澆花節是德昂族的傳統節日,一年一度舉行,於清明節後第七天開始,歷時三天[2]:63。澆花節是德昂族的潑水節,德昂族原稱節日為「潑水節」,2008年因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需要,遂更名為「澆花節」[3]。澆花節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芒市藝人王臘生成為澆花節的國家級傳承人[4]。
傳說由來
佛祖從天上來到人間,化身為佛爺住在奘房中,為人民辦事解除煩惱。天神給他下凡的時限到了,佛祖不敢對抗天神,卻又留戀德昂族人民,急的生了大病。病情惡化後,百姓問他有什麼願望,佛祖說按他的相貌雕一尊木像,再給木像洗個澡。木像完成後,佛祖離開了人間,百姓將佛像放到涼亭中,趕了三天大擺,給佛像潑了三天的水,此後每年都舉行這樣的活動,形成了傳統節日[5]:91-92。此外,還有仙女下凡、人間大旱、沖洗屍體、沖洗血液等多種傳說[6]。
活動
澆花節開始這天,德昂族人民穿上盛裝,背上從井裡打來的清水,帶上食物,匯集到村寨中的奘房。寨里的長老主持儀式,男青年敲響象腳鼓,女青年挑起「堆沙舞」,其他群中手捧竹水筒舉過頭頂,依次往水龍槽里倒水,為佛像沖浴,祈禱來年風調雨順。其間用空桶接佛像上淌下來的水,或喝或洗臉,以求吉祥和平安。然後,人們將帶來的食物放到佛像前的供盤中,齊聲朗誦祭詞,誦畢大家共同享用食物。接下來,由象腳鼓隊為前導,排成長隊到井旁或泉邊取水,取水時舉行傳煙、對歌、賽舞等活動。三天中取水的路程一天要比一天遠,第一天的水只能為佛像澆水,再給佛爺洗手;第二天的水為寨中長老洗手洗臉,祝福平安健康;從第三天開始群眾才以花束著水灑在對方身上,相互澆水,互致祝福。[7]
與潑水節的關係
在儀式上,潑水節和澆花節都包括採花、請佛、浴佛、潑水、送佛等環節[8],澆花節與潑水節沒有本質上的差別[9]。2006年,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將傣族潑水節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於傣族對「潑水節」名稱的搶註,德昂族在非遺申報方面,被迫將習以為常的「潑水節」說法改為「澆花節」[9]。
參考資料
[顯示] |
---|
| 民間文學 | |
---|
| 傳統音樂 | |
---|
| 傳統舞蹈 | |
---|
| 傳統戲劇 | |
---|
| 曲藝 | |
---|
| 傳統體育 遊藝與雜技 | |
---|
| 傳統美術 | |
---|
| 傳統技藝 | |
---|
| 傳統醫藥 | |
---|
| 民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