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养镇 (梁河县):修订间差异

来自云南百科
(创建页面,内容为“{{中国乡级行政区 |行政区全称 = 勐养镇 |景观照片文件名 = 德宏底图位置图-勐养镇.svg |景观照片大小 = 200px…”)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第11行: 第11行:
<!--以下内容将显示在“概览”栏-->
<!--以下内容将显示在“概览”栏-->
|上级行政区      = [[梁河县]]
|上级行政区      = [[梁河县]]
|行政区类别      = [[ 行政建制镇]]
|行政区类别      = 行政建制镇
|行政区划代码     = 53 31 22 103
|行政区划代码     = 53 31 22 103
|行政区划       = 
|行政区划       = 
第34行: 第34行:
|53/31/22/103/000}}
|53/31/22/103/000}}


'''勐养镇'''([[德宏傣语]]: ᥛᥫᥒᥰ ᥕᥣᥒ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下辖的一个[[ 乡镇]] 级行政单位<ref>{{PRC admin/ref sgc|{{PRC admin/parent|53/31/22/103/000}}}}</ref> 。当地主要民族为[[傣族]]、[[ 汉族]] 、[[景颇族]]、[[阿昌族]]等<ref>{{Cite book|title=德宏年鉴 1995|last=匡大一主编;德宏年鉴编辑部编|first=|publisher=芒:德宏民族出版社|year=1995.08|isbn=7-80525-264-5|location=|pages=100}}</ref>。其位于梁河县城南部,乡政府驻地芒轩村,海拔885米,总面积2569平方公里<ref>{{Cite book|title=德宏年鉴 1996|last=张建章主编;德宏年鉴编辑部编|first=|publisher=芒:[[ 德宏民族出版社]]|year=1996.11|isbn=7-80525-309-9|location=|pages=98}}</ref>。
'''勐养镇'''({{lang-tdd| ᥛᥫᥒᥰ ᥕᥣᥒᥰ}} ),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当地主要民族为[[傣族]]、汉族、[[景颇族]]、[[阿昌族]]等<ref>{{Cite book|title=德宏年鉴 1995|last=匡大一主编;德宏年鉴编辑部编|first=|publisher=芒 :德宏民族出版社|year=1995|isbn=7-80525-264-5|location=|pages=100}}</ref>。其位于梁河县城南部,乡政府驻地芒轩村,海拔885米,总面积2569平方公里<ref>{{Cite book|title=德宏年鉴 1996|last=张建章主编;德宏年鉴编辑部编|first=|publisher=芒 :德宏民族出版社|year=1996|isbn=7-80525-309-9|location=|pages=98}}</ref>。


== 历史沿革 ==
== 历史沿革 ==
 当地故称'''勐养''',[[ 傣语]] [[ 养族]] 居住过的地方(“养人坝”)<ref name=ggqqsssbb />。唐朝时,称'''首外川'''。[[南诏 ]]时期,属[[永昌节度]][[软化府]]。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属平缅路总管府。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属[[南甸 路|南甸路军民总管 府]]罗必甸。明朝时,当地政府于此设关,置[[ 千户长]] 。民国年间,曾属南甸宣抚司和梁河设治局共管第四区,设'''小陇川乡'''<ref>{{Cite book|title=中国人民共和国地方志丛书 梁河县志 1978-2005|last=云南省梁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著|first=|publisher=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year=2011.11|isbn=978-7-222-08556-5|location=|pages=69-71}}</ref>。
 当地故称'''勐养''',傣语为 养族 居住过的地方(“养人坝”)<ref name=ggqqsssbb />。唐朝时,称'''首外川'''。[[南诏]]时期,属[[永昌节度]][[软化府]]。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属平缅路总管府。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属[[南甸府]]罗必甸。明朝时,当地政府于此设关,置千户长。民国年间,曾属南甸宣抚司和梁河设治局共管第四区,设'''小陇川乡'''<ref>{{Cite book|title=中国人民共和国地方志丛书 梁河县志 1978-2005|last=云南省梁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著|first=|publisher=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year=2011|isbn=978-7-222-08556-5|location=|pages=69-71}}</ref>。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改[[梁河县]]芒东区小陇川乡。1952年,改为梁河县第三区勐养乡。1956年11月,改称'''勐养傣族自治乡'''。1958年10月,属潞西县宏光公社小陇川大队。1959年12月,属腾冲县芒东区小陇川乡。1961年4月,恢复梁河县制,从芒东区分出设'''勐养区'''。1969年,改为'''反修公社'''<ref name=ggqqsssbb>{{Cite book|title=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 傣族卷 上|last=何少林主编|first=|publisher=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year=2014.12|isbn=978-7-5367-6409-5|location=|pages=773-774}}</ref>。1971年,改为'''勐养公社'''。1998年2月改区为乡<ref>{{Cite book|title=德宏年鉴 1992|last=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主办;德宏年鉴编辑部编辑|first=|publisher=芒:德宏民族出版社|year=1992.07|isbn=7-80525-150-9|location=|pages=83}}</ref>。2002年月8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梁河县勐养、芒东两乡撤乡设镇,设立勐养镇和芒东镇<ref>{{Cite book|title=德宏年鉴 2003(总第12期)|last=德宏年鉴编辑部编|first=|publisher=芒:德宏民族出版社|year=2003.10|isbn=|location=|pages=177}}</ref>。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改[[梁河县]]芒东区小陇川乡。1952年,改为梁河县第三区勐养乡。1956年11月,改称'''勐养傣族自治乡'''。1958年10月,属潞西县宏光公社小陇川大队。1959年12月,属腾冲县芒东区小陇川乡。1961年4月,恢复梁河县制,从芒东区分出设'''勐养区'''。1969年,改为'''反修公社'''<ref name=ggqqsssbb>{{Cite book|title=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 傣族卷 上|last=何少林主编|first=|publisher=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year=2014|isbn=978-7-5367-6409-5|location=|pages=773-774}}</ref>。1971年,改为'''勐养公社'''。1998年2月改区为乡<ref>{{Cite book|title=德宏年鉴 1992|last=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主办;德宏年鉴编辑部编辑|first=|publisher=芒 :德宏民族出版社|year=1992|isbn=7-80525-150-9|location=|pages=83}}</ref>。2002年月8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梁河县勐养、芒东两乡撤乡设镇,设立勐养镇和芒东镇<ref>{{Cite book|title=德宏年鉴 2003(总第12期)|last=德宏年鉴编辑部编|first=|publisher=芒 :德宏民族出版社|year=2003|isbn=|location=|pages=177}}</ref>。


