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緬戰爭

出自云南百科
元緬戰爭
Mongol invasions of Burma (1277-87).png
日期1277年–1287年
地點
雲南、緬甸
結果

元朝勝利

  • 蒲甘王朝瓦解
  • 撣族王國興起
參戰方
元朝 蒲甘王朝
指揮官與領導者
  • 那羅梯訶波帝
  • 阿難多畢悉(1277–85)
  • 揚達畢悉 (1277–84?)
  • 摩訶波(1283–85)
  • 阿散哥也(1287)
  • 阿剌者僧加藍(1287)
  • 梯訶都(1287)
兵力

1277–78: 12000[1]或700[2]


1283–85: 24000以上[3]


1287: 20000以上[4]

1277–78: 40000–60000[1][2]


1283–85: 未知


1287: 未知
傷亡與損失

1277–78: 未知


1283–85: 未知


1287: 7000[2]

1277–78: 未知


1283–85: 10000以上[2]


1287: 未知

元緬戰爭(緬甸語:မွန်ဂို–မြန်မာ စစ်)是1277年至1303年間元朝緬國發生的四次戰爭。其中,第一次至第三次戰爭(1277-1289)確定了元朝與緬國的宗藩關係。

背景

至元八年(1271)初,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大理、鄯闡等路宣慰司都元帥府派遣官員乞台脫因[5]出使緬國,要求緬王歸附。乞台脫因在金齒頭目阿必的引導下,進入緬國。[6]然而,乞台脫因並未直接見到緬王那臘底哈勃德(Narathihapate)。在滯留蒲甘期間,因緬人正在修建敏加拉佛塔(Mingalazedi Pagoda),對於舍利十分感興趣。元朝使臣很可能以「大國舍利」的名義勸誘緬國派遣使臣前往元朝。為了參觀元朝的舍利,緬國方面派遣大臣價博跟隨乞台脫因返回雲南。[7]四月,緬國使臣達到雲南,忽必烈得知後,讓使臣前往大都,允許其參觀舍利。[8]

至元九年(1272)三月,緬王那臘底哈勃德因怨恨阿必之故,派兵數萬襲擊金齒地區,擄走了阿必。金齒人獻上大量贖金,才使得緬人釋放阿必。阿必歸來後去世,其子阿郭成為金齒頭目,倒向了元朝。[9]緬國方面也派遣阿的八等九人前往金齒地區,打探元朝的虛實。[10]

至元十年(1273)二月,忽必烈從價傅口中得知緬國有內附之意,遂派遣勘馬剌失里、乞帶脫因、劉源等人再次促使緬國,要求緬王派遣子弟近臣前來朝貢,並且警告蠢蠢欲動的緬人。[11]

至元十一年(1274)初,元朝使臣勘馬剌失里等進入緬國。據傣族史書記載,元朝使團有一百餘人,由傣族土官混伊懷罕(Hkun Yi Kwai Hkam)引導,前往准果。其中五十人留在准果(Sung Ko),其餘五十人繼續前往蒲甘。[12]緬甸文獻則記載元朝使團有官員三十人,隨從五百人。[13]一說元朝使臣有十人,護送騎兵一千人。[14]元朝使團到達蒲甘之後,駐紮在敏加拉佛塔西北的驛館。大約在緬歷636年(1274)二月十五日,敏加拉佛塔竣工,舉行開光慶典。緬王那臘底哈勃德下令在慶典行宮接見元朝使團。在覲見緬王之時,元朝使臣因「舉止不甚檢點,言語中有粗鹵不雅之詞」,觸怒了那臘底哈勃德。那臘底哈勃德不聽大臣阿南達畢西(Ananda Pyissi)的勸諫,下令將元朝使臣悉數斬殺。[15]事實上,緬人或許並未立即殺死元朝使臣,而是將其囚禁。[16]

至元十二年(1275)四月,由於元朝使臣一去不返,雲南行省方面多次派人打聽。由於蒲人阻到,一直無法獲悉緬國的情況。不滿緬人的金齒頭目阿郭等人也向元朝官員宣稱「緬中部落之人猶群狗耳」,鼓動元朝征伐緬國。阿郭親戚阿提犯在緬中掌管五甸,部眾萬餘戶,有歸附元朝的傾向。阿郭遂向建寧路安撫使賀天爵提議,原意招降阿提犯以及金齒諸部尚未歸降的地區。雲南行省也向元廷提出使臣一去不返,緬國並無歸附之心,必須征討。六月,忽必烈得知訊息後,仍然決定等待消息。到了十一月,負責打探元朝使臣消息的千額總管阿禾向元廷報告了元朝使臣「達緬俱安」的消息。[17]阿郭詔諭金齒諸部,元軍征討未歸降部落,使得緬國意識到元朝的威脅。緬人殺死元朝使臣後,出兵征討金齒地區,元緬戰爭正式爆發。

