷昌城、官渡城. 昆明古城与滇池. 昆明: 雲南人民出版社. 2017: 153–171. ISBN 978-7-222-15657-9. 
  •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昆明市博物館; 官渡區博物館. 昆明羊甫头墓地.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5. ISBN 7-03-0153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