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縣
南華縣 楚雄彝文: | |
---|---|
縣 | |
![]() 南華縣縣城,拍攝於新南華行政中心 | |
![]() 南華縣在雲南省的位置 | |
坐標: 25°11′37″N 101°16′28″E | |
隸屬行政區 | 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 |
區劃代碼 | 53 23 24 |
政府駐地 | 龍川鎮 |
鄉級行政區數 | 10 |
• 鎮數 | 6 |
• 鄉數 | 3 |
• 民族鄉數 | 1 |
總面積 | 2,265平方千米 |
氣候類型 | 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 |
年平均氣溫 | 14.7 ℃ |
年降水量 | 811.1毫米 |
年日照時數 | 2412.4小時 |
人口(2020) | |
• 總人口 | 203,704 |
• 人口密度 | 89.9人/平方公里 |
GDP(2021) | 114.34億元人民幣 |
• 人均 | 56,434元人民幣 |
郵政編碼 | 675200 |
電話區號 | +86 (0)878 |
車牌首號 | 雲E |
網站 | 南華縣人民政府 |
南華縣(楚雄彝文:,IPA:/mɯ21 xo33 bu33/)是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下屬的一個縣,位於楚雄州西部,縣城龍川鎮東距州府楚雄市33公里、省會昆明市192公里,西距大理市175公里。東接牟定縣,東南連楚雄市,南連景東縣,西鄰彌渡縣,北毗祥雲縣與姚安縣。南華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同時也是雲南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的47個革命老區縣之一。
歷史
漢代時屬益州郡地,三國蜀漢為益州雲南郡地。西晉置為寧州雲南郡,東晉至南朝梁為寧州興寧郡地,後屬北周南寧州雲南郡。隋代屬南寧州總管府。唐朝初置丘州,南詔國設俗富郡,屬弄棟節度。大理國設石鼓賧,屬威楚府。元代憲宗七年(1257年)設欠舍千戶,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為鎮南州,治今沙橋鎮,屬威楚路。明代沿為鎮南州,遷治今龍川鎮,屬楚雄府。清代沿明制。
民國2年(1913年)4月,鎮南州改為鎮南縣。1950年鎮南縣屬楚雄專區。1954年6月30日,鎮南縣更名為南華縣,寓意為「西南美麗的地方」。1957年設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縣屬楚雄州。1960年撤銷南華縣,並歸楚雄縣。1962年又重新恢復南華縣。[1]
自然地理
南華縣境東西橫距64.6公里,南北縱距71.7公里。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西南群山縱橫,東北丘陵起伏,間有少量平壩和狹谷。縣城所在地龍川鎮海拔1857米,境內最高點為紅土坡鎮龍潭山的燒香寺山,海拔2861.1米,最低點位於馬街鎮威車村倒座窯,海拔963米,海拔高差1898.1米。林業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65.86%。境內亞熱帶至中溫帶的氣候兼有,形成「一山分四季,谷坡兩重天」的立體氣候。
氣候
合併南華縣氣象數據(1981-2010)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溫(°C) | 24.7 | 25.1 | 29.1 | 30.6 | 33.0 | 31.5 | 30.8 | 30.4 | 30.3 | 28.2 | 25.4 | 22.8 | 33.0 |
平均高溫(°C) | 16.8 | 18.6 | 21.6 | 24.4 | 25.6 | 25.7 | 25.2 | 25.1 | 23.7 | 22.0 | 19.0 | 16.6 | 22.0 |
日均氣溫(°C) | 7.5 | 9.6 | 12.8 | 16.1 | 19.2 | 20.6 | 20.3 | 19.7 | 18.0 | 15.7 | 11.1 | 7.5 | 14.8 |
平均低溫(°C) | −0.2 | 1.3 | 4.3 | 7.8 | 12.8 | 16.3 | 16.7 | 16.0 | 14.3 | 11.3 | 5.4 | 1.0 | 8.9 |
歷史最低溫(°C) | −7.8 | −4.6 | −3.4 | −0.1 | 4.8 | 10.3 | 11.0 | 9.8 | 5.5 | 3.0 | −2.6 | −6.9 | −7.8 |
平均降水量(mm) | 11.1 | 11.3 | 14.8 | 19.4 | 70.7 | 141.1 | 166.3 | 173.1 | 122.7 | 73.2 | 28.4 | 10.8 | 842.9 |
平均相對濕度(%) | 69 | 63 | 60 | 61 | 66 | 77 | 82 | 84 | 85 | 82 | 79 | 76 | 74 |
數據來源:中國氣象局氣象數據中心[2] |
行政區劃
南華鎮下轄6個鎮、3個鄉、1個民族鄉[3]:
龍川鎮、沙橋鎮、五街鎮、紅土坡鎮、馬街鎮、兔街鎮、雨露白族鄉、一街鄉、羅武莊鄉和五頂山鄉。
人口
全縣總人口23.7萬人,4個主體民族為漢族、彝族、白族、回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9.1%,農業人口占89.5%,
交通
320國道、省道217線(南永二級公路)和廣大鐵路、高鐵昆楚大鐵路、杭瑞高速(原楚大高速段)通過縣境,南華歷來是川、黔、滇東通往滇西、緬甸、印度等國家和地區的咽喉要塞,有「九府通衢」之稱。[4]
經濟
南華縣經濟以農業為主,有「中國野生菌之鄉」的美譽。
參考文獻
- ^ 南华县历史沿革. 行政區劃網. 2010-04-26 [2012-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9).
- ^ 中国地面气候标准值月值数据集(1981-2010年). 中國氣象局氣象數據中心. 2012-08-16.
- ^ 2022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2.
- ^ 南华县地理位置. 南華縣人民政府. 2011-01-19 [2012-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8).
外部鏈接
|
|
|
本條目的最初版本來自中文維基百科(鏈接),主編是Zhangmoon618,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協議(CC BY-SA 3.0)發布,現版本可能與維基百科條目有一些差異。如果您重寫或大幅修訂這篇條目,請將這個模板移除,換上{{原創條目}}模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