第一次元緬戰爭(1277-1278)

干額戰役(1277)

至元十四年(1277),緬王因怨恨干額歸附元廷,遂出兵四五萬,象八百,馬萬匹遠征金齒地區。[18]緬人計劃在騰越、永昌之間設立軍事據點。[19]三月,緬軍到達干額。金齒千額總管阿禾向駐紮在南甸的元朝將領忽都告急。忽都與信苴日、脫羅脫孩率元軍與緬人在干額以東的河邊遭遇。[20]兩軍交戰,元軍以少勝多,追擊緬軍到達干額。

江頭城戰役(1277-1278)

干額之戰結束後,緬國大驚。緬王那臘底哈勃德擔心元朝來襲,於是派遣阿南達比西、仰達比西(Yanda Pyissi)率領緬軍在緬國北界構築要塞。至元十四年(1277)十月,為了懲戒緬國,雲南行省徵集境內蒙古、爨、僰、摩些軍,共計三千八百四十餘人,由雲南諸路宣慰使都元帥納速剌丁(Nasr al-Din)統帥,南征緬國。

至元十五年(1278)初,元軍攻破江頭城(Ngasaunggyan),摧毀緬人將領細安構築的軍事據點。成功招降附近地區三萬五千二百餘戶。由於春夏之際,天氣炎熱,元軍班師。[21]至元十六年(1279),雲南行省將所獲的馴象十二頭送往大都。[22]雲南行省擊敗緬軍,增強了忽必烈征緬的信心,於是下令重慶平定之後,增兵征緬。[23]

第二次元緬戰爭(1282-1286)

至元十七年(1279)二月,元朝已經平定四川,雲南行省請求增兵征討緬國。忽必烈下詔由納速剌丁統帥精兵萬人,南征緬國。[24]五月,元廷再次下詔,四川出兵萬人,由藥剌海統領,與雲南行省元軍一同征緬。[25]由於雲、貴地區羅氏鬼國烏蠻土官起義,雲南行省調兵鎮壓,征緬之事只能擱置。

至元十九年(1281)二月,元朝再次下詔思、播、敘諸郡及亦奚不薛諸蠻夷等處發士卒征緬。[26]八月,又調羅羅斯軍助征緬國。[27]至元二十年(1282)正月,敕藥剌海統帥的四川軍前往雲南。[28]四月,又命藥剌海駐守於亦奚不薛。[29]五月,元廷調整征緬的軍事力量,以蒙古軍和新附軍為主,免除四川軍征討緬國的任務。[30]征緬軍統帥也由宗王相吾答兒、雲南行省右丞太卜、參知政事也罕的斤擔任。[31]

江頭-太公戰役(1282)

至元二十年(1282)九月初一,一切準備就緒的元軍自中慶開拔,征討緬國。十月二十七日,元軍抵達南甸。雲南行省右丞太卜分兵由羅必甸進軍。十一月二日,宗王相吾答兒命參知政事也罕的斤取道阿昔江,前往鎮西路,於阿禾江造舟二百,順流而下攻擊江頭城,斷絕緬人水路。相吾答兒自己則率軍從驃甸進入緬國邊地。十一月十一日,相吾答兒與太卜會師。十三日,諸將與緬人交戰。十九日,元軍攻破江頭城,擊殺緬軍萬餘人。[32]元軍攻破江頭城後,留都元帥袁世安戍守,同時派遣使臣招降緬王,但是未得回應。於是,元軍水陸並進,繼續攻擊太公城。在元軍的圍攻下,太公城最終陷落。元朝於此設置太公路。隨後元軍以太公、江頭城為據點,囤積糧餉,主力班師。[33]

元緬議和(1284-1286)

