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龍顏碑
爨龍顏碑 | |
---|---|
![]() 雲南省博物館內的爨龍顏碑複製品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所在 | 雲南省陸良縣 |
分類 | 石刻及其他 |
時代 | 南朝 |
編號 | 第一批第127項 |
登錄 | 1961年3月4日 |
爨龍顏碑位於雲南省曲靖市陸良縣馬街鎮蔡家堡村,全稱宋故龍驤將軍護鎮蠻校尉寧州刺史邛都縣侯爨使君之碑。該碑現存記載最早出現於元代,清朝時被發現並得以妥善保存。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發現
自三國時期諸葛亮南征,於225年8月抵達曲靖之後,曲靖即成為當時南中地區的經濟和政治中心,此後直至中唐時期,爨氏均為南中一帶的實際統治者[1]:77-78。爨龍顏碑即為爨氏通知南中時期的產物。該碑與爨寶子碑合稱為「二爨碑」,因此碑形制比爨寶子碑大,故而又被稱為「大爨碑」[2]。該碑的具體出土時間不詳,現存最早的文獻記述為元代李京所著的《雲南志略》,其中大致記載了碑文中所記載的爨氏的姓氏來源和官職,此書中稱爨龍顏碑為「爨府君碑」[3]。該碑在嘉慶年間從古碑溝遷移至薛官堡,清朝道光六年(1816年),雲貴總督阮元在尋訪時於薛官堡村外的荒丘上找到此碑,並為其修築了碑亭[4]。至光緒初年時碑亭已經坍塌[3]。1956年,爨龍顏碑被列為雲南省文物保護單位[5]:299。1961年,爨龍顏碑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1962年,當地政府撥款為爨龍顏碑修建碑亭,並加固了碑座。1986年,爨龍顏碑被遷移至附近剛剛修復完畢的斗閣寺大殿[a]中[7]。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該碑外的大殿及附屬建築得以被修繕[8]。
結構
爨龍顏碑全名「宋故龍驤將軍護鎮蠻校尉寧州刺史邛都縣侯爨使君之碑」,立於南朝宋大明二年(458年),為爨龍顏的墓誌。碑高3.38米,頂部寬1.35米,底部寬1.46米,厚0.25米。額部呈半圓形,上部浮雕青龍、白虎、朱雀,中央雕刻碑名,額部下方正中穿孔,左右刻有日月,日中刻有三足烏,而月中則為蟾蜍。碑身正面刻有24行碑文,每行45字,總計904字;背面刻有3列職官題名。墓主人爨龍顏並未見於史料記載,碑文中稱其祖孫三代均為寧州刺史,生前職位為龍驤將軍、護鎮蠻校尉、寧州剌史、邛都縣侯,曾參與鎮壓益州趙廣起義,61歲時卒於任上[2]。
研究
關於爨龍顏碑的臨摹和拓印自阮元尋獲此碑後即大規模展開。其字體雖然有明顯的隸書風格,但相較於小爨碑更加貼近楷書,屬於南朝碑帖的代表[2]。其字體也與爨寶子碑的字體合稱為「爨體字」[9]。
注釋
參考
- ^ 楊朝俊,龔金才 主編 (編). 新编曲靖风物志. 昆明: 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9-06-01. ISBN 7-222-02772-6.
- ^ 移至: 2.0 2.1 2.2 楊玠. 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 文物. 1977, 4: 79–80.
- ^ 移至: 3.0 3.1 3.2 唐運勇. 《爨龙颜碑》迁移及拓本流传考略. 中國書法. 2016, 10: 77–81.
- ^ 辛魁鵬. 对《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所处地域和朝代的考订. 曲靖師範學院學報. 2008-07, 4: 48–50.
- ^ 文化部文物管理局編 (編).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汇编.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58-02-01: 309. CSBN 7068·26.
- ^ 独一无二爨文化——彩云之南看曲靖(中篇). 信陽日報數字報. 2017-11-27.
- ^ 爨龙颜碑. 曲靖市人民政府. 2015-04-15.
- ^ 爨龙颜碑碑亭修缮工程顺利通过市级专家组初验. 陸良縣人民政府. 2021-11-09.
- ^ 章宇航. 云南“爨体字”的产生及其价值. 大眾文藝·學術版. 2020, 5: 262–2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