== 行政区划 ==
== 行政区划 ==
第48行: 第48行:


==产业 ==
==产业 ==
 勐养镇当地主要为农业为主,主要特产有[[ 甘蔗]] [[ 茶叶]]<ref>{{Cite book|title=德宏年鉴 1992|last=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主办;德宏年鉴编辑部编辑|first=|publisher=芒:德宏民族出版社|year=1992.07|isbn=7-80525-150-9|location=|pages=83}}</ref>。
 勐养镇当地主要为农业为主,主要特产有甘蔗、茶叶<ref>{{Cite book|title=德宏年鉴 1992|last=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主办;德宏年鉴编辑部编辑|first=|publisher=芒 :德宏民族出版社|year=1992|isbn=7-80525-150-9|location=|pages=83}}</ref>。


==交通 ==
==交通 ==
1966年12月,[[梁河县]]修建了[[ 遮岛镇| 遮岛]]至[[ 芒东镇| 芒东]]的[[芒梁公路|芒东公路]],为四级公路<ref name="梁河县志">{{cite book |author1=杨达伟 主编 |author2=云南省梁河县志编纂委员会 编 |title=梁河县志 |location=[[ 昆明 市|昆明]] |publisher=[[ 云南人民出版社]] |date=1993.1 |isbn=7-222-01147-1 |page=347-348 }}</ref>。1970年5月1日修通芒东至勐养的四级公路,改称勐养公路,1985年整修后实现晴雨通车<ref>{{cite book |author1=王申 主编 |author2=芒市公路管理总段 编 |title=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公路管理志 |location=[[昆明市| 昆明]] |publisher=[[ 云南民族出版社]] |date=2000.12 |isbn=7-5367-2103-X |page=57 }}</ref>。
1966年12月,[[梁河县]]修建了[[遮岛]]至[[芒东]]的[[芒梁公路|芒东公路]],为四级公路<ref name="梁河县志">{{cite book |author1=杨达伟 主编 |author2=云南省梁河县志编纂委员会 编 |title=梁河县志 |location=昆明 |publisher=云南人民出版社 |date=1993 |isbn=7-222-01147-1 |page=347-348 }}</ref>。1970年5月1日修通芒东至勐养的四级公路,改称勐养公路,1985年整修后实现晴雨通车<ref>{{cite book |author1=王申 主编 |author2=芒市公路管理总段 编 |title=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公路管理志 |location=昆明 |publisher=云南民族出版社 |date=2000 |isbn=7-5367-2103-X |page=57 }}</ref>。