至元二十一年(1284)初,元軍為緬人阻擊,攻勢稍頓。[34]與此同時,緬王那臘底哈勃德得知江頭、太公城陷落後,十分驚恐。緬人立即在蒲甘城周圍修築城寨,意欲抵抗元軍。不久後,緬王那臘底哈勃德又認為蒲甘不足以抵禦元軍,遂於緬歷646年(1284)新年之際(3月27日),率領眷屬與大臣倉皇出逃至孟地。因其懦弱的表現,被人冠以「德由披敏」(Taruk-Pyay Min)之名,意為「懼怕中國逃跑之王」。[35]

緬王那臘底哈勃德在達拉城居住了五個月,得知元軍退走之後,決定返回蒲甘。[36]緬歷647年(1285),緬王那臘底哈勃德抵達卑謬一帶的萊甲,隨後任命阿南達比西[37]、摩訶勃等人前往元朝打探消息。阿南達比西、摩訶勃攜信第達巴茂克法師一起前往雲南。[38]

至元二十二年(1285)十一月,緬國大臣阿南達比西(阿必立相)等人前往太公城,尋求議和。由於遭到孟乃甸傣人頭目塞的阻礙,緬國使臣無法前往雲南,只得派遣膽馬宅者攜帶信件,經過驃甸與元朝官員聯繫。經過一番波折,鎮西、平緬、麗川等路宣慰司、宣撫司率蒙古軍至驃甸與阿南達比西商議,阿南達比西請求悔過,並派遣大官前往大都。緬國信件送往大都後,忽必烈雖然認為信件是大臣所寫,但是還是要求緬國官員前往大都會面,於是信第達巴茂克法師奉命前往中國。

在元緬議和的同時,元廷於至元二十三年(1286)二月設立緬中行省,以諸王雪雪的斤為行省左丞相,阿台董阿為參知政事,兀的迷失為簽行中書省事,率軍兩萬以及僧侶前往征緬。大約在五月間,雪雪的斤等行省官員抵達太公城。六月,元廷又派遣鎮西、平緬等路招討使怯烈出使緬國。十月,元廷以征緬功,調招討使張萬為征緬副都元帥,也先鐵木兒征緬招討司達魯花赤,千戶張成征緬招討使,下令修造戰船,將兵六千人以征緬,俾禿滿帶為都元帥為統帥。雲南王以行省右丞愛魯奉旨徵收金齒、察罕迭吉連地,撥軍一千人,前往永昌府,與征緬行省會合。隨後經阿昔甸,派兵五百人護送招緬使怯烈至太公城。

奉命出使元朝的信第達巴茂克法師前往押赤(昆明),夏坐結束後,於緬歷八月(10月)前往大都,十月(12月)抵達大都,會見忽必烈。[39]

第三次元緬戰爭(1287-1289)

至元二十四年(1287)正月,緬王那臘底哈勃德駐蹕於室利差呾羅(Sri Ksetra)[40],等在元朝消息之時,被其子底哈都(Thihathu)[41]囚禁。底哈都發動政變,不僅殺死其兄勃生侯烏茲那(Uzana)等兄弟三人。[42]已經歸順雲南王的緬國官員阿難答[43]也被底哈都所害。二月,元朝使臣怯烈抵達孟乃甸。當他得知緬國情況後,決定將留護送軍五百人留於孟乃甸,自己乘船返回雲南。鑑於緬國形式的變化,雲南行省方面決定於秋季再度征討緬國。八月,元廷任命李海剌孫為征緬行省參政,率領新附軍五千、探馬赤軍一千前往雲南,同時調遣四川、湖廣行省軍五千征討緬國。並且招募能通白夷、金齒道路的嚮導,又任命千戶張成、前占城軍總管劉全為征緬招討使。脫滿答兒為都元帥,率四川省兵五千人前往征緬行省。[44]

大約在當年秋季,也先鐵木兒率諸王征討緬國。元軍經江頭、太公、馬來、安正國諸城,歷時四十餘日至蒲甘。[45]據緬甸史書記載,蒲甘城中僧侶百姓四散逃走,元軍得以順利進入蒲甘,並且一直追擊到蒲甘以南的德由茂。因路途過於遙遠,隊伍龐大,導致糧食短缺,於是班師。[46]此次戰役,元軍傷亡七千餘人。[47]由於糧食匱乏,人們只得砍食棕櫚樹,腹瀉致死者甚眾。[48]至元二十五年(1288)初,元軍班師。二月,忽必烈賜予皇孫雲南王也先鐵木兒塗金駝鈕印,命其率兵鎮守大理。四月,忽必烈敕命緬中行省:「比到緬中,一稟雲南王節制。」也先鐵木兒成為緬中行省的實際長官。元軍班師後,留下怯烈率軍三千鎮守蒲甘,繼續招降緬人。[49]怯烈在信第達巴茂克法師等緬國僧侶貴族的幫助,成功招降了一些緬人僧侶與貴族。據緬甸史書記載,元軍在蒲甘駐留了十一個月。蒲甘恢復生機之後,才撤離北返。其班師時間大約是至元二十六年(1289)初。[50]

