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条目介绍的是西汉至南朝梁时期的同劳县/同乐县。关于隋唐的同乐县,请见“
同乐县 (隋唐)”。
同乐县,两汉称同劳县,西汉至南朝梁时期的县,在今陆良县东南鲁昌村,范围包括陆良县南盘江东岸、曲靖市麒麟区南部。
历史
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开益州郡,设同劳县[1],东汉仍属益州郡[2]。三国蜀汉改益州郡为建宁郡[3],同劳县应改属建宁,唯《晋书》失载同劳县。《宋书》称“同乐县,晋武帝立[5]”“晋孝武太元十四年六月,建宁同乐县枯木断折[6]”,《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认为同乐县即同劳县[7],后来志书多从此说,同乐县为晋武帝时同劳县改置。西晋泰始七年(271年),武帝划建宁、兴古、云南、永昌四郡设立宁州[9],同乐县应属宁州建宁郡。南朝宋、齐属建宁郡[5],齐时建宁郡治自味县移至同乐[10],后南中各地被大姓爨氏控制,萧梁仅能遥领宁州,到陈朝即不再统治宁州。
钱坫《新斠注地理志》认为同劳县的“劳”指的是《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载劳浸部落[12]。万斗云认为同劳曾是夜郎疆域。
《华阳国志》并载建宁郡同乐县与晋宁郡同劳县[14],任乃强认为同劳县与同乐县并非一县,同乐为晋武帝时味县、同濑县分置[15]。但《华阳国志》所列诸县往往并非当时实有,且所载建宁郡、晋宁郡辖县错乱,因此不足以说明同劳、同乐绝非一地。
《华阳国志》称同乐县“大姓爨氏”,晋爨宝子、宋爨龙颜俱为同乐县人,留“二爨碑”于世。
地望
同劳县故地唐时为“夔鹿弄川”[17];《景泰云南图经志书》陆凉州“南有古城曰鲁昌,乃汉之同劳县”[7],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定同劳县于此,今陆良县东南仍有地名“鲁昌”,为中枢街道四河社区所辖自然村;方国瑜定于今陆良县南盘江东岸、曲靖市麒麟区南部;《道光云南通志稿》定于南宁县(今曲靖市麒麟区)南、陆凉州北[20];汪士铎定于马龙西南[21];《中国历史地图集》定两汉同劳县于今陆良县以西,两晋同乐县于陆良县东北;任乃强将同劳县定于普渡河流域禄劝、武定、甸尾、龙街一带,同乐县定于今曲靖南城村[15]。
脚注
- ^ 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八上,第1601页:"益州郡,武帝元封二年开。莽曰就新,属益州。……县二十四:……同劳。"
- ^ 后汉书,志二十三·郡国五,第3512-3513页:"益州郡,武帝置。……同劳。"
- ^ 晋书,卷十四·地理上,第441页:"建宁郡,蜀置,统县十七,户二万九千。"
- ^ 5.0 5.1 宋书,卷三十八·州郡四,第1182页:"建宁太守,汉益州郡滇王国,刘氏更名。领县十三。……同乐令,晋武帝立。"
- ^ 宋书,卷三十二·五行三,第940页:"晋孝武太元十四年六月,建宁同乐县枯木断折,忽然自立相属。"
- ^ 7.0 7.1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二,曲靖军民府·陆凉州,第128页:"南有古城曰鲁昌,乃汉之同劳县,即同乐也。"
- ^ 晋书,卷十四·地理上,第440页:"泰始七年,武帝以益州地广,分益州之建宁、兴古、云南、交州之永昌,合四郡为宁州,统县四十五,户八万三千。"
- ^ 南齐书,卷十五·州郡下,第304页:"宁州,镇建宁郡,本益州南中,诸葛亮所谓不毛之地也。……建(平)[宁]郡:同乐、同濑、牧麻、新兴、新定、味、同并、万安、昆泽、漏江、谈槀、毋单、存䣖。"
- ^ 新斠注地理志,卷十一,第29页:"同劳,《西南夷传》“滇王其众数万人,其旁东北劳(深)[浸]、靡莫,皆同姓相仗”,即此地也,又为劳水所径之地。"
- ^ 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第267-268页:"晋宁郡,本滇国也。……同劳县,汉旧县。";第272页:"建宁郡治,故庲降都督屯也,南人谓之“屯下”。……同乐县,大姓爨氏。"
- ^ 15.0 15.1 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第271页注释15,第274-275页注释7
- ^ 蛮书,卷六·云南城镇,第141页:"又有夔鹿弄川,汉同劳县故地也,在龙河遇川南百余里。"
- ^ 道光云南通志稿,卷三十三,建置志一之三·沿革三,第29页:"谨案:味,今南宁县;同劳,今南宁县南、陆凉州北,旧越州等处。”"
- ^ 汪士铎《汉志释地略》,引自史记两汉书三史 补编,第三册,第62页:"同劳,马龙西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