== 教育文化 ==
== 教育文化 ==
 勐养[[傣族]] 能歌善舞,1979年代后,当地人对传统[[葫芦丝]]工艺进行改良,为 地特色<ref>{{Cite book|title=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 傣族卷 下|last=何少林主编|first=|publisher=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year=2014.12|isbn=978-7-5367-6409-5|location=|pages=979}}</ref>。勐养也被广泛视为“葫芦丝之乡”<ref>{{Cite book|title=中国地理标志产品集萃 手工艺品|last=本书编委会编|first=|publisher=中国质检出版社|year=2016.08|isbn=978-7-5026-4290-7|location=|pages=71-72}}</ref><ref>{{Cite book|title=瑞丽坝|last=“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编著|first=|publisher=北京/西安:[[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year=2017.11|isbn=978-7-5192-3913-8|location=|pages=96}}</ref><ref>{{Cite book|title=中国节日志·阿露窝罗节|last=周巍峙主编;陈复声本卷主编|first=|publisher=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year=2014.05|isbn=978-7-5112-3927-3|location=|pages=19}}</ref>。此外,勐养布朗族的昆格人中流传昆格丧葬舞,属于一种特殊的男性祭祀性舞蹈<ref>{{Cite book|title=中华舞蹈志 云南卷 下|last=《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first=|publisher=上海:[[ 学林出版社]]|year=2014.01|isbn=978-7-5486-0615-4|location=|pages=697-699}}</ref>。当地有[[景颇族]]的[[ 峨语|浪峨 支系]] 族群 (又称“浪速”) ,使用的[[浪 语]],部分人还能兼用[[载瓦语]]<ref>{{Cite book|title=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 西南地区卷|last=铁木尔·达瓦买提主编|first=|publisher=北京:[[ 民族出版社]]|year=1998.08|isbn=7-105-03121-2|location=|pages=350}}</ref>。勐养的小陇川坝也也曾有[[阿昌族]]居住,当地人经通婚和融入等原因,除个别村落使用[[阿昌语]]外,多使用[[傣语]]并自认是[[傣族]]<ref>{{Cite book|title=阿昌族文化史 A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A'CHANG|last=刘江著|first=|publisher=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year=2014.06|isbn=978-7-5367-6061-5|location=|pages=13-14}}</ref>。
 勐养[[傣族]]能歌善舞,1979年代后,当地人对传统[[葫芦丝]]工艺进行改良,为地 特色<ref>{{Cite book|title=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 傣族卷 下|last=何少林主编|first=|publisher=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year=2014|isbn=978-7-5367-6409-5|location=|pages=979}}</ref>。勐养也被广泛视为“葫芦丝之乡”<ref>{{Cite book|title=中国地理标志产品集萃 手工艺品|last=本书编委会编|first=|publisher=中国质检出版社|year=2016|isbn=978-7-5026-4290-7|location=|pages=71-72}}</ref><ref>{{Cite book|title=瑞丽坝|last=“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编著|first=|publisher=北京/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year=2017|isbn=978-7-5192-3913-8|location=|pages=96}}</ref><ref>{{Cite book|title=中国节日志·阿露窝罗节|last=周巍峙主编;陈复声本卷主编|first=|publisher=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year=2014|isbn=978-7-5112-3927-3|location=|pages=19}}</ref>。此外,勐养布朗族的昆格人中流传昆格丧葬舞,属于一种特殊的男性祭祀性舞蹈<ref>{{Cite book|title=中华舞蹈志 云南卷 下|last=《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first=|publisher=上海:学林出版社|year=2014|isbn=978-7-5486-0615-4|location=|pages=697-699}}</ref>。当地有[[景颇族]]的浪 支系族群,使用的[[浪 语]],部分人还能兼用[[载瓦语]]<ref>{{Cite book|title=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 西南地区卷|last=铁木尔·达瓦买提主编|first=|publisher=北京:民族出版社|year=1998|isbn=7-105-03121-2|location=|pages=350}}</ref>。勐养的小陇川坝也也曾有[[阿昌族]]居住,当地人经通婚和融入等原因,除个别村落使用[[阿昌语]]外,多使用[[傣语]]并自认是[[傣族]]<ref>{{Cite book|title=阿昌族文化史 |last=刘江著|first=|publisher=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year=2014|isbn=978-7-5367-6061-5|location=|pages=13-14}}</ref>。


== 参考资料 ==
== 参考资料 ==
{{reflist|2}}
{{reflist|2}}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行政区划}}
{{ 梁河县 行政区划}}
{{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梁河县 行政区划}}
{{FW|勐养镇 ( 梁河县)|Walter Grassroot}}
 
[[Category:梁河县行政区划]]

2021年10月30日 (六) 04:24的最新版本

勐养镇傣那语ᥛᥫᥒᥰ ᥕᥣᥒᥰ),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当地主要民族为傣族、汉族、景颇族阿昌族[1]。其位于梁河县城南部,乡政府驻地芒轩村,海拔885米,总面积2569平方公里[2]