至元二十六年(1289)前後,緬王底哈都在鎮壓其弟達拉侯覺蘇瓦(Kyawswa)[51]的戰爭中戰死。覺蘇瓦被緬人擁立為緬王,於白古登基。由於元軍已經撤離蒲甘,於是覺蘇瓦決定返回蒲甘。[52]同年十月,覺蘇瓦派遣委馬剌菩提班的等人前往元朝進貢,與元朝確立了朝貢關係,規定三年一貢。[53]

至元二十七年(1290)七月,元朝正式廢除緬中行尚書省。[54]原先的緬中行省平章政事雪雪的斤於至元二十八年(1291)十月調任為中書省平章政事。[55]

第四次元緬戰爭(1300-1301)

1298年,阿散哥也等撣族三兄弟起兵推翻憍苴,立憍苴子鄒聶為王,阿散哥也將憍苴囚禁在敏象城(或稱木連城)。1299年,阿散哥也處死了憍苴、信合八的。[56][57]1300年,鐵穆耳命忙兀都魯迷失、薛超兀兒、劉德祿、高阿康等人率元軍12000人征討阿散哥也。元軍圍敏象城數月,但始終未能破城。而敏象城中糧食匱乏,阿散哥也重金賄賂了元軍眾將。[58][59]1301年,元軍以氣候炎熱、瘴癘為由退兵。元相完澤查處此事,領軍將帥大多受到重罰,元軍於1303年徹底退出緬甸。[60][61][62][63]

參見

參考文獻

引用
  1. ^ 移至: 1.0 1.1 《緬甸史》,戈·埃·哈威著,姚梓良譯,120–123頁
  2. ^ 移至: 2.0 2.1 2.2 2.3 《元史》卷210《緬傳》
  3. ^ Wade 2009,36–37頁
  4. ^ Wade 2009,27頁
  5. ^ 又名「乞帶脫因」、「乞脫因」。
  6. ^ 《元史》卷二百十《緬》載:「乞脫因之使緬,乃故父阿必所指也。」
  7. ^ 《元史》卷二百十《緬》載:「向至王國,但見其臣下,未嘗見王,又欲觀吾大國舍利。朕矜憫遠來,即使來使覲見,又令縱觀舍利。益詢其所來,乃知王有內附意。」
  8. ^ 《元史》卷二百十《緬》載:四月,乞脫因等導其使價博來,以聞。
  9. ^ 《元史》卷二百十《緬》載:(至元)十二年四月,建寧路安撫使賀天爵言得金齒頭目阿郭之言曰:「乞脫因之使緬,乃故父阿必所指也。至元九年三月,緬王恨父阿必,故領兵數萬來侵,執父阿必而去。不得已厚獻其國,乃得釋之。」
  10. ^ 《元史》卷二百十《緬》載:「比者緬遣阿的八等九人至,乃候視國家動靜也。
  11. ^ 《元史》之《世祖本紀》:「至元十年二月丙申,詔勘馬剌失里、乞帶脫因、劉源使緬國,諭遣子弟近臣來朝。」卷210《緬》載:十年二月,遣勘馬剌失里、乞脫因等使其國,持詔諭之曰:「間者大理、鄯闡等路宣慰司都元帥府差乞脫因導王國使價博詣京師,且言向至王國,但見其臣下,未嘗見王,又欲觀吾大國舍利。朕矜憫遠來,即使來使覲見,又令縱觀舍利。益詢其所來,乃知王有內附意。國雖雲遠,一視同仁。今再遣勘馬剌失里及禮部郎中國信使乞脫因、工部郎中國信副使卜雲失往諭王國。誠能謹事大之禮,遣其子弟若貴近臣僚一來,以彰我國家無外之義,用敦永好,時乃之休。至若用兵,夫誰所好,王其思之。」
  12. ^ 《銀雲瑞霧的勐果占璧簡史》,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第30頁。
  13. ^ 《華人蒞緬各地記》,《南洋資料譯叢》2008年第3期,第72-73頁:「時中國烏底勃瓦所派使臣三十及隨從五百人到來。」
  14. ^ 《琉璃宮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第294頁:「同年,中國烏底勃瓦派10名大臣率1000騎兵來緬甸」。
  15. ^ 《華人蒞緬各地記》,《南洋資料譯叢》2008年第3期,第72-73頁;《琉璃宮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第294頁。另據傣族史書記載,蒲甘王因不願意拿出金銀朝貢,所以殺害了四十名華人,釋放了十人,並且宣稱「蒲甘王不願投降任何人,他等待著武力決勝負;有能力就來攻打,也不必害怕。」《銀雲瑞霧的勐果占璧簡史》,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第30頁。
  16. ^ 根據《元史》記載,元朝使臣直到至元十二年(1275)還未遇害。《元史》卷210:至元十二年十一月,雲南省始報:「差人探伺國使消息,而蒲賊阻道。今蒲人多降,道已通,遣金齒千額總管阿禾探得國使達緬俱安。」
  17. ^ 《元史》卷210:十二年四月,建寧路安撫使賀天爵言得金齒頭目阿郭之言曰:「乞脫因之使緬,乃故父阿必所指也。至元九年三月,緬王恨父阿必,故領兵數萬來侵,執父阿必而去。不得已厚獻其國,乃得釋之。因知緬中部落之人猶群狗耳。比者緬遣阿的八等九人至,乃候視國家動靜也。今白衣頭目是阿郭親戚,與緬為鄰。嘗謂入緬有三道,一由天部馬,一由驃甸,一由阿郭地界,俱會緬之江頭城。又阿郭親戚阿提犯在緬掌五甸,戶各萬餘,欲內附。阿郭願先招阿提犯及金齒之未降者,以為引道。」雲南省因言緬王無降心,去使不返,必須征討。六月,樞密院以聞。帝曰:「姑緩之。」十一月,雲南省始報:「差人探伺國使消息,而蒲賊阻道。今蒲人多降,道已通,遣金齒千額總管阿禾探得國使達緬俱安。」
  18. ^ 馬可波羅行紀》載元軍緬軍有6萬步騎、2千戰象。
  19. ^ 《元史》卷210《緬》:至元十四年三月,緬人以阿禾內附,怨之,攻其地,欲立寨騰越、永昌之間。
  20. ^ 《元史》記載此役元軍有700人;《馬可波羅行紀》載元軍有12000騎兵。
  21. ^ 《元史》卷210《緬》:十月,雲南省遣雲南諸路宣慰使元帥納速剌丁率蒙古、爨、僰、摩些軍三千八百四十餘人征緬,至江頭,深蹂酋首細安立寨之所,招降其磨欲等三百餘寨土官、曲蠟蒲折戶四千、孟磨愛呂戶一千、磨柰蒙匡里荅八剌戶二萬、蒙忙甸土官甫祿堡戶一萬、木都彈禿戶二百,凡三萬五千二百戶,以天熱還師。