勐养镇
行政建制镇
德宏底图位置图-勐养镇.svg
上级行政区梁河县
行政区划代码53 31 22 103
电话区号+86 (0)692

历史沿革

当地故称勐养,傣语为“养族”居住过的地方(“养人坝”)[3]。唐朝时,称首外川南诏时期,属永昌节度软化府。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属平缅路总管府。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属南甸府罗必甸。明朝时,当地政府于此设关,置千户长。民国年间,曾属南甸宣抚司和梁河设治局共管第四区,设小陇川乡[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改梁河县芒东区小陇川乡。1952年,改为梁河县第三区勐养乡。1956年11月,改称勐养傣族自治乡。1958年10月,属潞西县宏光公社小陇川大队。1959年12月,属腾冲县芒东区小陇川乡。1961年4月,恢复梁河县制,从芒东区分出设勐养区。1969年,改为反修公社[3]。1971年,改为勐养公社。1998年2月改区为乡[5]。2002年月8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梁河县勐养、芒东两乡撤乡设镇,设立勐养镇和芒东镇[6]

行政区划

勐养镇下辖以下地区:[7]

芒轩村、野鸭塘村、芒回村、芒蚌村、邦盖村、中营村、邦歪村和卡子村。

产业

勐养镇当地主要为农业为主,主要特产有甘蔗、茶叶[8]

交通

1966年12月,梁河县修建了遮岛芒东芒东公路,为四级公路[9]。1970年5月1日修通芒东至勐养的四级公路,改称勐养公路,1985年整修后实现晴雨通车[10]

教育文化

勐养傣族能歌善舞,1979年代后,当地人对传统葫芦丝工艺进行改良,为地方特色[11]。勐养也被广泛视为“葫芦丝之乡”[12][13][14]。此外,勐养布朗族的昆格人中流传昆格丧葬舞,属于一种特殊的男性祭祀性舞蹈[15]。当地有景颇族的浪速支系族群,使用的浪速语,部分人还能兼用载瓦语[16]。勐养的小陇川坝也也曾有阿昌族居住,当地人经通婚和融入等原因,除个别村落使用阿昌语外,多使用傣语并自认是傣族[17]

参考资料

  1. ^ 匡大一主编;德宏年鉴编辑部编. 德宏年鉴 1995. 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 1995: 100. ISBN 7-80525-264-5. 
  2. ^ 张建章主编;德宏年鉴编辑部编. 德宏年鉴 1996. 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 1996: 98. ISBN 7-80525-309-9. 
  3. ^ 3.0 3.1 何少林主编. 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 傣族卷 上.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14: 773–774. ISBN 978-7-5367-6409-5. 
  4. ^ 云南省梁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著. 中国人民共和国地方志丛书 梁河县志 1978-2005.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1: 69–71. ISBN 978-7-222-08556-5. 
  5.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主办;德宏年鉴编辑部编辑. 德宏年鉴 1992. 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 1992: 83. ISBN 7-80525-150-9. 
  6. ^ 德宏年鉴编辑部编. 德宏年鉴 2003(总第12期). 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 2003: 177. 
  7. ^ 2022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22. 
  8.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主办;德宏年鉴编辑部编辑. 德宏年鉴 1992. 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 1992: 83. ISBN 7-80525-150-9. 
  9. ^ 杨达伟 主编; 云南省梁河县志编纂委员会 编. 梁河县志.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3: 347-348. ISBN 7-222-01147-1. 
  10. ^ 王申 主编; 芒市公路管理总段 编.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公路管理志.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0: 57. ISBN 7-5367-2103-X. 
  11. ^ 何少林主编. 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 傣族卷 下.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14: 979. ISBN 978-7-5367-6409-5. 
  12. ^ 本书编委会编. 中国地理标志产品集萃 手工艺品. 中国质检出版社. 2016: 71–72. ISBN 978-7-5026-4290-7. 
  13. ^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编著. 瑞丽坝. 北京/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7: 96. ISBN 978-7-5192-3913-8. 
  14. ^ 周巍峙主编;陈复声本卷主编. 中国节日志·阿露窝罗节.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4: 19. ISBN 978-7-5112-3927-3. 
  15. ^ 《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 中华舞蹈志 云南卷 下.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14: 697–699. ISBN 978-7-5486-0615-4. 
  16. ^ 铁木尔·达瓦买提主编.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 西南地区卷. 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8: 350. ISBN 7-105-03121-2. 
  17. ^ 刘江著. 阿昌族文化史.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14: 13–14. ISBN 978-7-5367-6061-5. 
 
本条目的最初版本来自中文维基百科(链接),主编是Walter Grassroot,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CC BY-SA 3.0)发布,现版本可能与维基百科条目有一些差异。如果您重写或大幅修订这篇条目,请将这个模板移除,换上{{原创条目}}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