  22. ^ 《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十六年六月)納速剌丁將大理軍抵金齒、蒲驃、曲蠟、緬國界內,招忙木、巨木禿等寨三百,籍戶十一萬二百。詔定賦租,立站遞,設衛送軍。軍還,獻馴象十二。
  23. ^ 《元史》卷210《緬傳》:「先奉旨,若重慶諸郡平,然後有事緬國。」
  24. ^ 《元史》卷11《世祖本紀》:至元十七年二月,「詔納速剌丁將精兵萬人征緬國」;《元史》卷210《緬傳》:「十七年二月,納速剌丁等上言:「緬國輿地形勢皆在臣目中矣。先奉旨,若重慶諸郡平,然後有事緬國。今四川已底寧,請益兵征之。」帝以問丞相脫里奪海,脫里奪海曰:「陛下初命發合剌章及四川與阿里海牙麾下士卒六萬人征緬,今納速剌丁止欲得萬人。」帝曰:「是矣。」即命樞密繕甲兵,修武備,議選將出師。」
  25. ^ 《元史》卷11《世祖本紀》:至元十七年五月,「詔雲南行省發四川軍萬人,命藥剌海領之,與前所遣將同征緬國。」
  26. ^ 《元史》卷12《世祖本紀》:至元十九年二月,「壬子,詔僉亦奚不薛及播、思、敘三州軍征緬國。」
  27. ^ 《元史》卷12《世祖本紀》:至元十九年二月,「癸巳,發羅羅斯等軍助征緬國。」
  28. ^ 《元史》卷12《世祖本紀》:至元二十年正月,癸亥,敕藥剌海領軍征緬國。
  29. ^ 《元史》卷12《世祖本紀》:至元二十年四月,敕藥剌海戍守亦奚不薛。
  30. ^ 《元史》卷12《世祖本紀》:至元二十年五月,戊午,丞相伯顏、諸王相吾答兒等言:「征緬國軍宜參用蒙古、新附軍。」從之;「以西南蠻夷有謀叛未附者,免西川征緬軍,令專守御,支錢令各驛供給。」
  31. ^ 《元史》卷210《緬傳》:「先是,詔宗王相吾答兒、右丞太卜、參知政事也罕的斤將兵征緬。」
  32. ^ 《元史》卷210《緬傳》:二十年十一月,官軍伐緬,克之。先是,詔宗王相吾荅兒、右丞太卜、參知政事也罕的斤將兵征緬。是年九月,大軍發中慶。十月,至南甸,太卜由羅必甸進軍。十一月,相吾荅兒命也罕的斤取道於阿昔江,達鎮西阿禾江,造舟二百,下流至江頭城,斷緬人水路;自將一軍從驃甸徑抵其國,與太卜軍會。令諸將分地攻取,破其江頭城,擊殺萬餘人。別令都元帥袁世安以兵守其地,積糧餉以給軍士,遣使持輿地圖奏上。
  33. ^ 《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二十一年正月,「丁卯,建都王、烏蒙及金齒一十二處俱降。建都先為緬所制,欲降未能。時諸王相吾答兒及行省右丞太卜、參知政事也罕的斤分道征緬,於阿昔、阿禾兩江造船二百艘,順流攻之,拔江頭城,令都元帥袁世安戍之。遂遣使招諭緬王,不應。建都太公城乃其巢穴,遂水陸並進,攻太公城,拔之,故至是皆降......辛未,相吾答兒遣使進緬國所貢珍珠、珊瑚、異彩及七寶束帶。
  34. ^ 《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二十一年四月,忽都鐵木兒征緬之師為賊沖潰。
  35. ^ 《琉璃宮史》,第294-297頁;《華人蒞緬各地記》,第73頁。
  36. ^ 《琉璃宮史》,第297頁;《華人蒞緬各地記》,第73頁。
  37. ^ 即元代史書所載的「鹽井大官阿必立相」。
  38. ^ 《信第達巴茂克碑文》,《中外關係史譯叢》第1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第72頁;《華人蒞緬各地記》,第73頁。
  39. ^ 《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二十三年二月;《信第達巴茂克碑文》,第72頁;《華人蒞緬各地記》,第73頁。
  40. ^ 元代文獻稱之為「昔里怯荅刺」。
  41. ^ 元代文獻稱之為「不速速古里」。
  42. ^ 《琉璃宮史》,第300頁。
  43. ^ 阿難答又名「阿難答剌」,應即鹽井大官阿必立相,也就是緬甸史書中的阿南達比西。
  44. ^ 《元史》卷14《世祖本紀》,至元二十四年八月,「以李海剌孫為征緬行省參政,將新附軍五千、探馬赤軍一千以行,仍調四川、湖廣行省軍五千赴之。召能通白夷、金齒道路者張成及前占城軍總管劉全,並為招討使,佩虎符,從征。以脫滿答兒為都元帥,將四川省兵五千赴緬省,仍令其省駐緬近地,以俟進止。」
  45. ^ 《元史》卷210《緬傳》,「既而雲南王與諸王進征,至蒲甘,喪師七千餘,緬始平,乃定歲貢方物。」
  46. ^ 《琉璃宮史》,第296-297頁。
  47. ^ 《元史》卷210《緬傳》,「既而雲南王與諸王進征,至蒲甘,喪師七千餘,緬始平,乃定歲貢方物。」
  48. ^ 《華人蒞緬各地記》,第73頁。
  49. ^ 《元史》卷133《怯烈傳》,「復從雲南王入緬,總兵三千,屯鎮鰾國。設方略,招徠其黨,由是復業者眾。」
  50. ^ 《華人蒞緬各地記》,第73頁,「雪雪的斤親王到蒲甘後,與法師相處了十一個月,非常投機。城鄉復甦。已滿十一個月。送給親王許多心愛的禮物,也送了一些獻給中國烏底勃瓦的貢品。親王返回,第達巴茂克法師送別,過了漢林、迪塞,直到太公城。」。
  51. ^ 元代文獻中稱之為。
  52. ^ 《琉璃宮史》,第301頁。
  53. ^ 《元史》卷15《世祖本紀》,至元二十六年十月,「丙午,緬國遣委馬剌菩提班的等來貢方物。」
  54. ^ 《元史》卷16《世祖本紀》,至元二十七年七月「癸丑,罷緬中行尚書省。」
  55. ^ 《元史》卷16《世祖本紀》,至元二十八年十月「壬申,以前緬中行尚書省平章政事雪雪的斤為中書省平章政事。」
  56. ^ Htin Aung 1967,74頁
  57. ^ 《新元史》卷二百五十二:三人合兵攻蒲甘,執王及世子僧加八的、次子朝乞力朝普,囚於木連城,凡十有一月。三年四月十日,阿散哥也令弟阿難答速殺緬王並二子,餘子康吉弄古馬剌加失巴遁去,放世子於蒲甘,而奪其妻。又分據王妻妾。共立王孽弟鄒聶,方十六歲,誅不附己者。
  58. ^ Than Tun 1959,122頁
  59. ^ 《新元史》卷二百五十二:四年閏八月,雲南平章政事薛超兀兒、忙兀都魯迷失等發中慶,期至大理西永昌、騰衝會集。十月,入緬境。十二月五日,至馬來城大會。十五日,至阿散哥也兄弟三人所守木連城,三城相接,賊出戰,敗之,賊閉門拒守。忙兀都魯迷失、劉左丞據城東北面,薛超兀兒、高阿康參政據西面,正南無軍守之。賊日出戰,城內四面立三梢單梢炮,向外攻擊。官軍尋立排沙傅其城。五年正月,分軍破石山寨,又召白衣催糧軍二千人攻其城南面。十九日,城上發矢石擂木,殺官軍五百餘人。二月二日,阿散哥也令十餘人呼曰:「我非叛人,乃皇帝良民。以緬王作違理三事,我等收之,彼自飲藥而死,非我等殺之。我等與蒙古人無甚作惡,若許我投降,顧永受約束。」又使人持金銀禮物出見。分省官諭賊,三人親出方可,不然難信,若一年不出,我軍亦住一年。賊竟不肯親出。
  60. ^ 《緬甸史》,戈·埃·哈威著,姚梓良譯,165–168頁
  61. ^ Than Tun 1964,137頁
  62. ^ 《元史》卷二百十:五年九月,雲南參知政事高慶、宣撫使察罕不花伏誅。初,慶等從薛超兀而圍緬兩月,城中薪食俱盡,勢將出降,慶等受其重賂,以炎暑瘴疫為辭,輒引兵還。故誅之。十月,緬遣使入貢。
  63. ^ 《新元史》卷二百五十二:萬戶章吉察兒等言:「炎天瘴發,軍勞苦,不還實懼死傷獲罪。⋯⋯我等今當回軍。」⋯⋯分省官命追回先行軍,皆言:「已去遠,無及矣。」次日,分省官遂下令班師。⋯⋯丞相完澤等奏遣河南平章政事二哥等赴雲南,雜問之。⋯⋯是役也,自宗王以下皆以納賂麗於罰,辱國莫甚焉。
書籍
  • 《緬甸史》,戈·埃·哈威著,姚梓良譯,商務印書館,1973年出版
  • 《元史》卷二百十
  • 《新元史》卷二百五十二
  • Htin Aung, Maung. A History of Burma. New York and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7. 
  • Wade, Geoff. Eugene Perry Link , 編. The Scholar's Mind: Essays in Honor of Frederick W. Mot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9. ISBN 9789629964030. 
  • Than Tun. Studies in Burmese History 1. Yangon: Maha Dagon. 1964. 
  • Than Tun. History of Burma: A.D. 1300–1400. Journal of Burma Research Society. 1959, XLII (II). 
雲南百科標誌.svg
這是本站的原創條目,主編是金樓白象,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布。